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坦克(德語:Panzerkampfwagen I,意為一號裝甲戰斗車輛)是德國于1930年代研制的一款輕型坦克,縮寫為'PzKpfw I'。一號坦克自1932年開始設計,并于1934年開始生產,先后投入了西班牙內戰、二戰的波蘭、法國、蘇聯、北非以及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用。一號坦克于西班牙累積了使用經驗,幫助德軍分別于1939年和1940年擊敗了波蘭與法國。1941年后,一號坦克的底盤被用于建造突擊炮和自行反坦克炮,通過升級改裝來延長其服役壽命。在西班牙軍隊中服役的一號坦克一直到了1954年。 ![]() 1933年,德國軍械署要求亨舍爾、曼、萊茵麥塔、克虜伯、戴姆勒-奔馳五家公司分別制造三輛樣車,官方設計書所列出的名稱為'Kleintraktor'(輕型拖拉機),以掩蓋本次研制的真正目標。其中克虜伯公司秘密制造了一輛只有6噸重的LK A1 樣車,它可稱得上是一號坦克的鼻祖:在小型車體上每側有4個平衡懸掛式大直徑負重輪和2個托帶輪、誘導輪后置,炮塔上裝有2挺機槍。 ![]() 第一輛量產的A型坦克于1934年9月裝備部隊,至1935年7月裝備數量已經達到了475輛。戰爭爆發后,A型參加了波蘭、法國戰役。自1940年末至1941年,A型開始逐步從一線部隊撤裝,他們最后的戰斗完成在1941年的芬蘭和北非。 ![]() 由于一號A型的風冷式柴油機存在嚴重的缺陷,因此1935年德國在換裝了邁巴赫液冷式汽油機后,定型為一號坦克B型。B型的車體加長,發動機蓋改為縱置式,每側有5個負重輪(后4個裝在平衡架上)和4個托帶輪。從1935年8月至1937年6月共生產了675輛B型。 ![]() ![]() 德國于1939年在一號B型基礎上開發出重8噸的VK601樣車,它最后定型為一號C型坦克。從1942年7月至12月共有40輛C型出廠,其中2輛在1943年被送往蘇聯配屬于第一裝甲師,其余38輛被送往西線,盟軍1944年在諾曼底登陸后全部損失。 ![]() ![]() 1940年德國在一號A型坦克和VK1601的混合基礎上開發出VK1801樣車,它也稱為一號D型,帶有厚重裝甲用來掩護步兵沖擊敵軍要塞的支援坦克,達到20噸的重量。VK1801的量產型稱為一號F型,炮塔曲面防盾和車體前部裝甲厚達80毫米,1942年4月至12月共生產出30輛F型,其中八部于1943年夏天被送往庫爾斯克投入實戰?,F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市保存了一輛完整的一號F型,但戰時當地德軍編制里并沒有它的記錄。 ![]() ![]() 一號坦克變型車系列: 一號指揮車:德軍在1935年將部分一號坦克底盤改造成為指揮坦克。1935年至1937年在一號B型基礎上共改造了184輛指揮坦克,另有6輛是用A型改造。 ![]() ![]() 一號防空坦克:1940年的末期,德軍德國工程師們利用1號坦克底盤來改裝成為防空坦克,并于1941年初由柏林的阿爾卡特公司完成24輛1號防空坦克,1號防空坦克配屬于614防空營,廣泛使用于德蘇戰場,直至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攻防戰,這些1號防空坦克全部被摧毀。 ![]() 一號自行反坦克火炮:一號坦克最著名的變型車。1939年德國在一號B型底盤上改裝了半裝甲后部開放式戰斗室,裝有43倍口徑的47毫米捷克制反坦克炮,稱為一號自行反坦克炮(Panzer Jager I)。這也是世界上第一種自行反坦克炮。它參加過1940年法國戰役和初期北非戰役、巴巴羅薩戰役,一直使用到1943年。 一號自行榴彈炮(“野?!弊孕谢鹋?:1940年德軍在部分一號B型底盤上架起三面式的高大防護板,里面直接擺放1門SIG 33型12倍口徑150毫米重步兵炮?;鹋谶B同輪子一起放入所以能隨時拆卸。它參加過1940年法國戰役。 其他一些變型車:炸藥投放車-攜帶50千克爆炸物的車輛。兩種不同的型號只是投放裝置發生了改變。他們是特別為工兵單位設計的,提供給他們用以攜帶延遲引爆的炸藥。它們被使用在了德軍對西線發動的閃擊戰(例如第七裝甲師)和還有一些投入了蘇聯戰場。輕型彈藥輸送車-特種車輛編號SdKfz111。一號坦克A型的底盤,無炮塔。彈藥/物資輸送車-一號坦克B型的底盤,無炮塔。裝甲救護車-特種車輛編號SdKfz265。掃雷車-一號坦克B型改裝成。舟橋車-一號坦克A型改裝成。工程車、輕型回收車、運輸/回收車、訓練車。 |
|
來自: 昵稱39969709 > 《二戰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