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的勾、皴、染、點、擦:“勾”是勾出物體的輪廓線;“皴”是用長短寬窄不同的筆觸表達物體的明暗和空間;“染”是用淡墨烘染;“點”是點苔。點染可以增加景物的蒼茫氣氛,也可以加強畫面景物深淺遠近的對比,使之層次分明、豐富、生動。 用墨方法可分為潑墨法、積墨法、破墨法、宿墨法,焦墨法等,這幾種方法也可以結合使用。 潑墨加赭的淺絳山水畫法是近年來諸多畫家常用之法,行筆需大膽,不提筆,不死板,也可重筆,注意留有飛白以及隨形的變化。 破墨法是指在原有墨色的基礎上重新進行第二遍墨,分干破和濕破二種。 積墨法,此法大半都是在潑墨、淡墨上進行的,方法靈活,若畫第一遍不足,則可再畫,最后還可用焦墨、宿墨積之。 總之,用筆、用墨的方法要結合起來使用,使畫面有靈動感。 筆墨在山水畫技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條件,關系著一幅作品的成敗,沒有好的筆墨,構思再好也難于濟事。 行筆的穿插交錯和疏密聚散,線條粗細和長短曲直,點的大小橫豎,筆的力度強弱剛柔、起伏、虛實、頓、戳、揉等以及用墨的淺、深、焦、濃等等變化,都應以所表現的山石凸凹明暗、遠近、質感和草叢雜樹、石紋等不同對象的特點為依據,諸種筆墨形態及動作方式必須得當。由于表現的特點不同,效果也隨之不同。在練習和創作過程中,逐步理解,逐步熟練,方能步入得心應手,妙趣橫生之境。 筆墨完成之后(也可與墨色混合使用),用淺赭大面積和小面積的渲染,也可點染,傳統淺絳山水畫還注意墨和色的對比不宜強烈,畫面呈灰色,現代畫家根據傳統的淺絳法,在技法和形式上發生了很多的變化,我認為未嘗不可,所以,我們今天學習淺絳山水畫的目的,決不是因循守舊,而是通過它能使我們了解傳統,再度創新。 前面已講過,淺絳山水畫是在水墨山水畫的基礎上使用淺赭著色而為之的。所在關鍵在淺赭和水墨構架的對比應該協調,盡量不要過于強烈,當然繪畫本身的意義,不是畫家去完成某種形式,而是應造化而生法,這樣才能使傳統的淺絳山水畫法獲得新的生命。 (1)畫樹法:畫山水畫都離不開畫樹,而且畫樹最難,所以畫山水畫先學畫樹。 畫樹一般先畫枯樹,這樣對樹的結構理解和發揮毛筆畫樹的優勢都有益處。開始練習不強調用筆用墨。先掌握樹的基本形態。在實際生活中多注意觀察樹的各種姿態,把記錄下來的素材加以取舍,整理出比較理想的構圖,畫時要做到,出枝自然,自上往下畫,不可對稱,小枝要以連非連,似斷非斷,這樣顯得小枝很多很繁茂,反之,顯得小枝稀少,不要左右前后都出枝,但要給人前后左右均有枝的感受。也就是畫出樹的枝、干,要有立體感、空間感。 畫樹運用筆墨的技法,一般用中鋒、逆鋒、側鋒,有時也可以同時使用,為了掌握用墨,可先干一些,畫一段時間基本上掌握了在宣紙上干濕效果時,再考慮用濃墨、破墨、焦墨。比如畫較粗的樹干先畫干的左部,再畫右部,然后畫出中枝、小枝。再先用濃墨,后用淡墨、破墨和小枝的連接。 畫各種樹,主要是把自然的寫生和傳統畫樹法相結合,方能得心應手。因此要多觀察,了解樹形、樹干、樹葉和特點和它在四季中的變化。整理素材時,更考慮傳統使用筆墨的方法,將不同特征反映在畫面上。筆墨的運用,如用中鋒、側鋒,用雙勾、單筆及斧劈皴、線皴等都是表現樹皮、樹干、樹葉的方法。要師法自然,師法傳統,并掌握兩者結合之規律,不斷地練習和創作,就一定會出成績。 叢樹的畫法組織要嚴緊,以密為主疏為輔,這樣可以造成一種節奏感,而且有樹茂繁雜之效果。要注意畫群樹中的主樹時,要使其有伸展之勢,要以散為主聚為輔,筆法要筆筆有變化,多用中鋒,方可得勢。用墨注意重墨在前,淡墨在后,雜樹在前,松樹、枯樹在后;樹的根底部不要平齊,樹根部分用淡墨染之,可突出遠近關系。畫點葉樹先用淡墨畫下部分的葉,再以濃墨破頂部。 松樹是山水畫中的百樹之首,用筆要蒼勁有力。松樹由于樹的生長年代不同,其畫法也不相同,大樹先畫樹干,再畫枝、葉、根,畫干先畫輪廓,再以魚鱗之法畫枝皮,魚鱗要成似圓非圓,似方非方。另一種畫法是先畫樹皮,趁濕勾于左右邊線,此二法均可表現出不同的效果,小樹可先畫松針,也可先畫干。畫群松必多考慮整體效果,同時又要注意構圖變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