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數人的印象里,小年就是臘月二十三,也就是農歷十二月二十三。小年,又稱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送神日。小年是大家開始辭舊迎新的日子,是農歷春節的開端,其主要活動是掃塵土和祭灶君。 另外,在民間還盛行貼春聯、吃餃子、吃糖瓜、飴糖、麻糖、剪窗花、剃頭過年、趕亂婚、備年貨、吃火燒、吃糖糕、吃蕎面、吃炒玉米、吃油餅、喝豆腐湯等風俗。 灶君,全稱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俗稱“灶君”,或稱“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東廚煙主”、“護宅天尊”,或是“灶王”、“灶王爺”。 說白了,灶君就是主管廚房的神仙。西方也有灶神,主管家灶及火焰,是宙斯的大姐赫斯提亞女神。 事實上,我國從夏朝就開始祭祀灶君,商朝時開始在民間供奉。秦漢以前,灶神和門神、戶神、井神、中溜神(土地神和宅神)一起,被列為主要的五祀之一。中國灶君的傳說紛雜,有機會再來講說。 灶神左右,隨侍兩位神仙,各自捧著一個“善罐”和“惡罐”,負責記錄一家人的善言惡行。 葛洪《抱樸子·微旨》說:“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一百日也”。 灶君告次狀,重則少活三百天,輕則少活一百天,讓人害怕。《論語》里記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
小年在臘月二十三日過的習俗,是從清朝雍正年間開始的。在此之前,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除了水上人家,大家更習慣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宋朝詩人范成大有一首叫《祭灶祀》的詩,非常明確地記載了臘月二十四祭祀灶君的習俗。 臘月二十三日,雍正帝按例在坤寧宮祭祀眾神。從儉省角度考慮,雍正順便把該在第二天祭祀的灶神一并祭祀了。設供案,安神牌,放香燭供品,設燎爐、拜褥。按例用粘糖封住灶君嘴,再由皇帝親自拈香,行九拜禮,迎接新年福禧。禮畢,皇后依次向各神位行禮。 因為上行下效的緣故,從皇帝到王族、貝勒、各級官員,都開始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祀灶神。北方的老百姓,一開始照舊在二十四日祭祀灶神,后來也被同化了。 南方的老百姓,在很長一段時間,仍然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沿湖居住的老百姓,如鄱陽湖、洞庭湖邊居住的人們,則承襲了水上船家的風俗習慣,在臘月二十五過小年。 這就是“官三民四船五”的具體內涵,也稱“官辭三”、“民辭四”、“鄧家辭五”,“鄧家”就是指水上船家。民間為討好口彩,后來都選擇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灶。
家家戶戶平時就貼有灶君的年畫,兩邊一般都貼有對聯,比如“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或者“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回宮降吉祥”。 臘月二十三,送灶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祭祀灶君的事,全由男子承擔。在灶君的神像前,供放美酒、糖瓜、湯圓、麥芽糖、豬血糕、關東糖之類又甜又粘的東西。另外,還備用清水、黃豆和干草,供灶君的馬匹食用。 主祭人先把糖果烤熱后抹在灶君嘴上,好讓他“吃甜甜,說好話”,“好話傳上天,壞話丟一邊”。 在大家看來,至少也能粘住灶神的嘴巴,讓他不太方便說壞話。有人甚至直接用酒糟去涂灶君,直接灌醉他了事,省得他上天去打小報告。 主祭人接著灑下第一杯酒,誠心焚香,磕頭禱告,求灶君保佑。灑完三次酒后,就將灶君的年畫像撕下來,連同篾扎紙糊的紙馬以及紙制的金銀財帛,一起燒掉。 然后再次焚香磕頭,抓幾把灶灰,撒在灶前的地上,祈求家宅平安、降福免災和來年發財。送完灶君后,全家老小一起祭拜祖先。除夕夜,或者正月初四,灶王和諸神返回人間過年,各家的主祭人,在灶臺上貼上新的年畫,“接灶”、“接神”。 小年雖小,禁忌不少。不能在灶上點香,不能敲擊灶臺,不能將刀斧之類的利器擺放在灶上,不能在灶前說些責怪的話,更不許發牢騷。 甚至不讓在灶前哭泣,也不許在灶前大呼小叫,甚至不讓在灶前唱歌,更不許將臟東西放到灶里燃燒。湖北的部分地區,忌宰殺家禽魚類。 河南的有些地方,不允許搗蒜,認為會把家搗窮。臺灣地區忌諱舂米,怕把風神給搗下來,給來年帶來風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