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全局就是在細節上求“深度”,做事要有立足全局的思維高度,要學會系統思考,對事情發展的整體進行籌劃,善于發現細節背后的事物及其內在聯系和規律。在做到從“小處著手”的同時還要不忘“大處著眼”,不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全局意識的培養有賴于眼光的長遠,在細節上追求深度,不被眼前的短期利益所蒙蔽,善于跳出固有的思維圈子,站在全局的高度看待事情。 游說是縱橫家的主要活動,而游說的基本媒介是言辭,通過語言交流達到彼此的溝通。《鬼谷子》說:“游說就是說服人;說服人就是給人以幫助;凡是帶修飾的語言,都是不真實的;然而不真實的語言,有壞處也有好處;應對之辭,都是伶俐的外交辭令;外交辭令都是不實在的言辭;能成為信義的言辭都是坦白的;坦白的言辭都是可以驗證的;凡是難以啟齒的話,多是應對之辭;應對之辭都講究誘導對方說出機密。” 許多時候,說話的技巧可以掩飾說話的內容。在古代,說奸佞話的人,因為會諂媚就可以變成忠誠;說奉承話的人,因為會吹噓就可以變得智慧;說平庸話的人,由于能果決就可以變成勇敢者;說冷靜話的人,由于善逆就可以變成勝;說憂慮話的人,由于善權衡就可以變成信。 鬼谷子認為,每個人在做抉擇的時候,都要權衡利弊,靈活運用。我們要學會變不利為有利,讓一切為我所用。當然,首先要以全局觀念為中心,不可一葉障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有以全局觀念為中心,才能把握整體局勢的發展。無論是現實生活還是商戰,總是像汪洋大海中的波濤一樣,此起彼伏,機遇與危機并存。當危機出現的時候,一定要立足全局,把握整體局勢的發展,及時采取有利的決策,才能順利到達理想的彼岸。 公元前331年,張儀到楚國去游說楚懷王,說道:“敝國的君王最喜歡的人莫過于大王,而張儀最愿侍奉的也是大王您,敝國的君王最痛恨的人莫過于齊宣王,而張儀最不愿意侍奉的也是齊宣王。因此秦國想要討伐他,但是貴國卻跟他那么要好,以致敝國的君王不能好好侍奉大王。大王如果能夠斷絕和齊國的交往,我可以讓秦王把商于方圓600里的土地獻給大王。這樣一來齊國喪失了后援,必然衰弱,齊國衰弱,就必定聽從大王的號令了。北面削弱了齊國的勢力,西面對秦國施恩,又獲得商于方圓600里的土地,這真是一舉三得的上策。” 楚懷王聽后很高興,立刻在朝廷里宣布,說:“我得到了商于方圓600里的土地!”群臣知道這消息都紛紛賀喜,客卿陳軫卻沒有向楚王道賀。楚王詫異地問:“我不發一卒,不傷一人,而得到商于600里地,我認為這是外交上的一大勝利,朝中文武百官都道賀,為什么單單賢卿不道賀呢!”“我看得到商于之地,反而會招惹禍患,所以不敢隨便道賀。如今還沒有得到秦的土地,卻先斷絕和齊國的外交,楚國就孤立無援了,秦又怎么會重視一個孤立無援的國家呢?何況如果先叫秦割讓土地,楚國再去跟齊國絕交,秦國必不肯這樣做。要是楚國先斷絕了齊國的邦交,而后要求秦國割讓土地,將受到張儀的欺騙而得不到土地;受了張儀的欺騙,大王必定痛恨他。結果是西面惹出秦國的禍患,北面斷絕了齊的邦交,這樣兩國必定會兵臨楚國的。” 楚王不但不聽,反而斥責道:“我的事籌劃好了,你不要再說了,等著看吧!”于是楚懷王派人到齊國去宣布斷交,派去的人還沒回來,就又派出第二批絕交團。張儀回到秦國,趕緊派使節到齊國去游說,齊、秦兩家就暗中締結了軍事聯盟。當楚懷王派一名將軍去秦國接受土地時,張儀竟然裝病不上朝。楚懷王說:“張儀認為我跟齊國絕交還不夠誠心嗎?” 楚懷王又派一個勇士到齊國去臭罵齊王。張儀在證實楚國確實和齊國絕交后,才出來接見楚國派來的使臣,指著地圖說:“敝國贈送貴國的土地,從這里到這里,總共方圓6里。”“我聽說是600里,沒聽說6里。”楚國的使臣很驚訝地說。“我張儀不過是個微不足道的小官,哪來600里廣大的采邑?”楚國使節氣憤地回國報告,懷王大為震怒,準備發兵攻打秦國。這時,陳軫冷靜地說:“攻打秦國,不是辦法。大王倒不如乘機再送給秦國一座大城市,跟秦連兵伐齊,這樣或許可以把損失于秦國的,再從齊國補償回來,楚國不就沒有損失了嗎?大王如今已跟齊國絕交,還要去責備秦國失信,那就等于是在促進齊、秦兩國的邦交,到時候楚國必定損失慘重。” 楚懷王沒有采納陳軫的話,仍舊派兵攻打秦國。最后,秦、齊兩國組成聯合戰線,韓國跟著也加入軍事同盟,結果楚國在杜陵被三國聯軍打得慘敗。 張儀離間齊楚聯盟之事,是因為張儀攻破了楚懷王的弱點,從而離間了齊楚聯盟,進而使得秦國得利,楚國大敗。 楚懷王只看到眼前利益,為了得到幾百里土地而不惜和齊國斷交,可以看出他沒有以整體意識、全局觀念去為國家的長遠利益考慮,僅僅是為了得到秦國的一點小恩惠就犧牲掉了與齊國的外交關系。最后,楚懷王也為他自己的一葉障目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一葉障目,通常以夸張的笑話比喻現實生活中某些人的類似舉措,諷刺不看整體、以偏概全的情況 。也比喻一個人被眼前細小、局部的事物所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本質和整體。楚懷王的故事告訴我們,凡事要看清事物的全貌,不能盲目輕信、盲目崇拜,必須經過科學的調查和驗證,以謙虛謹慎的態度予以看待。 古時候,善于治理天下的人,必然會審慎地把握國家的發展趨勢,揣度各諸侯國的具體情形。如果不能周密切實地審時度勢,權衡利害,就不會知道諸侯國的強弱情況。如果不能周密地揣度形勢,便不知道其中隱蔽的情況及其發展變化。 處理事情就需要立足全局,站在整體的利益點上進行決策,舍小求大,放棄部分利益,保全整體利益,這樣不會因為一時的急躁、冒進,而為了眼前一時的得利失去整體的長足發展。這樣通過權衡的方式分析清楚全方位的利弊得失,審時度勢地做出棄局部而保全整體的利益,才能夠避免導致一葉障目而引起的錯誤。 蘭師慧語 擁有大智慧的人,在處理事情的時候能夠站在一定的高度,以全局發展的意識去考慮問題,通過對各方面因素的考慮,權衡利弊,舍棄局部利益、短期利益,追求整體利益、長遠利益,從而做到舍小而取大。只有懂得用立足全局的方式、方法去處理問題,才能避免因為一葉障目而造成的損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