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鬼吹燈之精絕古城》 這是劇中楊教授的角色海報,他帶著一頂看似歷經滄桑的帽子,估計沒人會注意到帽子上還有一些字: 放大再放大后,請跟我一起念“博物”。 很厲害是不是,你一定以為我們一本雜志居然這么有錢可以投資網劇了!我們可能也想吧,但就是沒有錢。 作為國產最熱門IP之一,《鬼吹燈》的小說設定可謂典型的“一本正經胡說八道”,不過這個精絕古城還真有歷史原型。在中國漢代,西域確實有一個精絕國,就是今天新疆的尼雅遺址。 尼雅古城的遺跡位于今天的新疆民豐縣、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南緣,因地處尼雅河下游而得名。圖片來源:天山風情網 《鬼吹燈》那些年的西域熱 圖片來自:《鬼吹燈之精絕古城》 在《精絕古城》里,陳教授、郝愛國等一干知識分子在探險方面是豬隊友,可他們研究精絕文化的獻身精神,就連我們的胡八一同志也深感欽佩。這其實是有歷史背景的:《鬼吹燈》故事發生的1980年代初,正是西域考古的春天。
遙想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穿過亞洲中部的群山荒漠。大大小小的古文明在商路上興起,又紛紛化作歷史的塵埃。精絕國的尼雅古城,就是與樓蘭、米蘭、高昌齊名的西域古文明遺址之一。1901年,英國冒險家斯坦因“發現”了保存近乎完好的尼雅古城,引起轟動。在20世紀初,新疆是西方冒險家的樂園,他們接二連三地率隊開進大漠,開挖廢墟、運走文物,架勢比摸金校尉三人組大多了…… 20世紀初,斯坦因等外國冒險家在中國西部發掘古跡。他們雖是考古史上的功臣,但也使大量中國文物流失海外,而且當時的考古方法對遺跡破壞很大。圖片來源:vam.ac.uk 1959年,終于有第一支中國考古隊進入尼雅。但之后由于政治運動的影響,西域考古又沉寂了十幾年,直到改革開放后才重啟。這時也有國際友人前來相助——當然不是美籍華人雪莉楊,而是一批日本友人。 圖片來自:《鬼吹燈之精絕古城》 當時正是中日蜜月期,1980年中日合拍了一部紀錄片《絲綢之路》,許多中國人從此第一次知道了這個名詞。20世紀八九十年代,對尼雅古城的考察多了起來,其中就包括1988年和1995年的兩次中日聯合考察。那些年里,西域考古也算個社會熱門話題,熱度至少不亞于討論外星人。 精絕古城曾經的輝煌 大漠深處的獨特位置,東西方融合的獨特文化,使精絕國等西域文明籠罩著一層神秘色彩。對歷史和考古學者們來說,歷史上的精絕國之神秘,不亞于《鬼吹燈》里的那個幻想王國。 圖片來自:《鬼吹燈之精絕古城》 在20世紀尼雅古城被發掘之前,史書對精絕國的記載極少。《漢書·西域傳》稱:“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勝兵五百人。精絕都尉、左右將、譯長各一人。北至都護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戎盧國四日行,地厄狹,西通捍彌四百六十里。” 這幾句話,差不多是精絕國僅有的正史記載了——3300多人、最多能拼出500士兵的小國,按今天的標準就是個屯兒。 圖片來自:《鬼吹燈之精絕古城》 經過對尼雅遺址100多年的研究,歷史學家們確認,這里就是精絕國的故地。整個尼雅遺址位于一片南北長約25公里、東西寬5~7公里的地區內,當時是沙漠中的一片綠洲,留下了100多處城墻、房屋、寺廟、水渠、墓葬等遺跡。其中墓地位于遺址西北部,共8座,可能是精絕國歷代統治者或貴族的墓。
這些墓葬總占地約100平方米,包括胡楊棺木和陶器、木器、首飾珠寶、弓箭、織錦和毛衣等隨葬品。這遠遠比不上《鬼吹燈》里精絕女王墓的大手筆,但也堪稱20世紀中國考古最大發現之一。
在這些東西里,有一件非常有名的東西: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國家一級文物。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國家一級文物,1995年出土。其實,織錦上繡的全文是“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討南羌”,這跟公元1世紀末東漢時期“五星聚會”(金木水火土五顆行星同時出現在東方夜空)的天文現象,以及東漢對羌族的戰爭有關。這塊織錦是來自中原地區的進口貨,精絕國自己的文字則是佉盧文,尼雅就出土了不少佉盧文的木牘。
尼雅墓葬中的明器,既有來自漢帝國的織錦和銅鏡、漆器,也有中亞、西亞的黃金首飾和玻璃珠,不乏工藝精良的珍品。而尼雅普通民居里那些簡陋的木器、陶器,則暴露了精絕國的真實家底。 ![]() 尼雅遺址出土的木制杯、筷和藤制匣子。 當年的絲路貿易中,地處綠洲的精絕國成了商隊歇息、補給的中轉站,從中撈了不少油水。但由于邊遠貧瘠、國小力弱,他們從外界汲取的文明養分終究有限,發展水平,老百姓們還是過著簡單古樸的生活。 精絕古城的消亡 ![]() 劇中一座古墓中的壁畫 圖片來自:《鬼吹燈之精絕古城》 《鬼吹燈》姑墨王子墓中的壁畫提到,精絕女王曾經稱霸西域。然而真實的精絕國作為蕞爾小國,到東漢時先后被周邊的莎車、于闐等控制,最后被鄯善國(樓蘭國的繼承者)吞并。
但尼雅城的文明,并沒有因亡國而終止。尼雅遺址中的房屋、設施,都沒有毀于戰火的痕跡。佉盧文木牘上的記載也說,精絕人在外族統治下,繼續安安靜靜過小日子,直到公元4世紀的晉代才廢棄了尼雅城。甚至當他們離開的時候,當地的生態環境還沒崩盤,仍然是有樹有水有河流…… ![]() 尼雅古城出土的佉盧文木牘。 實際上,尼雅城的消亡,并不是單純的政治或生態原因。這種西域沙漠綠洲中的小文明,在大自然面前十分脆弱,尤其是時刻面臨著缺水威脅。為此人們興建貯水的“澇壩”,以保證基本的飲用水和農業用水。但澇壩的建設、運行,需要穩定而有效的管理,才能發揮作用。 ![]() 尼雅城遺址 公元3、4世紀時,西域各國戰亂不斷,商路時斷時續。這很可能使尼雅人的水利系統缺乏管理,寶貴的水資源在混亂中流失,原本的“小確幸”日子過不下去了。隨之而來的,就是人們紛紛拋棄家園,另尋出路……這個過程并不是一夜間大家全體搬走,而是人口越來越少、城市逐漸衰落,直到空無一人。最終留下來的,只有黃沙下的謎團和傳說…… 撰文 | 子凡 微信編輯 | 小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