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的專業潛水裝備店。我們經常碰到這樣的問題。潛水都需要哪些裝備?配件那么多,什么是必須的?潛水最深能到多少米?在水下最多能待多久?怎么給氣瓶充氣?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初學者,怎樣才能潛水?潛水需具備的三大條件是什么;如何選擇合適的潛水裝備;怎樣保證水下安全等問題。(本文的討論范圍僅限于呼吸空氣的潛水活動,面向初學者。其他特殊的,比如混合氣潛水不在討論之列。)
潛水的極限 我們所說的潛水,指的是自己攜帶氣瓶,或通過水面供氣潛水系統,在水下呼吸空氣(而不是氧氣或者別的什么),所進行的潛水活動。在這樣的條件下: 人能到達的極限深度是60米。如果下到更深,則會出現急性氧中毒。無減壓潛水的極限深度是42米,在這個深度最多停留5分鐘;超過這個深度和時限,就需要做更復雜的處理。否則就有罹患減壓病的風險。在比42米更淺的地方潛水,每個深度都有一個對應的最大安全停留時間。例如在30米深度,最多可以停留20分鐘。如果超過這個極限時間,也需要做更復雜的處理。否則就有罹患減壓病的風險。要知道每個深度對應的最大停留時間, 可以利用《SINODIVE潛水減壓表》等工具查詢。 所有的空氣潛水活動都要受到,深度和對應的最大停留時間的限制,而不是僅僅受空氣總量的限制。我們以下要講到的潛水活動都要在以上所說的極限范圍內進行。如果想潛到深過60米的地方,需要使用加氦的混合氣,及相應的裝備。這樣的設備成本會急劇上升。同時要求更復雜和昂貴的后勤保障,長時間的訓練和經驗。不是非專業客戶所能承受,因此不在本文討論范圍內。
怎樣才能潛水? 很多人認為,自己游泳不錯,只要穿上裝備,跳到水里,就一切OK了。疏不知很多牛人就是這樣OVER的。實際上學會潛水并不難。但要能保證安全,必須掌握一些最低限度的技能和常識,我們把這歸納為潛水的三大條件:【有潛水裝備】——識別,裝配,拆卸,用法;【會潛游技能】——保障自己在水下自由活動的能力,以及排除常見意外情況的能力;【懂潛水安全常識】——保證自己的潛水不要超過安全的極限,避免在水中的潛在風險;【關于潛水裝備】潛水需要什么裝備?哪些才是必須的?
對于水肺潛水設備,目前國內市場上的潛水裝備,常見的有十幾個品牌,每個牌子都提供幾十種配件,其中最主要和常用的配件有20多種,每種配件又分高中低檔不同型號。紛繁復雜,讓人無所適從。實際上在普通的野外環境潛水,必須的配件總共只有10件,包括:潛水鏡,潛水衣,潛水靴,腳蹼,呼吸器,壓力表,氣瓶,BCD(浮力背心),配重鉛塊,配重腰帶。
以下簡單介紹每個部件的作用 1.潛水鏡: 用于水下視物,沒有鏡子,人無法在水中看清目標。 2.潛水衣: 保護身體,主要用于保溫,及防劃傷。因水中散熱很快,無潛水衣在水中無法持久。 3.潛水靴: 保護腳部,保暖防滑防刮。適合野外用。 4.腳蹼: 水中前進,轉向及保持平衡的主要動力。沒有腳蹼在水中寸步難行,緊急時也無法及時上升。 5.呼吸器: 用于連接氣瓶,將氣瓶中空氣輸送給潛水員。 6.壓力表: 用于隨時觀察氣瓶中剩余氣體的壓力。 7.氣瓶: 用于儲存壓縮空氣,在水下十米最多供氣約50-60分鐘左右。 8.BCD(浮力背心): 主要作用是背負氣瓶及在水中調節浮力。使潛水更安全,更省力,更舒適。 9.配重鉛塊: 用于平衡潛水服及人體的浮力。使潛水員可順利下潛。沒有配重,無法潛入水下。 10.配重腰帶: 用于將鉛塊固定在潛水員腰部。
通常情況下,這10個配件沒有任何一個是多余或者可有可無的,都是必須的;另一方面這10個配件組成了一套完整的潛水裝備,無需其他任何配件,即可完成潛水活動。因此,我們把以上10個配件組成的裝備定義為 SINODIVE STD-SCU I標準型水肺潛水套裝。其它還有很多潛水配件,專為特定目的或特殊環境設計,因此可根據實際情況選配。例如: 干式潛水衣:專用于寒冷水域潛水。 全封閉潛水衣:適合污染水域或極寒冷水域,可使人與水完全隔離。 潛水手電:適合黑暗處潛水。是夜潛或洞穴潛水必配裝備。 潛水刀:對付水下魚線,水草等糾纏物的利器。
如何選擇? 使用什么樣的潛水設備,主要由以下幾個因素決定: 潛水的目的——娛樂潛水注重時尚的外觀,舒適性;作業潛水注重經濟性,耐用性; 水溫—— 不同的水溫,決定了應該穿什么樣的潛水衣; 水文環境——對于污染水域,激流水域等特殊環境。都需要配置特定的裝備; 下水深度以及停留時間——在10米內潛水,簡約型裝備即可;超過10米,對裝備的要求會更高。 是否能給氣瓶充氣——目前潛水設備按照供氣方式分有2大類型,一種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水肺潛水裝備,就是背氣瓶的,這種潛水裝具的使用條件是必須能給氣瓶充氣,充氣只能用呼吸專用的空氣壓縮機來充氣,如果自己不買的話,只能去當地的消防隊,水族館等單位找;另一種是水面供氣潛水系統,用長管供氣,沒有氣瓶; 因此選擇潛水裝備。首先要考慮的是自己有沒有條件給氣瓶充氣,如果沒地方充氣,則只能選擇水面供氣系統。后者的使用條件是只要有220V電源就可以。
品牌的選擇 國內能見到的潛水品牌有十多個: 國外進口品牌在休閑潛水市場占主導地位,美國SCUBAPRO, Aqualung, 意大利Mares, Seacsub都是高端品牌,質量可靠,外觀時尚,價格也都在同一水平線;第二陣營主要是臺灣品牌Saekodive, Aquatec, IST, 臺灣產品共同的特點是樸素,實用,在品質上絲毫不遜于歐美品牌,品類也很豐富,只是外觀設計不夠時尚,尖端產品較少。價格較國外品牌具有很明顯的優勢,同價位產品往往具有更高配置,屬于性價比最優;國產裝備,目前能夠提供全系列潛水配件的很少, SINODIVE是不多的幾個專業品牌之一。在設計上跟進口產品相比有一定差距,品類也不夠豐富,但是價格很實惠,質量也有一定保障,大量應用于水中養殖業及打撈等水下作業。水面供氣潛水系統,在打撈,養殖等水下作業領域應用很廣泛,也可以用于娛樂潛水。形式很多樣,有興趣了解的可以參考SINODIVE品牌的產品,有很多不同類型的應用實例。
關于設備的組裝 潛水裝備的組裝必須按照正確的步驟和方法操作,才能保證在水下正常使用。例如呼吸器,儀表,BCD(浮力背心)的安裝。下水前呼吸器,BCD和氣瓶的組裝。具體組裝方法和詳細步驟,可以在網上搜索中國潛水裝備網(www.sinodive.com)的《Sinodive潛水裝備組裝》視頻教學片參考。
【水下潛游的技能】 在水中,人處于失重狀態,有些太空裝備的實驗都是在水下進行的。初學者會發現在水下活動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簡單。如果想在水下來去自如,安全往返。就必須掌握一些必要的水下潛游技能。這些技能可以讓潛水者自由的控制自己的身體。并在發生一些常見的意外情況下,可以順利排除問題。下面列舉幾項:調節器尋回和排水——確保失落調節器后能盡快找回,并保持繼續呼吸;面鏡的除霧進水排水——確保在水下潛水鏡進水時,能排除問題,避免驚慌;蛙鞋的踢動——確保可以自如前進,和保持平衡及方向,轉彎;如何有控制下潛——BC慢慢放氣,肺部排氣下潛,踢腳蹼控制速度和方向;中性浮力—水中懸浮——確保在水中控制自如,最大限度節省體力和空氣;在水底卸下并重新穿回水肺裝備——萬一被障礙物掛住,用此方法解脫;有控制上升——避免無控制的快速上升。我們按照國際流行的PADI和CMAS潛水訓練教程總結了18項必會水中技巧,每項都有其練習的目的。水中技巧的學習可以到網上搜中國潛水裝備網的《Sinodive 實用潛水技巧》的視頻教學片參考。
【潛水安全常識】 裝具齊全,技巧嫻熟,是不是就可以下水了呢?且慢,還沒有萬事具備。還有一個大多數潛水初學者最關心的問題——潛水有危險嗎?答案是:是的,有一些潛在的危險。危險主要來自于水的壓力。人在潛水的時候,在水下要承受比水面上更大的壓力。這些增加的壓力對人體會有一些負面影響。如果壓力超過可以承受的極限,可能對人體造成嚴重的傷害,即所謂的潛水病。如果你不希望潛水歸來留下什么后遺癥,那么就必須了解水壓會對人有哪些副作用,還有如何避免。 常見的潛水病有以下幾種:耳部擠壓、肺部壓傷、減壓病、氮醉、氧中毒。有些潛水病會導致嚴重的后果。不過如果潛水深度一直在10米內的話,后三項基本上不用太擔心。 初學者最需要注意的問題主要有三個,分別出現在下潛,上升和停留階段: (一)下潛的時候所有人都會感覺耳膜疼痛;解決辦法是做耳壓平衡,如果還疼,不要繼續勉強下潛; (二)上升的時候如果屏氣或速度過快,可能造成肺泡破裂,導致氣胸,栓塞癥,這是嚴重的潛水病;避免辦法就是緩慢上升,在水中不要屏氣; (三)在一定深度停留的時間有一個最大時限,超過這個時限就需要做減壓停留,如果不減壓就直接上升到水面,則有罹患減壓病的風險;避免的辦法就是嚴格遵守《Sinodive 潛水減壓表》中列出的安全時限,一定要學會看潛水減壓表;
實際上除了以上這些,在水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還有很多,需要正規的學習和經驗的積累才能認識和解決。 當然對于這些潛在的危險性,也不必過分擔心,潛水行業制定了很多安全規則,在遵守規則的情況下,潛水還是一項非常安全的運動,風險度比踢足球要低,當然前提就是:必須遵守規則。安全規則是學習潛水的最主要內容之一。
綜上所述,當你打算要潛水的時候,首先要從潛水的三大條件開始做準備。就是選擇合適的潛水裝備、學習潛游技能,掌握安全常識。以上三個條件具備,才是安全潛水的開始。本文只是概括介紹了潛水準備階段的一些要點,以此拋磚引玉。如果想切實掌握潛水技能,建議參加正規的潛水培訓班學習。根據我們的統計:70%的客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樣的潛水設備;60%購買了潛水裝備的客戶沒有使用經驗; 50%的客戶沒接受過正規的潛水培訓;70%的客戶不了解在潛水中的潛在風險是什么;還有10%的客戶想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至少有一半的人在不能把握自己的情況下,進行潛水活動。
潛水安全至關重要,正規學習必不可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