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得下”作文審題及例文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梭羅說:“一個人越是有許多事情能夠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生活中,有人認為,放下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境界;也有人認為,不放下是一種堅守,是一種精神。
讀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請聯系生活體驗與認識,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③不得抄襲、套作。
試題分析:這是一則材料作文,考生在審題時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給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據所給材料主旨確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題目由兩個部分組成,提示語和要求。
“提示語”先以梭羅的話語引出“放下”這個主題詞,然后列出兩類不同的看法:一是直接認同(肯定)“放下”說法的,另一方面則是從反面,以認同“不放下”的說法來對應“放下”的觀點。考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寫作需要,或直接扣合梭羅的“放下”運思作文,或以認同“不放下”來表達自己的認識理解。也可在提示以外,就“放下”或“不放下”的相關范疇作文章。
可以正面立意:該放下什么,比如利益、榮耀、財富……不該放下什么,比如尊嚴、正義、良知、誠信…… 也可以反面立意: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把本不該放下的東西放下了,比如貪官放下正義、奸商放下了誠信、知識分子放下了尊嚴、普通人放下了良知……該放下的卻沒有放下,比如對名利的熱衷、對權力的迷戀、對金錢的貪婪、對眼前既得利益的不舍……
1.放下
握緊拳頭,你抓住的只有空氣;張開手掌,你便擁有了一切。
很小的時候,我們總會伸手抓住面前的一切,漸漸地,我們發現,要抓住的太多,手卻只有一對,要想擁有,必先放手。可是如今,我們仍未學會放下,我們會放不下流逝的時間、緣盡的感情和曾經的愛。它們,如同指觸的流沙,指間的輕風和手心的雨絲,你放下,便收獲釋然;你放不下,卻也留不下,只剩下無盡的痛苦與哀婉給你作無用的慰藉。
朋友,學會放下吧。放過它,也放過你自己;安慰自己,也成全了它。
放下,有三境界。
痛后放下乃第一境界。水蛭吸血,你越拔得用勁,它越痛卻吸得更緊,最終只能在火中蜷縮自己熾熱難熬的身軀,化作一陣云煙,漸遠漸散。倘若水蛭痛而后放下,想必不會落得如斯結局吧。痛覺與生俱來,它不是對你的折磨而是對你的保護。也許它不是你的,有更好的值得你追逐。堅持是中性詞,當你堅持應放下的,你就是固執的。痛了就放,是對自己的保護,是對時間的珍惜,是為更好的到來而準備。有人問佛:“大師,我放不下。”佛拿了一杯熱水倒在他的手上。他手一燙,杯子墜地。佛曰:“痛了你就會放手。”燙傷可以很快恢復,放不下而荒廢的青春卻一去不復返。
主動放下乃第二境界。低姿態的高貴遠比高姿態的高貴美麗,圓潤而不刺眼。放下姿態,收獲高貴,低微到塵埃里,然后開出花來。痛了才放是被動的,主動放下是有意識的,覺悟自然更高。倉央嘉措既恐損梵行又恐負傾城,留下一句“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后,從此入山終成高僧。李嘉誠之子李澤楷并無仰仗父親敵國之財,而是放下“華人首富之子”的身份艱苦打拼,最終一手開創“電訊盈科”的王國,人稱“小超人”。路易威登從匠師愛徒到御用捆箱師,再到創業,一路放下一路成功,留下“LV”讓萬千女性為之瘋狂追逐。主動放下,你會收獲更多。
放下的第三境界是從不抓緊。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不帶一物而來,不帶一物而去,緣至則來,緣盡則去。這是一種“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瀟灑,一種“漫看天際云卷云舒”的恬然,一種“日起而作,日落而息”的睿智。它不是“放下吧,是你的會回來,不回來是因為你值得更好的”的自我安慰,是“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豁達與大氣。這樣的人,才是擁有一切。他不需放下,因為他一無所有;他可以放不下,因為放下后還是他的。
梭羅說:“一個人越是有許多事情能夠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放下吧,你會是最富有的。
2.放下
有人說:真正的智者,敢于辭讓整個天下。是怎樣的胸襟和氣度讓他面對天下紛繁萬家都舉重若輕,在心中放下名利,放下浮華,放下凡夫俗子割舍不下的羈絆,合心于淡,乘物以游心?
放下,不是一次輕率的舍棄,更非戲謔的逃避。恰恰相反,它是一次生命的負重。放下的是熙熙攘攘的身外之物,而在心靈之深處,“放下”二字讓人懂得何為生命的本初重量。
與天地精神共往來的莊子,無疑參透了“放下”二子真正的玄機。他拒絕了楚相的高位,要過“生將曳尾于涂中”的生活。妻子故去,他鼓盆而歌,歌的是“查其始而本無生”的樸素真理。名譽的煊赫,生死的大劫都縛不住這顆無所拘囿、不甘就范的心魄呀!我想,莊子是懂得放下的,他穿越了名利生死妄加于他的桎梏,當他以一襲白衣、衣袂飄飄地向逍遙走去時,身外的所謂重量已傷不得他分毫,他的豁達豪邁足以穿越世間一切坎坷,實現自我生命的圓滿成全。
我折服于這“放下”的魄力和氣度,這便是古人辭讓天下的力量,留一份寂寞的空間給生命,讓生命終可以開闊,讓心靈終得到游歷的長空。“放下”賦予了生命更充盈飽滿的空間,讓人感悟生命本初的質地,原始的歡欣。
然而生命當中可有那些無法逾越的障礙?可有那些戕人心魄,足以摧毀任何希望的苦難?這或許無法讓人輕易地超拔于其上,當生命本身成為自我的累贅,人該如何“放下”如影隨形的痛苦與不堪?
史鐵生會給我們一個珍貴的答案。他所承受的那些難以想象的苦痛,我無意再重復提及。但我無數次地在這些從容溫暖的話語中獲得篤念。他說:這就是你不能從中單單拿掉苦難的整個世界。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亡,是一個必將會降臨的節日。
我悲慟于他的遭遇,而深深敬重于他對不幸的寬恕,對悲劇的放下。在他的文字中,我讀不到絲毫的頹唐與戾氣,讀不到他對世界的尖刻與敵意。只有一個寬厚的智者放下苦難,擁抱生命的贊歌。
只有真正對不幸的“放下”,人類才能在愛與幸福的路途上迎候解放。若緊緊懷揣著命運的不公,那生命只得沉淪在無邊的黑暗際遇之中。
“放下”一詞的厚重,我們將會用漫長的生命去體味。愿我們有勇氣“放下”并有能力“放下”,執此一念,我們的生命將會是一個盛大而永恒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