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無錫三白無錫三絕之一,銀魚、白蝦、白緦魚號稱太湖三白,是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原吳縣)和無錫市地方著名系列菜“太湖船菜”的招牌食材,由于其色澤均呈白色,因而稱為“太湖三白”。
如果只說旅游的話,無錫并沒有南京、杭州和蘇州那樣響當當的名氣,你可以在這個被譽為“太湖佳絕處”的城市泛舟悠閑游于太湖,在太湖之濱賞玩湖光山色,或者坐著手搖船在水弄堂里看著河道兩岸的炊煙裊裊。
沒錯,這個被稱為“小上海”的無錫就是這么小資有情懷,不僅有著江南城市慣有的柔美,更多了些鮮活的飯香味與人情味,到過才知道“無錫是個好地方”這句話所言非虛。 1、無錫小籠
無錫小籠,當地人又稱小籠饅頭,以皮薄鹵多而譽遍滬、寧、杭一帶,是無錫傳統名點,已有百年歷史。 它選用上等面粉制作、選料精細、小籠蒸煮,南方口味。具有夾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滿口鹵,味鮮不油膩等特色。饅頭緊酵皮薄(注傳統無錫小籠饅頭做法中,饅頭皮不發酵,因此蒸熟后皮薄而不破,很有嚼勁)、餡多鹵足、鮮嫩味香,秋冬時,餡心中加入熬熟的蟹黃油,即為著名的“蟹粉小籠”,食時鮮美可口。 2、三鮮餛飩
三鮮餛飩起源于錫山市東亭鄉民間,后逐步發展為無錫傳統名點。鮮肉、開洋、榨菜制成餡心,故稱“三鮮”。并以肉骨頭吊湯、豆腐干絲、蛋皮絲為佐料。皮薄、餡多、湯鮮的三鮮餛飩,是無錫最受市民喜愛的大眾化點心。 3、無錫醬排骨
無錫醬排骨色澤醬紅,肉質酥爛,骨香濃郁,汁濃味鮮,咸中帶甜,充分體現了無錫菜肴的基本風味。無錫醬排骨的烹制十分講究。一是選料精,需取三夾精的草排為原料。這種草排,一頭豬身上只有七八斤,它的特點是肉質細嫩。二是作料要好,需要用黃豆醬油,綿白糖,老廒黃酒,還有蔥、姜、茴香、丁香、肉桂等烹調。三是操作要嚴,一百斤生的肉骨頭,要加醬油十二斤,白糖三斤,黃酒三斤,用文火燒兩個小時。最后制得六十四斤左右的無錫排骨,并保持其特色。 4、無錫三白
無錫三絕之一,銀魚、白蝦、白緦魚號稱太湖三白,是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原吳縣)和無錫市地方著名系列菜“太湖船菜”的招牌食材,由于其色澤均呈白色,因而稱為“太湖三白”。利用太湖三白所制作之菜肴的選料,極為注重食材的新鮮程度;尤因其出水極易死亡,故而最適合在水邊或船上烹制太湖三白。以太湖三白制作菜肴之方法,多為清蒸白灼等,強調保持食材的原味。 5、豆腐花
豆腐花是無錫的十大名點之一,既嫩又熱。吃的時候,加上熟醬油、蔥花、紫菜、蝦皮、榨菜末、白糖、麻油等調味品,成為無錫老少皆喜歡的風味小吃。 6、玉蘭餅
玉蘭餅是江南一帶的特色小吃,它是用糯米和肉餡做成的。無錫著名小吃。 玉蘭餅創始于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50年)由無錫孫記糕團店創制的,因正值玉蘭花開時節而得名。做時選用糯米粉加開水糅合小塊,做成餅胚,包入菜豬油、豆沙、鮮肉、玫瑰、芝麻等餡心,放入平鍋用油煎烙,呈金黃色。品質以外皮香脆、內殼軟糯、甜咸適口、香味誘人為好。 肉餡要事先拌好佐料,包在糯米和成的面里,然后下鍋煎。煎好后的玉蘭餅色澤誘人,外脆里香,江南一帶的人常用來當早餐和豆漿一起食用,美味還不容易餓。 7、梁溪脆鱔
梁溪脆鱔,又名無錫脆鱔。是江蘇鱔肴中別具一格的傳統名菜,飲譽海內外。梁溪脆鱔初創于清同治年間,系惠山直街一姓朱的油貨攤主發明流傳下來的。由鱔絲經兩次油炸而成,外觀醬褐色,烏光發亮,口味甜中帶成,松脆適口,即使保存幾天,也不致發軟。口感松脆、味濃汁酸。 8、四色湯團
也叫四色湯圓,是無錫傳統名點。它選用上白元七成、上白梗三成,用清水淘凈浸入水內,然后帶水磨成水粉,裝入布袋內用石塊壓去水份,揉和搓勻,再包入鮮肉、菜豬油、芝麻、豆沙等餡心。吃時下沸水煮熟即可,軟韌滑爽,餡味鮮潔。吃湯團還是去穆桂英美食城吧,以做糕團聞名,餡料多樣,有鮮肉、菜豬油、芝麻、玫瑰白糖、豆沙,還有蝦仁鮮肉、筍干鮮肉、開洋蘿卜等餡料。 9、鏡箱豆腐
鏡箱豆腐,由無錫迎賓樓菜館名廚劉俊英創制,選用無錫特產“小箱”豆腐烹制而成。20世紀40年代,迎賓樓菜館廚師劉俊英對家常菜——油豆腐釀肉加以改進,將油豆腐改用小箱豆腐,肉餡中增加蝦仁,烹制的豆腐餡心飽滿,只形美觀,細膩鮮嫩,故有肉為金,蝦為玉,金鑲白玉箱之稱。因豆腐塊形如婦女梳裝用的鏡箱盒子,故取名為鏡箱豆腐。此菜色呈桔紅,鮮嫩味醇,葷素結合,老少皆宜,是雅俗共賞的無錫名菜。 10、肉釀面筋
肉釀面筋是無錫民間的風味特色菜肴,肉釀面筋的做法簡單來說就是將無錫油面筋塞進肉醸燒煮,逢年過節時,家家都會有著這道菜。 午飯時,去崇安寺或者南禪寺悠然尋吃,咬上一口甜中帶鮮的小籠,然后悠閑地游于南長街滿是文藝范的店鋪之間。我想想這種生活也是充滿著向往的,你呢,美食可否俘虜了你的心? (書寫美食圖文,分享美食故事,結交喜歡美食的你!微信公眾號:小宇說美食) |
|
來自: susanjacky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