作者:李振爽 中醫主任醫師、新泰市中醫院副院長作者按:以下兩例均用烏梅丸,而烏梅丸主治為厥陰病,病機為樞機不利,陰陽氣不相順接,病象為寒熱錯雜。《傷寒論》言明:“厥陰病欲解時,從丑到卯時”,這段時間,正值陰氣將盡,陽氣初生,證屬厥陰,故常在下半夜出現或加重。本為厥陰經經氣旺盛之期,邪正相爭也最為明顯,正能勝邪則病愈,反之則病重。兩病例均為陽氣虛衰,正氣不能解,陰陽氣不相順接,故可與烏梅丸藥物輔助,以助其解。 《素問.至真要大論》強調“審察病機,無失氣宜”,病至厥陰,兩陰交盡,若陽氣不能來復,則陽氣難出,導致陰盛陽衰;若陰陽兩氣不相順接,則陰陽失調。《諸病源候論》云:“陰陽各取其極,陽并于上則熱,陰并于下則寒”,故表現為寒熱錯雜。烏梅丸集酸甘苦辛,大寒大熱之品于一體,效土木兩調,清上溫下之大法,調理厥陰樞機不利,切合病機,故豁然病愈。因此,凡丑到卯時出現或加重的病癥,均可用烏梅丸治療,常效如桴鼓。 一、慢性胃炎(胃痞病)許某,男,58歲,2015年9月21日初診。腹脹、泛酸,納差,口干口臭,有時上腹痛,常在夜半以后發作或加重,進食寒涼食物腹瀉,遍服治胃病的中西藥物效差。舌紅苔厚膩,舌邊有齒痕,脈沉,關脈弦。辨證為寒熱錯雜,上熱下寒,烏梅丸加減。 烏梅30g 細辛3g 桂枝10g 黃芩10g 黃連10g 當歸20g 人參8g 干姜8g 花椒5g 黑附片10g(先煎) 海螵蛸30g 麥冬30g甘草6g 三劑,水煎400ml,分早晚兩次空腹溫服。 2015年9月24日二診,服藥3劑,癥狀減輕,仍泛酸,納差,偶心慌,上方改黃連6g,黃芩6g,加神曲30g,焦山楂15g,五味子10g,共服藥30余劑,癥狀完全消失。 二、失眠(不寐病)趙某,女,56歲,2016年7月11日初診。失眠4-5年,每于凌晨1-2點醒后再不能入睡,伴多夢,出汗,心煩,尿少,便秘。診見:精神差,面色無華,舌紅,舌體稍胖,苔厚而燥,脈弦滑。處方如下: 烏梅20g 細辛3g 桂枝15g 黃芩10g 黃連12g 當歸20g 黑附片6g(先煎) 茯苓15g 黨參15g 干姜6g 遠志10g 夜交藤30g車前子30g(包煎) 甘草5g 三劑,水煎400ml,分早晚兩次空腹溫服。 7月14日二診,藥后睡眠正常,多夢,出汗,心煩,尿少,便秘均明顯好轉,先后服藥20劑,癥狀完全消失。后因感冒,治愈后出汗多,改用黃芪桂枝五物湯而愈。 作者簡介:李振爽,畢業于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主任醫師,泰安市名中醫,新泰市名中醫,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膏方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腦病學分會常委,山東省中醫藥學會第三屆腦病專業委員會常委,泰安市中醫藥學會第一屆腦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擅長中風病的中醫預防、治療和康復,中醫藥治療脾胃病、高血壓病、冠心病、腎病、美尼爾氏綜合征、各種頑固性失眠、呃逆、急慢性咽炎、結石病、風濕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疑難雜病療效顯著。根據多年臨床經驗,研究發明了“醒腦通栓丸”、“糖栓通顆粒”、“咽舒七寶飲”、“降酸調脂飲”等多種院內自制制劑及膏方制劑,臨床廣泛應用,療效獨特。 先后在省級以上醫學雜志上發表論文20余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發表10篇,主編、副主編專著3部,主持設計科研課題4項,其中“糖栓通顆粒治療糖尿病性腦梗死的臨床研究”榮獲山東省保健科技協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安神寧心膠囊治療肝郁脾虛、心神失養型失眠癥的臨床研究”榮獲新泰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熄風祛痰化瘀通絡法在急性腦梗死中的臨床應用研究”榮獲新泰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 先后榮獲:“新泰市優秀知識分子”、 “新泰市科技帶頭人”、 “新泰市拔尖人才”、 “泰安市優秀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