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寫意花鳥畫,經過歷代畫家的艱苦探索,通過筆與紙、墨與水的相觸與相融,形成了種種具有語匯性的形式,傳達著種種心理信息,其變化莫測已臻于妙不可言的境地。筆墨作為中國畫的造型語言,對于一個畫家來說,利用筆墨變化的不可窮盡性,發現和把握個性化的筆墨構成并賦予其精神內涵,是走上成功的關鍵。 李龍潭的花鳥寫意創作正抓住了這一重要環節。他的紫藤作品,筆墨淋漓,酣暢奔放,特別是由于水分的大量運用和用筆的灑脫,使筆墨的變幻更加自然。就屬于潑墨范疇的技法體系而言,線的運用是互補因素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李龍潭在他的寫意花鳥作品中利用線與墨的結合,線與線自身的對比變化,創造了一種屬于他自己情緒化的筆墨構成方式,既體現了用線的美感,又利用線營造了物象的結構,與用墨達成了互補。他所創造的筆墨形態中那如傾如注的筆致,既與客觀物象的典型物象吻合,又高揚著人的主體意識與審美理想。 王安石詩曰:“丹青難寫是精神”,所謂“精神”,既包含著客觀物象的“神”,亦即其典型特征與生命狀態,更包含作者的情思與感覺,而后者則是根本性的,古人的“心畫說”即是指此。一幅作品的動人之處,關鍵在于藝術家在藝術表現過程中立足于客觀物象的“神”韻,賦予客觀物象主觀的情感與心理力量。李龍潭寫意紫藤作品的成功之處也正在于此,他所傳達的與眾不同的生命感悟已遠遠地超出了客觀物象的物質范疇。就李龍潭寫意花鳥的技法表現而言,對色彩的運用也別具一格。 中國繪畫原本是注重色彩的,中國畫在古代被稱為“丹青”,色彩在中國畫中的地位即可見一斑。但由于中國哲學、人文觀念的影響,水墨畫逐漸興盛,色彩在寫意花鳥畫中逐漸退居到了附屬地位,并在歷史的衍進中形成了特殊的用色規律,謝赫“六法”中的“隨類賦彩”與宗炳的“以色貌色”概括了中國畫在色彩的運用上既重再現又重表現,以表現為主的基本原則。但寫意花鳥畫的水暈墨章使畫面已“五色俱全”,因此,寫意花鳥畫家對用色是十分謹慎的。 李龍潭在他寫意紫藤中,利用色彩與墨色的對比,水色與墨色的對比,冷色與暖色的對比,使色彩的運用既恰到好處,又突出了紫藤的神韻。特別是對紫色的運用,他擺脫傳統的方法,而以皴擦描勾勒,使筆韻與墨色韻致的統一,并成為他傳情達意的重要輔助手段,從而使他的寫意紫藤變得風情萬種,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天地。 李龍潭,1957年生,山東鄆城人。現任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黨總支書記、副院長、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山東壁畫藝術研究院常務理事,山東新華書畫院副院長。 |
|
來自: 書畫雅苑 > 《李、理、厲、黎、酈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