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十八年(1661年),已經44歲的于成龍,被朝廷委任為廣西羅城知縣。彼時的羅城,僻處嶺南一隅,地瘠民貧,素有煙瘴之地一說,被時人視作畏途。于成龍不顧親朋阻攔,接受了清廷的委任,他拋妻別子,跋涉千里,輾轉來到廣西羅城。
羅城迭經戰亂,新隸清朝的統治不過兩年,盜匪橫行,土酋跋扈,局勢未穩,前兩任知縣一死一逃。羅城名為縣治,卻雜草叢生,遍地荒蕪,所謂的街道,不過居民六戶,茅屋數間,就連堂堂縣衙也只有三間破草房。于成龍等見狀大驚,只得暫時寄居在關帝廟內。在極度的困境中,從山西帶來的五名仆從死的死、逃的逃,于成龍懷著“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負,以堅強的意志,篳路藍縷,絕不言棄,他帶病理事,邁開其仕宦生涯的第一步。
于成龍在羅城采取“治亂世,用重典”手法,他當了三年縣令,就使羅城擺脫了混亂無序的狀態,盜匪幾乎絕跡,秩序變得井井有條,百姓各安生理,慢慢形成了三街六巷,出現了以前從未有過的新氣象。史載,于成龍在羅城“插棘為門,累土為幾”,兢兢業業打理政事,他清貧的生活和卓著的政事一時傳為佳話。
于成龍卓越的政績與突出的才干受到了兩廣布政使金光祖的重視,羅城被評為全省治理的模范。
康熙六年(1673年),口碑極佳、政績突出的于成龍被兩廣總督金光祖舉薦為廣西官場上唯一的一個“卓異”,被朝廷攫升為四川合州(今重慶合川)知州。
在合州任知州期間,于成龍廣招湖廣移民屯墾開荒,使合州人口驟增,田地開辟,本已千瘡百孔的凋敝經濟快速得以復原。因招民開荒政績顯著,康熙八年(1669年),大器晚成的于成龍再次被提升為湖北黃州府同知。康熙十四年秋,黃州府發生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災害,于成龍發放拯濟糧使數萬災民渡過難關,無數饑民得以存活。由于在黃州同知的位置上干得有聲有色,湖廣巡撫張朝珍十分器重踏實肯干的于成龍,再次將他舉為“卓異”,并屢次向朝廷舉薦。
康熙十二年(1673年)于成龍被調至湖北武昌府主持政務,并將被攫為武昌知府(候補)。恰在此時,史上有名的“三藩之亂”爆發。被清廷封為平西王的吳三桂兵出云南,一路兵鋒凌厲,貴州、湖南很快被其攻占,湖北危若累卵,一日數驚。與此同時,吳三桂派遣許多湖北籍的部將,特封官許愿并攜“札書”回原籍策反,以攪亂荊楚人心,并借機制造暴亂。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麻城發現“偽札”,屈姓知縣以“通賊”罪名濫捕濫殺,搞得人人自危。麻城曹家河土豪劉君孚父子暗中接受了吳三桂“副將偽札”,因害怕事發被誅殺,于是暗中聯絡東山一代的“蘄黃四十八寨”私人武裝勢力一起發動暴亂。由于于成龍在當地官聲甚好,素有威望,加上他能力出眾辦法多,于是被地方官請出來幫助收拾亂局。
于成龍果然有辦法,他力主招撫,反對一味剿殺,他命人四處張貼安民告示,使絕大多數被裹挾的百姓繳械回家,事態很快就趨于緩和。之后,他又冒著巨大風險,只身進入率先發難的劉君孚山寨,以誠懇的態度說服劉君孚以及他手下的300剽悍獵戶歸順朝廷。十天之內,本已洶洶的事態得以迅速平息。
同年八月,于成龍被正式委任為黃州知府,剛到任上,“蘄黃四十八寨”第二次叛亂又接踵而至。當時,吳三桂派來的所謂奸細紛紛乘隙潛入黃州,這些人暗中聯絡當地豪紳、巨盜、土寇,各寨紛紛舉事,一時間“高山大潮,烽火相望”,聲勢與規模大大超過前次。四十八寨十萬之眾鼓噪嘯聚,準備圍攻黃州府城。于成龍處變不驚,他深知黃州府的重要性,于是力排眾議,制訂了決不放棄黃州府城,由自己親率團練、鄉勇主動上山進剿的策略。于成龍調集各鄉鄉勇數千人進發到東山黃土坳一帶,隨即向數量遠多于己的叛亂者展開攻擊。劉君孚聞訊亦帶手下趕來助戰。于成龍指揮若定,身先士卒,尤其在戰局不利時置生死于不顧,激勵眾人以弱擊強,最終大獲全勝。此戰一舉擒獲暴亂主謀余世榮以及其他四位巨魁。之后,于成龍乘勝平息了其他多股叛亂。他剿撫結合,恩威并施,只用了二十多天,就干凈利索地將席卷幾乎整個黃州的反叛勢力鎮壓了下去。后來,吳三桂暴斃衡州,他的勢力從未踏進湖北半步。湖廣總督蔡毓榮十分青睞于成龍大才,給予他極大的褒獎。
康熙十八年(1678年),于成龍積功升為湖廣下江陸道道員,在湖北做官期間,盡管地位與境遇都已不同往日,但他仍不忘初心,低調務實,始終保持著迥異于常人的艱苦生活作風。
康熙十七年,于成龍被任命為福建按察使。史載,于成龍離開黃州赴福建按察使任所時,數萬黃州百姓自愿沿路送行至江西九江,一路上,眾人嗚咽的哭聲與湯湯的流水聲,匯聚成一首令聞者動容的悲愴奏鳴曲。
于成龍的清正廉潔,勇于任事,深得康熙的贊許。康熙十二年,他特地在懋勤殿召見于成龍,稱他為“天下清官第一人”,還賞賜白金、良駒、御詩等,勉勵他始終如一,永遠保持不媚流俗、正道而行的崇高氣節。此后,于成龍為政更加勤勉,始終不敢懈怠,常常工作至通宵達旦。即便后來被升為兩江總督,已經貴為封疆大吏的于成龍,還經常微服私訪,使屬下官吏不敢貪贓枉法,更不敢隨意禍害百姓,他上任不久,就讓江南風氣大為改觀。雖然康熙信任,政績卓著,百姓擁戴,但骨鯁直臣于成龍還是得罪了不少官場中人,這些人挾私報復,栽贓陷害,他被迫離任。康熙見奏后特意下詔挽留。
清史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農歷四月十八日,于成龍走到了他人生的盡頭,享年68歲。于成龍死后,遺物只有一件舊棉袍和一些鹽巴、豆豉等簡單調味品。康熙得知后,心中無限喟嘆加惋惜,他始知于成龍表里如一,一生廉潔,所謂他官做大后變更素行的說法純系小人構陷欺罔之語。于成龍政績卓著,為官清正,卻反遭非議,讓康熙感慨萬千,唏噓不已。為了表彰于成龍并使廉風發揚光大,他特地書寫了“高行清粹”四個大字并制成匾額贈給于家。康熙還破例為他撰寫碑文,以示哀榮的同時,也是對于成龍廉潔刻苦一生的最大肯定與表彰。
于成龍被史家贊譽為“清廉耿介之士,擔當任事之官,情懷深沉之子,古今吏者之師”。他盡忠職守,鞠躬盡瘁,不怕死、不愛財、敢任事、恤百姓,不愧為“天下廉吏第一人”。清史記載,于成龍死后,南京城內民眾聞訊,皆悲慟哭泣,即便是販夫走卒、寺院僧尼、捕快衙役等都為之痛哭流涕,可見他在民間的巨大影響力與絕佳口碑。鐵骨錚錚的于成龍,不愧是整體齷齪的大清官場上一股可彰善癉惡的汨汨清流。
康熙也算一代有為君主。他對整飭吏治堅持不懈,在任內不斷鏟除貪腐,褒獎清流,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但是,形勢永遠比人強。即便出了于成龍這樣以清廉自許的一代能吏,也阻擋不了當時吏治的日漸腐敗,加上彼時官員的俸祿確實偏低,早已是積重難返,康熙煞費苦心大舉察吏,也只能是小修小補,更無法從根本上扭轉當時官場上屢禁不止的貪墨與萎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