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音頻可在喜馬拉雅搜索:張德芬空間
今年我30歲,單身。我并不是一個不婚主義者,但就像所有到了我這個年紀的姑娘甚至小伙一樣,我深切地體驗著這個世界和我們建構出的文化,對單身者的不友善,壓力以及歧視。我們的文化不斷鼓吹著婚姻的益處,就好像單身是一種病,需要被“治療”一般。 我們善意的親友和家人,為我們的單身生活感到焦慮。他們覺得我們一定是過得很悲慘,甚至是不是因為我們有什么“心理問題”,所以才遲遲不愿走入婚姻。 當然了,最嚇人的論調就是某些利益集團,為了讓單身人士產生恐慌而購買他們的產品,描述了一幅“凄慘”的畫面:一個獨身老人垂垂老矣,在心臟病突發的時候,只有自己的貓在身邊,最后因為沒有被及時搶救而一個人病死在家中,尸體過了好幾天,才被人發現。 是的,這一切都令我們恐慌:當我們想到自己晚年的光景,如果是在寂寥中孤獨終老,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這些擔憂當然是有道理的,可是現在,Joy想邀請你放下盲目的恐懼,從不同的視角,去看看“單身”這件事情。 我們生活在一個史無前例的“單身社會”中 歷史在一定程度上重復著自己,卻又在每個時代都刻上了獨屬于自己的烙印。 而我們所生活的時代,可以說是史無前例,幾乎沒有任何歷史參照的時代。為什么這么說呢? 可圈可點的地方太多了,而我只想說說跟單身和親密關系有關的地方。
所有這些社會環境,是我們的父母根本沒有經歷過的。 在我身邊有太多熱愛生活,有生活智慧的單身女性,她們并不愿意妥協。她們在經濟上完全獨立,甚至優于很多男性。 她們不需要依靠婚姻來提供經濟保障,也不需要把自己的生命意義完全建構在另一個人身上,因為她們已經通過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和從事自己熱情的工作,創造了強大的意義系統。甚至她們都有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有很多好朋友,并且有非常活躍的社交生活。 她們單身,并不是因為她們“有病”,或者“眼光太高”,而僅僅是因為她們一個人真的生活得很好,而她們不愿意“為了結婚而結婚”,她們愿意找一個能夠提高而不是降低自己生活質量的人作為伴侶,不管是在經濟上還是在心靈上。 與一個不對的人生活在一起, 才是世界上最寂寞的事情 “真愛”從來都不是一種救贖。 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我有幸聆聽了很多來訪者私密的婚姻生活故事。在這些故事中,我聽到了太多太多不幸的婚姻,太多因為覺得自己“應該”結婚而造成的悲劇。 誠如我在上文中提到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史無前例的時代。我們所面對的社會背景和傳統價值之間,有著強烈的碰撞和沖突。
這個信息和價值都越來越多元化的時代,我們有了更多機會把自己建構成自己喜歡的模樣。它意味著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和獨立,同時也意味著我們更加需要理解彼此的不同。 這些矛盾和沖突讓很多人在遲疑和猶豫中,被硬生生地推入到一段婚姻中。可是最終他們都無法欺騙自己:一段糟糕的關系,遠遠比獨自生活要痛苦得多。 最終讓我的那些來訪者有勇氣頂著仍舊強大的社會壓力,選擇離開婚姻的,也許并不是多么讓人激動不已的單身生活,而是一段糟糕到無法忍受,讓他們每天都感覺到窒息的關系。 跟一個不合適的人生活在一起,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寂寞的事情。因為你甚至都無法在那個“最親近的人”面前,做你自己。 強大的主流文化仍舊在給我們灌輸這樣的價值(尤其是女性):只有擺脫了單身,你才是成功的。因為單身本身就很可恥。 我甚至曾經聽來訪者告訴我,她的母親這樣告訴她:“你現在必須找個人結婚,我不在乎你幸不幸福,反正你現在這樣單身著我覺得很丟人。就算你以后要離婚,現在也得給我結婚!” 女性,如果是“嫁不出去”,就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甚至這個充滿敵意的主流文化,還給沒有進入婚姻的女性起了一個羞恥性的名字:大齡剩女。 可是婚姻真的有我們想象的那樣美好嗎? 如果婚姻真的那么美好,那么在美國那樣一個富有,包容并且完全尊重愛情的國度里,就不會有一半以上的婚姻以結束告終了。 那些充滿勇氣,并不向主流文化妥協的單身男女們,反而是出于對自己生命的責任,不輕易進入一段可能使彼此都變得不幸的關系中。 親愛的父母們,請你們睜開眼看看你們那些還在單身的兒女們。他們中的很多人,過得比你們想象的,要豐富精彩得多。 調查結果顯示,他們比已婚人士更多地參與公益活動和社會活動,有更多的社交,有更強大的朋友網絡(尤其是女性),更多地參與藝術活動和學習活動,更多地到健身房健身……當我們不再用一段關系來定義自己的一切時,反而跟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連接。 當然了,這幅圖景也不全然是美好的。真的同樣有很多每天宅在家里打游戲,昏天黑地,黑白顛倒地刷劇,上網或者沉迷于情色網站的單身人士。他們每天與電腦和手機為伴,吃飯基本靠外賣,情緒基本靠酒精,性,游戲或者視頻來調節。 可是我想說,他們的生活狀態并不是由“單身”造就的。那些放逐自己,不愿為自己生命負責的人,即使在一段關系中,也毫無魅力可言。“真愛”并不是一種救贖。相反,成熟完整的人格,關愛,理解和疼惜自己以及他人的能力,才是一段良好關系的保障。 如果我一直不結婚 我們所生活的時代,已經跟我們的祖輩大不相同了。 這個史無前例的時代,也許真的沒有過往可以供我們參考。 如今很多享受著單身生活的人們,并不急著走入婚姻。但同時,他們又承受著巨大的來自主流文化的壓力,承受著父母和親友的焦慮,承受著害怕自己“孤獨終老”的恐懼,承受著別人的不理解和不認同。 可是我們仍舊不愿意妥協。現在,尤其是作為女性,我們比以往任何時代的女性都更加有知識,有思想,有文化,更加在經濟上獨立,更加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表達所有的天賦和才華,去自我實現。這樣的女性(也包括男性),怎么可能僅僅因為“到了要結婚的年紀”,便隨便找個人結婚了呢? 而越來越多的人也意識到,生育需要也許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本能”。我們在養育子女中所擁有的快樂和付出的代價,跟我們想要的自我實現和自我表達之間,可以有不同的選擇。當養育子女的任何功能性理由都消失時(比如“養兒防老”),我們也許會問自己:我到底為什么要生孩子? 也許最終,我們要質疑婚姻本身:我們到底為什么要結婚? 如果婚姻生活并沒有讓我們更幸福快樂,甚至成為了我們的地獄,那我們為什么要結婚? 在這個史無前例的時代,我們可能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享有更大的自由,同時也需要承擔更大的,對自己生命的責任。 不要再讓“單身”成為一個羞恥性的標簽,它也可以是一種美好的生活狀態。 當我們全心地投入自己的生活,做著一份自己熱愛的事業,積極地參與著社會活動,享受一個人時的閱讀,寫作,繪畫和其他活動,擁有很多支持著自己的好朋友,在生活上愿意為自己好好做飯,好好“寵溺自己”,并且一直在心靈上成長和成熟時,誰能說這樣的單身生活,比一段糟糕的婚姻生活更差呢? 我們仍舊對親密關系抱持著開放和接納的態度,只是我們不再用它來定義自己生活的全部了。 我們知道“真愛”永遠不是自己生活的救贖,我們對生命的熱愛本身才是。 我相信抱持著這樣態度生活的我們,最終并不會“孤獨終老”。因為我們在全心投入生活的過程中,早已為自己建構了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和彼此的社群。而真摯滋養的愛情,也只有在一個人真正完整地活著時,才可能不斷持續地綻放。 父母親友們,我們真的過得不錯。請祝福我們,讓我們去臣服于命運的安排,也享受自己的努力。 對不起,我并不想成為你們口中說的“更好的自己”,我只想成為我喜歡的自己。 對不起,我成為我喜歡的自己,并不是為了“嫁個好男人”,而是因為我熱愛生命本身,因為我愿意對自己的生命,承擔全部的責任。 ··· 主播 | 雪冬,電臺主播,二級心理咨詢師 ,冥想引導師 ,身心靈成長探索者。 插圖 | 日劇《不結婚》 ··· 拜拜啦!過去的傷痛 | 15天情感整理術每個人都想擁有美妙的人生,那我們要如何才能獲得?很多時候,由于我們的內心存在很多負面的想法,從而我們阻礙了通向幸福的道路。 新春情感整理術其實就是放掉過去情感的垃圾,放掉周圍物品的雜物的垃圾,然后輕裝上陣,創造自己想要創造的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