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座不折不扣的魔都,經過歷史年輪的碾軋,又被世人無數的雕刻修飾,被譽為“東方巴黎”。 在上海,高樓大廈、商鋪美食司空見慣。上海每天都在成長,日新月異的面貌讓現代人忘記了舊上海的樣子。有關上海的那些舊名詞,你能說上來幾個呢? 就讓頭條菌帶你發現舊上海所獨有的風景,體會那燈紅酒綠背后的故事。 弄堂,是上海人對里弄的稱呼。俗話說,沒有弄堂就沒有上海,就沒有上海人。他們縱橫交錯,一磚一瓦都記錄著上海的點點滴滴,日積月累形成了上海獨特的弄堂文化。 或許你都不敢相信,如今繁華盛世的上海,曾經也有幾個貧民窯區。番瓜弄的棚戶區則是舊上海最大的貧民窯之一,歷經拆遷翻新,這里保存著上海的第一座居民樓,記錄了上海從貧窮到繁華的演變。 石庫門是上海居民住宅最具特色的建筑,是西方與東方傳統文化的融合產物。其最為精彩的地方則是門楣的設計,這里的裝飾最為豐富。據統計,流傳了一個多世紀的石庫門里依舊住著40%的上海居民。 被稱為兵營式建筑的筒子樓,是上海居民宅的另一大特色。格局小了,感情就近了,縱使這是舊上海為解決住房分配緊張而建造的居民樓,但是鄰里之間的感情是現代人所體會不到的。如今這也成了上海獨特的風景。 上海人口多,住房危機早在上幾十年就有了,為解決這種現象,鴿子籠也油然而生。如今再俯瞰上海,鴿子籠已經很少了。未來幾年隨著城市改革和新一輪規劃,這些帶有上海獨一無二的歷史背景的建筑將不復存在。 只聽名字,不要誤以為是民族風俗表演,在上海,這是解放前貧苦百姓住宅的代名詞。當時由于戰爭不斷,大批難民只能用毛竹和木片搭建最簡單的居住滾地龍由此產生,并成為貧苦百姓住房的代稱。 現在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風景比比皆是,歲月將上海打磨的繁華又不失韻味,但是大家不要忘記這座城市的歷史,是歷史的沉淀才讓它變得更有深度有內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