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該不該系繩?有人說,系繩是不懂行。這個說法也許毫不客氣,讓人心里不舒服。但就是有人這么說了,并擺出了強有力的證據:在宜興沒有哪個人用紫砂壺泡茶時栓了根繩子在壺上。但事實證明,在實際使用中系繩減少了蓋子磕壞的機率。所以系與不系在于惜物的程度。 紫砂壺內白色的粉末是什么? 由于紫砂壺在高溫下燒制時,壺蓋與壺口易出現板結,會導致壺蓋無法打開而損壞,所以為避免這種情況,紫砂壺進窯前,都會在蓋沿上刷一層石英砂。燒制完的紫砂壺冷卻后,這些砂就會掉落到壺內。石英砂是無毒無害的,只要在使用前,用清水刷洗干凈,就可以正常開壺了。 玩紫砂壺的朋友經常說起目數。 一般來說,砂料在60目以下的算是粗的。目數在60目以下的做壺,壺壁上會有很多凹凸感、顆粒感、透氣性好,但是目數越小,顆粒感越強,燒制的時候容易跳砂,鼓泡、容易燒壞。目數越大,泥料越細膩、越光滑,比較好養,但是欠缺紫砂顆粒感。 紫砂壺有跳砂是因為燒制時壺身因收縮,砂粒與砂料間沒有緩沖,粘結力最小的那粒砂受擠壓而蹦出。從這點看,有跳砂現象的壺大多是純正的極品硬砂料。想消除跳砂現象很簡單,在泥料里多加點脂粉泥就行,雖然不會跳砂了,但泥品同時也會下降。 有一位壺友反映為什么紫砂壺試水時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結果:1、用冷水時壺口不流口水、2、用熱水時就會流口水? 這主要是因為紫砂本身特殊的分子結構,當紫砂遇熱水分子與紫砂的親合力增加,所以相對來說水的流出速度減慢,會出現上述現象。反之,則壺口不流口水。這位壺友對紫砂壺的觀察非常仔細,上述現象一般人是不易察覺的。 壺友有時會遇到這種情況:正想用紫砂壺泡茶時,熱水一碰到壺,就發出了吱的一聲裂了,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情,特別是自己已經使用習慣的一把壺。這種情況屬于“驚裂”,是壺的里外溫差太大造成的。我想很多壺友是不想出現這種情況的,如果泡茶的時候事先“溫壺”的話,應該可以避免驚裂的發生。 有商家為了掩蓋泥料質感不足的缺陷,提升紫砂壺的賣相,在壺的表面涂上蠟,用冷水洗不掉,用熱水洗則會出現一層白霜。但是涂了蠟的紫砂壺對身體還是不好。針對涂蠟的情況,可以進行開壺,分三次對壺進行清洗。第一次用干凈抹布擦去蠟,再用涼水煮沸兩次,每次10分鐘左右,待到壺冷卻之后,直接把表面的蠟擦掉即可。 “養”壺就是人與壺的進行親近交流。紫砂壺是讓人使用的,不能用的紫砂壺也就失去了功能美。壺在泡茶過程就是“養”的過程。一把好壺經長期泡 茶,經受冷熱變化,經常洗滌摩挲,新壺就會褪去“火”氣,盡顯溫潤“水”色之美,表面色澤會變得更加深沉質樸,日久天長就會生出黯然之光。 值得收藏的紫砂壺需具備3個條件:一是真材實料,好的紫砂壺泡茶透氣而不跑味,通過氧化可以逐漸出現類似玉器的效果;二是必須是純手工制作,不應有機械參與;三是要收藏數量較少的紫砂壺,由于純手工紫砂壺制作過程較復雜,產量較低,數量通常較少。 紫砂礦石的大量開采使得大紅袍泥料非常罕見珍貴,沒有一定的功底和水平是做不好做不精的。因此精品大紅袍紫砂壺就顯得非常珍貴。用這種泥料制作的茶壺沖泡鐵觀音、普洱茶等,茶湯的色香味比在其他紫砂品中更勝一籌。 一把壺由泥到坯再到燒制,環環相扣數十個環節,每一個細節都不能有任何紕漏,直至進窯燒制,經過火的考驗后,泥坯才能稱之為壺,傳統的龍窯由師傅點火之前還要行祭祀之禮,以祈求好運。雖然現在已經采用更先進的窯來燒制,但也有一定的損壞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