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 王宗岳《太極拳論》全文注解(一)王宗岳·2015-09-21 16:57 【釋句一】: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闡釋】 篇中開門見山就以“太極”立論,闡述傳統(tǒng)拳術攻防之道,言:“太極是一理,太極是一法,太極是一氣,太極是一妙境,太極者道也”。按數術論,太極者一也;按性說,太極乃一中也;按象說,乃全體透空之藝境;按法說,太極乃一點子;按境說,其小無內,其大無外。然而太極是由無極之“無形無象”而來。由此而看,“無極從無;太極從有”。 拳本虛無,但必從有而論之。故王宗岳以“太極”立論言傳統(tǒng)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及攻防功夫藝境升華的系列內容。乃以有形有象之法,而論無形無象之拳。張橫秋論“拳法”二字的精義時說:“造乎神者,方稱為法;化乎一者,始謂之拳。”這就說出:“拳本道,道本一;一者,太極也”明矣! 太極乃陰陽之母。因太極、陰陽同存在一體之中,觀看“太極陰陽兩儀圖”的圖像,則自能感性的認知到。太極為母,乃為一;陰陽為子女,子、女為二。陽性主動,陰性主靜,同在一體中共司動靜,則陽動而陰靜,故太極是陰陽動靜的樞機,即人身內勁、外形相互為用的動靜之樞機。此樞機主要說的是“太極一是中”的樞機的功能作用。 太極陰陽兩儀圖 傳統(tǒng)拳術中,人為一太極之象,內有精、神、意、氣之陽氣;外有筋、骨、皮、肉之陰形。精神意氣借外形體而修煉成內勁,內勁從氣,其性乃陽,功具“神以知來,智以藏往”之能力,又具有能柔化外形體以至“柔弱無骨”之用。內勁其性乃陽是針對自身外之陰形而說的。 太極拳法:一陰,指外形體之拳架之式而言的;一陽,指內勁及其功能而說的。拳訣云:“一陰一陽是為拳”,即指內勁、外形匹配合一以至中和藝境之為用,即太極拳法的藝境。故外形體有動靜變化,內勁亦有動靜之變化。外形體的動靜樞機在百會到會陰之垂線的“虛中”;內勁動靜變化的樞機在“丹田氣海”。勁形合一而用,有順從、逆從的區(qū)別,靜則勁、形合一;動則勁、形分陰分陽,分虛分實,分方分圓,分剛分柔,分開分合,皆在自身太極一體中,自有陰靜、陽動兩儀之運用。應知“勁、形歸根、歸中曰靜,根生外發(fā)為動”之理。 由此而知,神、意、氣、勁、形、中之體用。神為一身之主宰,故神圓;意為神之使者,故意方;氣為全身內外動靜變化的“催化劑”,無形無象而有大作用;內勁乃修煉而成,其性陽剛故從氣,其體圓從神,但有方之用而從意,聚之內有其形,散則氣化無形,具有“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的功能;外形性陰,但外形本身又分陰陽陽主動,陰主靜,是以位置論說,外形體雖方,但有圓之用。故傳統(tǒng)拳術攻防之道中,內勁體圓主動善變不拘而相對的外形體方主靜鎮(zhèn)靜厚載是功夫。就全身內外主從而論,神意主宰著自身內勁、外形合一的攻防之動靜,拳諺云:“意氣君來骨肉臣”,就是這個道理。意氣就是神、意、氣、勁的簡稱。 有上述分析可以知道,王宗岳以“太極”論傳統(tǒng)拳術的修煉、建體、至用之基本內容,是在告訴我們“道本一,法萬殊”的道理。雖以太極論拳,但自身的神、意、氣、勁、形、中之體、用的方方面面都要研究透徹,方可明白傳統(tǒng)拳術攻防之道修煉、建體、至用的精髓,體認其真諦而有得。 王宗岳《太極拳論》全文內容: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qū)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后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 加關注 更精彩) 熙太極(xitaichi)
|
|
來自: 昵稱32462203 >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