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應用篇道的外在之表現叫德。韓非子說:“德者,道之功也。”德是道的表現。因此老子說:“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老子說:“道之尊,德之貴,莫之爵而恒自然也。”所貴之德是指“上德”,即孔德,是從道之自然之德,而不是人為規定的德。人為規定的德叫“下德”,即仁、義、禮等,是人事先制定而使人遵守的規則,因此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對于萬物來說,所有的德都是上德,只有人才規定出了下德:仁、義、禮、法等。可以這樣說:無意為之之為是上德,有意為之之為是下德。修道就是使自己無意為之而“不逾矩”。 道不可見,而可從德感知。“大道甚夷,而民甚好解。”(53章)——大道無法觸摸,無法看到,也無法聽到,然而人們卻非常喜歡界定大道,解釋大道。天道、地道可以從表現出來的物象看到,而大道是摸不著的。 老子對大道無比敬畏,說:“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他是畏。”(53章)讓我真正感知大道,并且行于大道,而且只敬畏他。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35章)有了大道,可以行走天下,行走天下而不會有害,安全、順利、祥泰。 “道隱無名”(41章),大道隱匿于“無”之所名;大道是“不見其事而見其功”。(《荀子·天道》) 以道觀之,萬物齊一。“圣人執一以為天下牧”,執一就是全面地看問題,而不是偏于一端。執一是整體認識大象,而不是盲人摸象,各有局限。 “曲則全,枉則正,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就是全面地看問題,局部也是全,枉也是直,洼也是盈,敝就是新。雖少,得則不少;再多,惑而不多。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63章)就是全面看問題。大就是小,小就是大,多就是少,報怨就是給德。 “無,名萬物之始”,無為就是“無”之為,始基之為,無形之為,也就是注重打基礎。無為是為道的首要特點。 “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是無為;“天下之難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細”(63章)是無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是無為;“九層之臺,起于累土”是無為;“千仞之高,始于足下”是無為。 道之應用,主要是無為。無為就是根基之為,打好基礎,自然生成。 |
|
來自: 昵稱33313819 > 《修身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