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書友會第1222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文中記載的幾則經驗及醫案都很有參考價值。(編輯/王超) 陸德銘之用黃芪 中醫外科名家陸德銘教授深諳中醫理論,臨床治療多種外科疾病時善于運用黃芪。 ①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時,主張應益氣養陰,重用黃芪與女貞子,辨證時從氣陰入手,重視肺腎兩臟,治療時善用生黃芪和女貞子,認為二者是復發性口腔炎治本的要藥。并且認為黃芪有補益肺腎之氣,固表衛外,斂瘡托毒,生肌收口之功效,為外科托毒生肌之精品;而女貞子滋補肝腎之陰,滋而不膩,兩藥合用又可以益氣養陰,生肌托毒,促進瘡面愈合。臨床上生黃芪常用45~60g,女貞子用至15g,陸氏認為非重用此二藥而氣陰不能得復,瘡面難以愈合。(《中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集》第5卷: 336頁)。 ②陸老治療疣病時有一經驗方——消疣方3,組成:生黃芪60g、白術9g,生甘草6g,莪術30g,馬齒莧30g,大青葉30g,白花蛇舌草30g,板藍根30g。用法:每日煎服1劑。頭煎、二煎內服,第三煎外洗患處,并輕輕按摩。具有益氣活血清熱的功效,可用于治療:尋常疣、扁平疣、跖疣、尖銳濕疣等。 ③認為氣陰虛弱是甲狀腺發病中的重要病理過程,臨證治療時以益氣養陰為主,化痰疏氣為佐,常以黃芪為君,且強調重用,用至60g以上時方能取效,取黃芪補氣升陽,化氣回津之效。 ④益氣活血,宗王清任補陽還五湯之法,用黃芪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 ⑤補氣調肝,妙用黃芪治療乳癖,用黃芪培養中宮,使肝木自理,從而達到補氣調肝的目的。
俞某,女,23 歲,1997年12月5日初診。甲亢半年,初診時口服他巴唑(5片/日), 放射免疫檢查FT3、FT4仍高。自覺神疲乏力,口干欲飲,月經愆期、量少,心悸汗出,兩目外突,兩手震顫,查甲狀腺彌漫性腫大,脈細數,舌苔薄、舌質紅。證屬氣陰兩虛, 痰瘀凝滯。治以益氣養陰,疏肝化痰活血。 藥用:生黃芪60g,生地黃30g,玄參12g,麥冬9g,女貞子15g,天花粉15g,柴胡9g,夏枯草30g,制半夏9g,山慈姑12g,當歸12g,桃仁15g,莪術30g。 以后隨癥加減,服藥半年后,他巴唑逐漸減量至單純服中藥,放射免疫檢查均屬正常, 再服半年諸癥均除。
李某,男,14 歲,1997年10月8日初診。尋常疣已有年余,皮損發于十指,左手中指指背末節近甲緣處,曾用激光治療,但事后又發。平素體弱,易患感冒。檢查兩手除兩小指無皮損外,其余手指均有疣狀物共14枚,脈濡,苔薄。證屬體虛熱毒外侵而成疣。治以益氣固表,解毒活血。 藥用:生黃芪45g,白術12g,防風12g,馬齒莧30g,大青葉30g,板藍根30g,白花蛇舌草30g,薏苡仁15g,三棱15g,莪術15g。 7 劑,兩煎分服,第三煎擦洗患處。再診時皮損無明顯變化,亦無新發,加丹參30g,囑再服14劑。3周后疣狀物開始減少,2月后手指處疣狀物全消,感冒減少。堅持服藥1月,未再復發。
張某,男,56歲,1998年10月4日初診。兩月前右肋連及后背遍發帶狀皰疹,刻下皮損已消,留有色素沉著,疼痛劇烈,燒灼感,徹夜難眠,服止痛藥無效。患者素有肺心病史。脈細數,舌質紅、舌邊瘀滯、苔薄黃。證屬氣虛血滯,經絡阻塞。治以益氣活血,通絡止痛。 藥用:生黃芪60g,黨參30g,當歸12g,赤芍30g,桃仁15g,丹參30g,三棱30g,莪術30g, 五靈脂15g,香附9g,延胡索30g。 7劑后復診,疼痛明顯減輕,夜寐欠安,加磁石60g,珍珠母30g,繼治兩周,疼痛全消。
I 版權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