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辛亥革命興起過程,識記《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理解其地位以及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 2.知道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過程及原因,分析辛亥革命的歷史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史料閱讀法分析辛亥革命興起的背景和條件,學會從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問題探究法,分析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學會從不同的歷史視角評價歷史事件,提高對歷史問題的探究分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了解孫中山和其他民主革命人士的事跡,感受年輕人對時代、社會責任的探尋和勇于擔當。 2.通過感受中華民國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首創意義,感知中國近代化的歷程,體會民主共和的內涵。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評價辛亥革命。 教學難點:同盟會政治綱領、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教學方法 問題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情景再現法,歸納總結法等。 四、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課件(PPT演示文稿) 五、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一組關于辛亥革命的數字: 8小時——從打響第一槍到占領湖廣總督署只用了8小時 41天——武漢三鎮保衛戰堅持41天,迎來全國十余個省區的獨立 80天——從武昌首義到中華民國建立僅有80天 123天——從起義爆發到清帝退位歷時僅123天 提問:同學們可以看出這是哪一歷史事件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導入:沒錯,這一組數字向我們展示的是辛亥革命的歷史過程。大家從這一組數字來看,偌大的清王朝在這不到半年的時間里便被推翻。那么這場革命又是如何爆發的,這之后的中國又是怎樣一個情況,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們一同進入第13課辛亥革命。 (板書:第13課 辛亥革命)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武昌起義 過渡:一次大的革命行動往往要有一定的時間來積累能量,辛亥革命的醞釀是一個長達20年的較長過程。辛亥革命由武昌起義開始,它又是怎樣爆發的呢,我們一起通過一些史料來尋找答案。 1.背景 教師課件展示相關歷史材料并設問: 材料一: 設問1:你從中圖片中獲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 設問2: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推翻清朝統治成為大勢所趨。在這樣的形式之下當時中國的三種政治力量(清政府、立憲派、革命派)都在為挽救危機做出努力。接下來,就請同學們依據課本及以下幾則材料,思考下面三個問題: ①清政府做出哪些反應?堅持什么道路? ②立憲派有哪些活動?立憲派的愿望是什么?是否實現?有什么影響? ③革命派進行了哪些斗爭?革命派的救國方案是什么? 材料二:為了……緩和同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慈禧大后感到再也不能照舊樣式統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實行“新政”,內容有獎勵實業;興辦新學堂,派遣留學生;改革舊軍制,編練新軍等。 材料三:救中國之淪亡,必以君民同治……欲定良法以保長久,非改為立憲民權不為治。——康有為《中國維新報》(1906.12) 中國出現過立憲派……力圖走君主立憲道路,但是,滿洲貴族集團的倒行逆施讓他們徹底失望。——楊天石《帝制的終結》 材料四: 材料五: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 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林覺民《與妻書》 學生閱讀材料,思考并回答問題。教師適時進行引導,并總結。 教師小結:教師總結辛亥革命爆發的背景: (1)政治條件:《辛丑條約》簽訂后,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推翻清朝統治成為大勢所趨。 (2)經濟階級基礎:清政府推行“新政”、“預備立憲”,客觀上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力量不斷壯大。 (3)思想基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 (4)組織基礎: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和政黨的建立。 (5)軍事基礎:革命黨人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黃花崗起義等)。 (6)有利時機:四川的保路運動。 過渡:于是一場革命蓄勢待發,接下來我們便簡單了解武昌起義爆發的大致經過。 2.爆發 教師:出示圖片簡單介紹起義過程和結果以及各省紛紛獨立的情況。 學生:自主整理武昌起義的過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