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方強出生于充滿詩情畫意的大別山中,自幼家學淵源,又得本邑名家何家安先生指導,青年時代便以山水畫在大別山中小有名氣。2005年在深圳舉辦的“田園畫展”上,始識方強山水,其質樸勁健的筆觸與雄渾厚重的墨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漢唐時代,中國人的審美觀是以雄強為尚的,晚唐司空圖撰《二十四詩品》,首推“雄渾”,其“荒荒油云,寥寥長風,超以象外,得其環中”之句,是何等宏大的氣象。繪畫亦如此,從唐代吳道子作畫“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后來黃賓虹、傅抱石追求平凡中的厚重與博大,在充滿張力的筆墨之下,貫通著歷史的血脈。方強繼承此道,他以自己較深厚的傳統功力與長期的生活體驗,深刻地表現了自然山水的風骨與精神,表現了大別山的氣勢與力量。我們知道,根據中國畫的品評標準,衡量一幅作品的優劣,最重要的是看其是否能夠做到“氣韻生動”。然而“氣”與“韻”各有一義,氣:主要指的是力和勢,而韻:則主要指的是情和味。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氣和韻在態勢上是相悖的,而在效果上卻是互補的,故而對于氣韻兼得的企盼,歷來是畫家們的最高追求。不過,由于中國古代文人淡泊無為的精神所致,傳統的中國畫,尤其是文人山水畫大多有韻而無氣,韻多而氣少,這在明清時代表現的尤為突出。方強的山水畫卻是以氣取勝的,他的畫總是大氣磅礴,逸興遄飛,意象崢嶸,努力把山川秩序、宮商結構予以視覺化并把它們當作一個整體來處理,這就增加了畫面的整體感與體積感。不過,值的注意的是:方強的創作雖然是崇尚雄強,以氣取勝,然而卻并未放棄對“韻”的追求與把握,而是把“韻”包括情趣、意境、品味包含于對“氣”的渲泄之中,使“氣”和“韻”二者渾化無跡地融為一體,從而實現了既與傳統文人山水畫韻多而氣少拉開了距離,又與當下某些山水畫的一味劍拔弩張,使氣逞強劃清了界線。 山水畫固然是情緒化的山川景物描寫,但倘若完全忽略了表現對象的地域特征。人文意韻而一味閉門造車,那么必然會陷入相因相襲的局面。而方強則以平靜的心態觀察、感悟他所熟悉的大別山水,創作出具有鮮明藝術個性與地域文化特征的作品。他在近幾年的創作中,大別山中常見的民居反復出現,與之同時出現的還有水田、池塘等景物。作品在把握大局的同時著眼于“微觀”與“小景”,取材簡單,卻自有一份真情所在。更為可貴的是,他的作品隱隱折射出特定地域的鄉土情感,風土習俗。 方強筆下的山水,田園詩意濃郁,總是給人以從容雅逸之感。他的作品以情取勝,這是一種濃濃的鄉情。大別山的普通民居,大都依山傍水,散落在青山綠樹之間,初看似無入畫處,但那些石橋小徑,田舍水牛一旦經過方強的畫面處理,頓時變得鮮活而富有情趣,他的畫不刻意追求情緒的渲泄,而是以含蓄而平靜的手法表現自然風物,他將自己師法傳統與師法造化的積累融會貫通,使作品在傳統樣式與現代樣式之間,在質樸的鄉情與雄渾厚重之間,找到了一個較為恰當的契合點。 方強喜歡用點線造形,而又結合淡墨渲案,在總體上營造出雄渾厚重且氣韻流動的效果。山石村舍等符號元素借畫家看似漫不經心的筆勢,呈現出微妙的節奏感。他作品里的樹石房舍均可看成是點線的組合,按照節奏的需要,他把點線轉換成形體與塊面,它們之間產生對比、和諧的關系,而淡墨的渲染又使韻律更為豐富、更有變化。 方強生長于大別山,雖然已到北京發展,但他內心深處似乎始終不愿走出家鄉的奇山秀水,傳統農業文明寧靜的圖景讓他留戀不已。他以平靜的心態致力于山水畫的探索,還在力求突破,力求超越。我們相信,隨著逐步完善,方強目前的這種雄渾厚重,氣韻流動的山水畫風,一定會更加成熟與完美,讓我們拭目以待。(文:丁雪峰) 方強,1963年生于河南羅山,師從著名畫家何家安先生。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協培訓中心山水畫創作室畫家,中國水墨研究院院士,北京南海畫院畫家,北京經典美術館畫家,河南省山水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信陽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現居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