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直播的第三篇。什么是卡片大法?卡片寫什么與怎么寫?如何超越卡片新手?為什么你需要用卡片來封裝世界? Part1:卡片大法Q1.卡片是什么?自從十多年前,寫完自己的第一盒卡片,如今用自己開發的 APP 來寫卡片,每年累積卡片數千張。卡片大法令我受益匪淺,那么,卡片是什么?開智部落王浚宇在《卡片大法的神奇之處》直播中說道:
卡片是萬用盒子,是思維加油站,也是瑞士軍刀。它不僅對我如此,對眾多卡片愛好者也是如此。在《納博科夫的卡片》一文中,我描述了將卡片大法用得出神入化的超一流作家納博科夫,并且站在認知科學角度重新詮釋了卡片大法的神奇之處。 除了納博科夫之外,還有大量作家、學者也是卡片愛好者。在《凡爾納傳》中提到,凡爾納到1895年止,一邊創作,一邊積累了大約二萬五千張卡片;魯迅寫作《中國小說史略》,摘抄的卡片有五千張;錢仲聯《清詩紀事》前言提及:「歷時五載,引用各類書籍一千余種,前后制作卡片累計七萬余張,收作家五千余人」。好萊塢金牌編劇達斯汀寫第一個劇本時,采用傳統寫作方法,結果發現自己太傻了:
在中國,同樣有一位將卡片用得出神入化的學者,他就是歷史學家吳晗。在就讀清華大學歷史學系時,大學三年抄卡片數十萬字;一生撰寫明史相關卡片 20萬張。其中,吳晗連續抄錄《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卡片累積成 80本冊子,最后出版 12 本書。有一年,吳晗家貧缺錢,承諾寫書一本,得稿費一萬,但是當時戰爭期間,沒有資料可引,于是拼接卡片,短短數月內創作一本流傳至今的經典之作《朱元璋傳》。 Q2. 好卡片,壞卡片好卡片尊重原始數據,壞卡片著急污染原始數據。你閱讀一張好卡片,能清晰易懂地知道哪些是作者原義,哪些是卡片撰寫者的發揮。以下是一張好卡片示范:
閱讀這張卡片,你能清晰地知道作者是引自宇文所安的《追憶》一書的譯后記,你也能很清楚地知道作者自己的觀點是什么。反之,壞卡片將原文作者的觀點曲解成自己的觀點,你很難區分開。學術訓練好的人,會指出自己的引用。并且不會用自己的術語去亂改原始術語。而喜歡傳播二手三手知識的人不是這么干的,第一,不會指出出處;第二,會自己發明一套新的術語。 好卡片一次解決一個問題。卡片因為小而美。如果卡片中混雜的信息量過大,則會導致記憶混亂。試看一張好的卡片。王維這首絕句,當然可以展開講。但寫這張卡片的同學只講重心落在含蓄陳述式這一個點上。
好卡片有自己的見解。好卡片在尊重原始數據的同時,也注意記錄自己的觀點,試看魯迅寫的一張卡片。魯迅在這張卡片中,先引用《先正事略》,然后馬上在卡片末尾點出,七種實為五種之誤。錢鐘書、吳晗、魯迅的卡片處處可見這種寫法。
好卡片有知識密度。好卡片連接不同記憶,并且產生遠距聯想。我的作品常常微言大義,以這類寫法居多。以我的《文無第一》一文舉例,這篇文章拼接卡片而成,試看其中一段:
植物園與動物園的比喻語出《英文玩家》;考德威爾語出《心智:大作家訪談錄》一書;納博科夫與海明威語出《巴黎評論》。這篇文章之后的穆齊爾語出《青年穆齊爾創作思想研究》;阿西莫夫的例子語出《阿西莫夫論科幻小說》;錢鐘書語出《錢鐘書楊絳研究資料》;Simonton的研究語出 Creativity: theories and themes 一書。 Q3. 知識創造的三層次結合野中郁次郎等人的研究以及個人實踐,我將知識創造分成三個層次。如下表所示:
在卡片層級,它只需要你一個人完成即可,卡片作為知識的最小單位,既是輸入的最小單位,比如你可以原文摘抄,撰寫金句卡;也是輸出的最小單位,比如你可以輸出自己的讀書卡片。創造一張卡片往往耗費幾分鐘到數小時不等。到了文件層級,此時輸出的作品往往側重用于與他人交流,需要耗費的心力更多,往往耗費數小時與數周不等。到了項目層級,則往往卷入了更多人,需要耗費的時間更長,從數周到數年不等。項目成果常常用作交易,是自己在社會上立足之本。 在卡片層級最大的誤區是:分享。不少人誤將卡片、文件和項目三個層級混為一談,喜歡在卡片層級搞分享。這樣每次撰寫卡片時就增加了一個選擇項:這張卡片我是該分享還是該存著自己看?增加的認知操作加大了認知負荷,從簡單反應時變為選擇反應時。所以盡可能在卡片層級少做分享。詳情參閱:《構建優雅的知識創造系統》 Part2:卡片基本功Q4. 卡片寫什么各位同學被要求寫作以下類型的卡片,它們往往代表著人類知識體系中的精髓:
在上述七種卡片中,最重要的是:反常識卡、人名卡、術語卡。反常識卡是在拓展你的認知邊界。每個時代的「常識」都是幫助人類降低認知負荷,提高社會運轉效率,但是恰恰是這些「常識」也妨礙了你的認知。因此,你需要時不時借助鮮活證據來拓展認知邊界。假設你是一名古人,你能明白如何通過當時的一些實驗證據來證明地球是圓的,那么你就是一個時代的杰出英才。 再說人名卡。人名卡則是讓你尊重知識源頭的創造者。撰寫「人名卡」,你需要注意他哪個時代出生的人物,大家會高估同一個時代天才的數量,卻會低估人類歷史上天才的智慧。**這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天才效應」(參見我的老文:《人生標準九》)。到了「標準九」級別的人才,類似西蒙、馬奇,他們的抗時間周期特別強,所以你不要被當下所謂大拿給迷惑住了,而是盡可能認識歷史周期上的天才。 最后說說術語卡。寫術語卡時,要盡可能的區分演繹數據和原始數據,不要把自己的知識給污染了。你需要找到最原始的論文或者資料,知道是誰第一個提出這個術語,比如「元認知」、「自主心智」、「心智程序」等是誰提出來的,一旦養成這種習慣,就會增強你的獨立思考能力。你還需要注意某個術語誕生的時間脈絡。一旦你意識到多元智能理論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出現,認知神經科學是上個八九十年代誕生的。基于學科產生的時間,你就不會盲目地去推崇多元智能了。它畢竟是在認知神經科學誕生之前的假設。 Q5. 怎么寫卡片主要是「必要難度理論」。它可以改善輸入輸出的連接通道。你需要創設時間的必要難度、地點的必要難度、分散學習的必要難度、測試的必要難度。其中,比較重要的是:
卡片大法它為什么有效呢?最核心的是它改善了輸入輸出的質量。少數同學會把它等同于讀書筆記,實際上兩者不是一回事。卡片的本質是一個最小信息單位,從此大幅度降低了你的認知負荷,并且可以任意復用。
每天堅持寫 3 張卡片,最多寫 7~9 張,但是要天天寫。納博科夫寫了幾十年卡片,他晚年最后那本書,就是由 300 張卡片構成的。你一天只能寫 3~9 張卡片,那么就要考慮寫哪一張卡片,不寫哪張卡片和怎樣把卡片寫得好一些,這樣就有一個選擇的過程,在這個選擇過程中,一些比較膚淺的知識就沒必要去寫了。有的同學甚至把「什么是科學」,也去寫一個卡片,這樣就變得太瑣碎了。 當一本書讀了一遍,不懂,第二遍,依然不懂,這時不要傷心,用卡片大法;當一本書,讀的時候非常明白,第二天回想困難,這時不要重新回到舊習慣,用卡片大法;當你工作忙碌,總有借口不寫作,用卡片大法。 Q6. 卡片的命名有好多個勤奮且聰明的同學,總結了卡片命名的方法,比如,這是我的一位學徒總結的命名規則: 文件屬性
類別
常規命名結構:文檔屬性 - 類別 / 項目 / 日期編碼 天啦,我想感嘆這位同學理解錯了!卡片無需命名!!!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卡片無需命名!!!這套開智提倡的命名規則更合適文件層級使用。卡片就是求快,盡量使用全文搜索+自動命名才是王道。一點需要這么復雜的命名規則,那么,寫卡片快不起來。如果實在要命名,也是項目日期在前,然后這種命名法即可: 2017-01-18-22-04.md 表示我這張卡片是2017年1月18日22點04分創建的。請記住一個原則:盡量剝削機器人而非剝削人類。2017年1月18日22點04分可以自動生成,甚至可以一鍵生成。但過于復雜的命名規則,就不得不借助人類大腦。 Part3:卡片大法進階Q7.如何從卡片拼接為文件如何從卡片拼接為文件。這里拿書評舉例。按照開智部落一位族長大蝦的心得,閱讀任意一本書,寫八張卡片足矣:
一張反常識卡 + 三張術語卡 + 一張人名卡 + 一張金句卡 + 一張行動卡 + 一張任意卡,八張卡片可以囊括一本好書的核心內容。假設一張卡片 100 字,一篇千字文就出來了。一旦能從「卡片」到「書評」,同樣的思路,你可以從「卡片」拼接為「文章」、「小說」、「詩歌」甚至「雕塑」、「繪畫」與「音樂」等更多不同場景的作品。 Q8.合理引用如果你已經深入掌握了「反常識卡」、「術語卡」與「人名卡」的用法,并且也養成了摘錄「金句」的習慣,還習慣了第二天寫卡片,而非當天寫卡片。那么,這批已經明白卡片用法的同學,可以升級自己的學習習慣了,嘗試將每張卡片,都表述為自己的話,未來可以直接使用在自己的作品中。舉個例子:
改為可以直接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的格式:
那么,如何區分什么是合理引用,什么是抄襲呢?請大家注意引用的規范。一般來說,學術界判定「合理引用」與「抄襲」的規范是,
Q9. 卡片軟件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前,很多卡片愛好者都有一個自己的卡片盒,用于記錄一些心得;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可以用蘋果自帶的 Notes 或其他卡片類軟件來解決。同樣,2017年開智學堂 Web 版上線之后,你可以用它來管理自己的卡片。 它支持眾多強大功能:
當然,如果你是實體卡片愛好者,也可以使用實體卡片。這是我常用的一類實體卡。 Part4: 一切皆卡片Q10. 卡片大法的好處卡片是最小存儲和輸出單位,是創造者必不可少的思維工具。卡片可以幫助你——
這是同事們總結的卡片大法的好處。更詳細的介紹,可以參考我的老文:《納博科夫的卡片》。這里,我重點說一下遠距聯想。 認知空間的局限主要在于它是有限理性,但寫作的創作性常在于遠距聯想能力,好作家創作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所以大腦的模式處理能力與創意需要的遠距聯想能力,思維流暢性,構成了寫作的基本矛盾。好作家理解寫作是在操作自己大腦的認知空間,并理解它的局限。大腦里面的認知空間與外在寫作環境的物理空間的交互,構成了好作家迷人的創作環境。在《納博科夫的卡片》一文中,我介紹了納博科夫如何用卡片大法寫小說。好萊塢金牌編劇達斯汀則用卡片大法如是幫助自己:
非虛構寫作,同樣能借助卡片提升遠距聯想。拿錢鐘書舉例,錢鐘書的《管錐編》是比較文學集大成之作,他比較了四個文明的不同作品,相互之間能夠產生有趣的互證。艾柯同樣如此,宇文所安在《迷樓》中依然如此:
Q11. 成為知識創造者開智部落的嘉文寫了一段話:
我很認同這段話。開智社群的路老師也寫了一段話:
開智部落小羅將此段話解讀為:「圍獵與被圍獵的選擇都激發了恐慌感,倒不如從狩獵采集中進化到農業文明,靜心學習自然規律,精耕土地提高知識生產率。」 正是正解!提高知識生產率才是王道。因此,在開智部落,只剩下「卡片大法」,反常識、時間脈絡、信息源頭,這些是足以幫助你實踐一輩子的。一周、一月、一年、十年,你都可以去踐行。你無需別人的肯定,自己寫自己的卡片即可。 一天寫三張卡片,300 字而已。全年 1000 張卡片,就可怕了。1000 張卡片拼接出 100 篇文章,太容易的事情。這些知識又可以反過來在團隊的具體場景中傳播。比如,有學徒用認知科學改寫產品經理方法論;有學徒用認知科學改寫知識樹。反過來,看看如果你一天 3 個小時的學習時間,用于:
那么 1 年后,你的變化依然是微弱的。因為這三個小時都是在工作記憶區域工作。一周后,當時聽過的都會忘記掉。一旦你習慣了卡片大法,慢慢地,你就有了自己更好的學習習慣。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但是在開智部落,你如果常常有這種心態,那是因為你太懶了——沒寫卡片。 Q12.用卡片封裝世界在《憂傷的文學——認知寫作學二期畢業典禮致辭》中,我介紹了卡片文學上的意義。如果說「最小」意味著降低預期。災難來了,我與家人無法抵抗,正常現象,但我可以心懷南山;災難過后,我依然在,登上南山。那么,卡片是人類給自己在洪水來臨時造的諾亞方舟。人類用卡片封裝世界。 一流作家與寫作新手在不同世界處理文字。一流作家不是在字詞級別進行抽象,而是在組塊、組塊、組塊層級進行抽象,觀察世界。為了解釋這一種抽象,我已經給各位同學介紹了大量認知科學術語,比如「框架」、「意象圖式」、「基本層次范疇」、「空間隱喻」。當記憶外部化與概念具象化,最終就變成卡片。在一個如此復雜的世界,你可以利用信息抽象級別更高的思維來理解這個世界;你可以用卡片來封裝這個世界。你會發現,寫作新手寫不出這種句子:
從此,這個世界因此屬于你。你不再飄零無所依,整個世界都安坐于心中。 陽志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