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城文廟位于陜西省韓城市金城區(qū)東學巷,始建年代不詳,現(xiàn)建筑為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元代舊址上重建而成,形成前廟后學格局。文廟坐北朝南,不設南門,四進院落,南北長200米的中軸線上有照壁、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正誼明道門、明倫堂、尊經閣等。

韓城文廟是全國第三大孔廟,其規(guī)模僅次于山東曲阜和北京國子監(jiān)街的孔廟。《陜西通志》載:“洪武四年知縣周吉成重建”。后來雖經歷代重修,但廟內主要建筑之結構形狀,都基本未變。為陜西省現(xiàn)存十三世紀以來較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
據(jù)明《一統(tǒng)志》記載:“韓城縣學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舊址重修”。文廟門外不遠處有東西兩座牌坊,由此兩門進入文廟,南面立有明萬歷年間修建的琉璃盤龍照壁,兩旁有磚刻的鯉魚戲浪,合起來看有“龍魚河圖”之意,五龍壁的東西是“欞星門”,門兩旁有龍鳳相配。文廟建筑群共分四個院落,院內古柏參天。大成殿為文廟主體建筑,規(guī)模宏偉。北面的明倫堂為昔日教論、訓導、授課之所。往北高臺上為“尊經閣”,是文廟內藏經書的地方。
文廟門外不遠處有東西兩座牌坊,一名“賢關”,一名“圣城”。牌坊上分別有“德冠古今”和“ 德配天地”。由此兩門進入文廟,南立盤龍照壁,為琉璃五龍壁,長十七米,高四點二米,雕刻精美,形體生動,龍有出水騰空之勢。此系明萬歷年間修建。五龍壁的兩旁,有磚刻的鯉魚戲浪,合起來看有“龍魚河圖”之意,五龍壁的東面是“欞星門”,門兩旁有龍鳳相配。文廟建筑群共分四個院落。從欞星門至戟門為第一院落。院內古柏參天。據(jù)載這些柏樹均系元、清期栽植。院中有泮池,正中有雙孔石橋,池子四周圍以石欄。院內有對稱的東西屋,東側為“更衣亭”,西側為“致齋亭”,并有記載明清兩代重修概況的碑亭六座。
由戟門至大成殿為第二院落。大成殿為文廟主體建筑,規(guī)模最為宏偉。它位于中軸線上,整個殿基為石砌高臺,臺基上為月臺,周圍繞以石欄,雕蟠螭紋。踏石階向上進入殿內。大成殿面闊三間,暗為五間,進深四間,筒瓦歇山頂,大殿兩側為東西廊廡,各為十三間。向北東西有過角門,殿后用花墻相隔,與北面明倫堂組成第三院落。明倫堂建于明洪武四年,本三代庠序以明人倫,后世學宮悉宗此義。堂為五間,兩邊有東西“碑林”、“掌酒司”、“典庫司”,上邊正中懸掛有“師道尊嚴”四字大匾額。這里昔日教論、訓導均對諸生講經督課于此,教育英才之所。通過明倫堂,往北拾級而上的高臺上為“尊經閣”,組成第四院落。尊經閣是藏經書的地方。登閣四望,縣城景物盡入眼簾。臺高3.5米,周圍花墻,為重檐歇山頂。東西兩側配以廂房。
“欞星門”為文廟正門,其門為懸山式,由3座木牌坊組成,五昂重拱,補間輔作分七、五、三朵,飾以龍鳳、仙人、獅馬、花卉等。立柱直通屋外,俗稱通天柱。頂飾琉璃盤龍,花卉套筒和寶葫蘆攢頭。過此門,進入第一大院,院內古柏參天,樹木成蔭,鮮花盛開,清新雅致的環(huán)境使人賞心悅目。門前有“泮水”,水上有“泮橋”。院東西兩側有對稱的“更衣亭”、“致齋所”,這是祭孔前凈心浴面、理衣整冠的地方。兩邊對稱的6座牌樓,分別記載著歷代重修該廟的概況。
院北三間為“戟門”,過“戟門”,進入第二院,正北面為文廟主體建筑“大成殿”,這是列放孔子牌位的地方。文廟院內有古柏33棵,葉茂枝繁,馨香四溢。第二院建筑呈凹形,布局緊湊、結構嚴謹。
明倫堂寬敞明亮,堂正上方高懸著“師道尊嚴”的大字匾,字體蒼勁深厚,這是當年“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地方。院兩側各有7間廊屋,分別為掌酒司、典庫司,當中兩邊置有東西碑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