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1
惠澤天下收藏中心
縱觀古今,我國各個時期的古錢幣經歷了風風雨雨五千年歷史的考驗,源遠流長,琳瑯滿目,而發展至今,古錢不僅是商品交換的媒介,更是各個時代經濟、政治制度的文化科學與技術發展的縮影。 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每一個歷史發展的階段都是我們國家成長的足跡,銅幣也正是這歷史銀河中組成的重要部分。就其特定的歷史時期也使它在錢幣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不僅代表著近代中國的貨幣文化,反映了我國近代歷史、經濟、金融的興衰和滄桑,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文物價值。 古銅幣是大眾收藏品,收藏者有一定數量,前期國內各區域都有實力型買家介入板塊,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市場供貨量,導致其價格快速走高。同時,古銅幣的價值也在同步上升。從藏家和市民的接受程度看,預計后期它的價格還將繼續上漲。這些珍稀的古銅幣記載了我國一段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和收藏價值。 銅幣一組肆枚 規格:尺寸不一 下面為大家分享幾種錢幣,北洋造光緒元寶當錢十文、大清銅幣當制錢十文、民國十文河南省造雙旗銅幣、湖北省造光緒元寶當十。此組錢幣雖然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和歷史的沉淀,但如今依然保存較為完好。藏品鑄工精美,品相較好,銅幣包漿入骨,流通痕跡自然,邊齒對,具有極高的投資價值和收藏價值。 光緒元寶銅幣 光緒元寶是清代光緒年間特有的一種錢幣,有著清朝錢幣特征,因為其時時局不穩定,因而幾乎在全國的各個省都有專門的錢銀鍛造廠。光緒元寶是大清光緒年流通大面值貨幣之首,是我國首批引進海外技術的印發流通貨幣,對于現今也蘊藏了一定歷史意義。 光緒元寶版式繁多,尤以當十者為最。多位清帝在位時發行過銅幣來作為流通貨幣,銅幣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使交易逐漸便利起來。 而“光緒元寶湖北省造”因其存世量極為稀少一度成為收藏界追捧的寵兒,媒體上炒得沸沸揚揚,往往動輒上十萬百萬的天價成交。 大清銅幣 “大清銅幣當制錢十文”鑄造始于1900年(清朝光緒二十六年),止于1911年(宣統三年)。鑄造流通時間盡管只有十余年,但其鼎盛時期全國共有十七省二十局開鑄造銅圓。如以細微區別劃分,其版式在千種以上。因此當代銅圓收藏愛好者以收集到十大名譽錢幣之“大清銅幣”為最大樂事。 大清銅幣丙午中心鄂“戶部當制錢十文”,正面中心鑄一陰文“鄂”字,外環鑄“大清銅幣”四字及珠圈,上緣鑄“丙午”、下緣鑄“當制錢十文”五字,兩側為“戶”“部”兩字。紅黃銅為鑄料,是光緒戶部造的丙午大清銅幣當十于1906~1909年發行。背面為蟠龍祥云圖案,外圈為光緒年造。神龍紋路依舊,如刀刻所成,鑄造工藝神乎其技,且龍身紋路精美,并有云海襯托,威風凜凜。 民國雙旗銅幣 民國成立后,銅元仍繼續大量流通使用。1914年,銅元正式改稱“銅幣”,民國發行的銅幣與清大的區別是龍紋被換成了由稻穗組成的嘉禾紋。各省鑄造的銅元大多為兩面叉的國旗圖案,并有“開國紀念幣”或“中華民國銅幣”字樣。 錢幣正面有珠圈,珠圈內是“十文”二字和麥穗圖案,珠圈上面是“中華民國”四字,下面是“河南省造”四字,左右各一花星:背面中間是雙旗圖案,上面是英文紀地,下面是英文紀值,左右為花卉圖案。 藏品雖經歷了無窮歲月,但紋路依然清晰可見,上面的銹跡也見證了其歷史的積淀,具有非常明顯的歷史過渡性特征,有著難以言喻的收藏價值。銅幣保存較好,錢文、輪廓 的清晰程度較好,此枚銅幣現存世量極少,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資價值。 銅幣是錢幣收藏的大類,歷來都受到很多藏家的關注,不同版別的銅幣都有獨特的韻味,值得藏家深品。在錢幣類的在線拍賣中,這些古銅幣備受青睞,成為很多買家追逐的焦點。 銀幣一組肆枚 規格:尺寸不一 此組銀幣(肆枚)包括民國八年造袁大頭伍圎、湖北省造大清銀幣、中華民國三年蘇維埃“袁大頭”、大清銀幣庫平一兩。藏品雖然經歷了無窮歲月的洗禮,但是如今保存依然較為完好。其色澤光鮮自然,紋飾深淺適度,邊緣線條粗細均勻,間距也疏密一致。人像、發絲、胡須、穗芒等細微之處清晰有度,生動自然。是具有很高收藏價值的精品銀元,其未來價值的升值無可限量。 民國袁大頭 銀元起源于15世紀,始鑄于歐洲,俗稱“洋錢”“花邊錢”或“大洋”,是銀鑄幣的通稱。銀元是舶來品,它初入中國,大約是在明朝,但大量流入,則在清乾隆年間以后。市面上有像三帆銀幣、竹子銀幣、甘肅造袁大頭等一些發行較少的銀元。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存世最多的銀幣品種可數袁世凱頭像銀幣,俗稱“袁大頭銀元”。 民國三年“袁大頭”正面為袁世凱五分側面像,右側刻著“蘇維埃”,上列“中華民國三年”六字,背面兩條嘉禾,左右交互,下系結帶,中鑄‘壹圓’二字。即使是“百年高齡”,但是仍然保存完整,品相較好。 “袁大頭”代表了中國近代的貨幣文化,反映了我國近代歷史、經濟、金融的興衰和滄桑,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文物價值,也具有一定的保值和升值功能。目前民間留存的“袁大頭”數量已經不算太多,而且銀屬于貴金屬,收藏風險較小,非常適合投資和收藏。中華民國三年蘇維埃“袁大頭”特別少見,因此有著更高的收藏價值。 大清銀幣 "1907年光緒丁未年造大清銀幣庫平一兩”銀幣,清代著名官鑄機制銀幣中的大名譽品,傳世僅見數枚。該銀幣實際上是標準壹圓流通幣,相當于庫平七錢二分銀幣的尺寸卻相當一兩的重量,有些幣面標值為庫平壹兩的銀元鑄成庫平七錢二分的規格或兼有兩者個性規格并公開發行流通,成為晚清銀幣發行流通的一種特有現象,這也是在晚清“圓”、“兩”之爭中,相當于庫平七錢二分的“圓”因為順應時代和實際流通和兌換的需求而逐步占據上風的具體體現。銀幣正面中珠圈內鐫漢字“大清銀幣”,珠圈外上鐫“光緒丁未年造”,下鐫“庫平一兩”,左右兩側各鐫一個五花星。背面中*鐫蟠龍圖,周圍環繞云團,幣邊緣鐫珠圈。本品鑄造精美,背面龍紋打造深峻,有輕度流通的痕跡,傳世包漿,保存完好,極其罕見。 戊申吉字大清銀幣庫平一兩銀幣有兩個版式,即實重庫平一兩的銀幣和實重庫平七錢二分的壹圓型流通幣。兩種版式的銀幣文字和龍圖均有明顯的區別。由于傳世極其罕見,很多錢幣學者和收藏家沒有見過真品。真品皆存世珍罕。 一枚小小的古錢幣,蘊藏著豐富的歷史元素。如今遺傳在世的精品古錢幣雖然并不多,但是每枚精品古幣價值卻是不菲。古錢幣的價格是由存世量、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判斷的,而且隨著市場供需關系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程度的波動。 縱觀近幾年的藏品市場,各類珍奇異石不乏可陳,然而,對于那些本身就現存量極少,在市場上異軍突起的明清錢幣或者民國貨幣而言,則更容易受到藏品大咖們的注意和親睞。 近年清代銀幣、民國銀幣以及近代銅元,都走出了各自不同的價格軌跡,有的品種甚至形成了獨立的價格階梯。 ------------------------- |
|
來自: RK588 > 《古玩收藏、鑒寶和文物考古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