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顯彬
我們對《廣東省交通地圖冊》[1]中的地名進行了統計,共得到27392個市縣、鄉村地名。然后將這些地名輸入電腦進行分析統計,共得到2082個單字,也就是說,這些地名是由2082
個不同的單字組成的。在這些單字中,我們發現“圍”字地名較多,有508個,分布也比較廣泛,占地名總數的1.9%。而相鄰的海南、廣西、湖南、江西、福建很少有“圍”字地名,“圍”應該是具有廣東特色的地名用字了。“圍”字地名是怎樣形成的呢?
這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只有司徒尚紀先生在一篇文章里提到過“圍”字地名,他認為:
“平原河網低地或灘涂必須圍墾造田才能開發利用,所以以基、圍為通名的地名在這類地形分布區很常見,尤以珠江、韓江、潭江、鑒江、漠陽江三角洲地區為著,如珠江三角洲所屬各縣有桑園圍、長利圍、赤項圍、羅格圍、景福圍、龍利圍、大有圍等,難以一一列舉。甚至城市也頗多與堤圍有關地名,如廣州長堤、東堤、新基路、黎家基、長堤街、水松基、水盛圍等,皆是在水利工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城市地名。”[2]根據司徒尚紀先生的說法,“基、圍、堤”等地名都與水利工程有關,但是,在這三字構成的地名中,根據我們的統計,“基”字地名49個,“堤”個字地名只有4個,而“圍”字地名則有508個,既然都是與水利工程有關,但是,形成的地名比例竟如此懸殊,這種說法顯然不合理。①
一、“圍”字地名的分布
根據對“圍”字地名的分布情況的分析,我們認為,“圍”字地名是客家方言地名。客家方言,又稱客家話、客家語、客語等,屬于漢語七大方言之一。他們的先祖多是因中原戰亂等原因而從中原河南、安徽、山東等地南遷贛南、閩西、粵北而形成的一個漢族新民系。后又因戰亂和人口膨脹等原因一部分又從這三地繼續遷往全國其他省份以及東南亞。由于平坦地區已有人居住,只好遷于山區或丘陵地帶,故有“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之說。當地官員為這些移民登記戶籍時,立為“客籍”,稱為“客戶”、“客家”,客家人及客家方言由此得名。
“圍”字地名是客家方言地名可以從它的分布情況得到證明。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和江西,福建主要分布在龍巖市下轄的各縣市,江西主要分布在贛州市下轄的各縣市,廣東則分布比較廣泛,除了純粹屬客家方言或以客家方言為主的縣市外,其他縣市基本上也有客家人分布。[3]
廣東省純粹屬客家方言或以客家方言為主的縣市有32個,基本上都有“圍”字地名,共計178個。[4]例如:
龍興圍(梅縣)、高圍(韶關)、新福圍(惠州)、吉安圍(興寧)、圍屋(五華)、圍子里(大埔)、富昌圍(龍川)、中心圍(和平)、龍口圍(始
興)、永興圍(連平)、大嶺圍(新豐)、老圍(河源)、大塘圍(豐順)、水口圍(紫金)、土頭圍(南雄)、牛馬圍(翁源)、竹園圍(博羅)、大湖老圍(深圳寶安)、山口圍(惠陽)、碗窯圍(惠東)、中興圍(揭西)、圍坑(仁化)、平遠圍(樂昌)、華洋圍(廉江)、大圍(曲江)、田心圍(乳源)、細圍(連南)、大坑圍(英德)、坪圍(東源)、上圍(陸河)。
======================================================================================
① 當然不排除個別“圍”字地名與水利工程有關。
======================================================================================
有少數客家人居住的縣市有49個,“圍”字地名共計330個。例如:
上圍(饒平)、山東圍(揭陽)、三嶼圍(潮陽)、新興圍(普寧)、田頭圍(陸豐)、云霄圍(海豐)、化石圍(龍門)、聚龍圍(佛岡)、蟠龍圍(清遠)、福龍圍(從化)、下圍(花都)、合耕圍(南海)、田心圍(增城)、興隆圍(廣州)、老虎圍(東莞)、安吉圍(中山)、大利圍(珠海斗門)、橫嶺圍(新會)、黃花圍(三水)、太平圍(高要)、高龍圍(云浮)、新圍(高明)、竹圍(新興)、曲水圍(開平)、大同圍(臺山)、楓樹圍(郁南)、石龍圍(羅定)、程屋圍(陽江)、竹根圍(高州)、白坭圍(四會)、金圍(遂溪)、木圍(電白)、寶善圍(番禺)、杬子圍(東源)、神仙圍(江門)、建興圍(揭東)、大圍(連州)、南昌圍(清新)、鄧屋圍(陽山)、黃厝圍(汕頭)、梧圍(汕尾)、塘圍圩(陽東)、谷圍(陽西)、連田圍(云安)、扶賴圍(德慶)、竹圍(封開)、鵝圍(肇慶)、大寨圍(潮安)、七圍(澄海)。
像南澳、順德、吳川、徐聞這些沒有客家人聚居的縣市則沒有發現“圍”字地名。也就是說,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基本上都有“圍”字地名。不僅在廣東客家人聚居區有“圍”字地名,就是在江西、福建客家人居住區也有“圍”字地名。福建龍巖市下轄的各縣市也是客家人聚居區,也發現有“圍”字地名。例如:
條圍(龍巖)、火夾圍(武汀)、新圍樓(永定)、增坑圍、上圍、下圍、龍興圍(武平)、古橋圍、西豐圍(上杭) 。
江西贛州市下轄的各縣市也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在這些縣市也發現有“圍”字地名。例如:
和樂圍(贛州)、下圍(定南)、江東圍(全南)、上圍(龍南)、武陽圍(瑞金)、田心圍(尋烏)、橋頭圍(信豐)、圍下(大余)、黃沙圍(石城)、王圍(南康)、田背圍(會昌)、上龍圍(興國)、土墻圍(贛縣)、曾家圍(寧都)、永興圍(安遠)、謝屋圍(于都)。
可見,“圍”字地名分布在客家方言地區,應該是客家方言地名。
客家方言“圍”字地名,從來源來看,應該與客家圍屋文化有關系。客家人為防外敵及野獸侵擾,多數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圍龍屋、圍屋、走馬樓、五鳳樓、土圍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圍龍屋存世最多和最為著名。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處,都能夠見到圍龍屋的蹤跡,可見,圍屋是很普遍的建筑。因此用“圍”作為村落的通名就很普遍。從一些“圍”字地名就可以看出與圍屋的聯系。直接用圍屋的名稱命名,例如:
圍屋(五華)、圍龍屋(興寧、陽山)。方形土樓,又叫做“土圍、圍子、土圍子、水圍”,[5]也有用它們命名的,例如:
土圍(惠州)、土頭圍(南雄)、土地圍(普寧)、圍子(連州)。水圍(東莞、龍門)、曲水圍(開平)、濕水圍(新會)、水口圍(紫金、博羅)、水入圍(廉江)、水心圍(博羅)。
直接用圍屋的形狀命名,例如: 四房圍(汕頭、珠海、東源)、四角圍(花都)、四方圍(河源)、四圍(和平、惠東、龍門、云安)。①
“口”字型的圍屋則稱“口圍”,例如: 口圍(揭陽)、龍口圍(始興)。
圍屋相當于古代的圍落,根據《漢語大詞典》提供的資料,“圍”有多種含義,其中有“防御設施”的含義,清代薛福成《書金寶圩團練御賊事》:
“今人于南方衛田之隄,北方御寇之堡,通之曰‘圍’。”《三國志·吳志·陸遜傳》: “軍營更筑嚴圍。”所以,圍落是一種具有防御功能的聚落,例如:
《三國志·吳志·周泰傳》: “[孫權]意尚忽略,不治圍落,而山賊數千人卒至。”《晉書·宣帝紀》:
“今賊糧垂盡,而圍落未合,掠其牛馬,抄其樵采,此故驅之走也。”同樣,圍屋也是一種具有防御功能的屋子,這點與建造圍屋的目的是一致的。
二、“圍”字地名的命名方式
1.用圍屋的名稱及形狀命名,見第二部分。
2.用姓氏命名,例如:
黃圍(從化)、羅圍(始興縣)、李圍(潮陽)、趙家圍(臺山)。姓氏太多,則命名為“千家圍”(廣州)。“屋”字地名是大家公認的客家方言地名②[6],有的與姓氏構成的“屋”字地名搭配構成“圍”字地名,例如:
鄧屋圍、李屋圍(陽山縣)、程屋圍(陽江)、潘屋圍(江門)
“厝”字地名是大家公認的閩方言地名,有的與姓氏構成的“厝”字地名搭配構成“圍”字地名,例如: 姚厝圍、黃厝圍(普寧市) 、何厝圍、柯厝圍(潮陽)
、黃厝圍(汕頭)、黃厝圍(珠海)。
======================================================================================
①我們認為,“四圍”應該是四房圍或四角圍或四方圍的簡稱。
②根據我們的統計,“屋”字地名977 個。
======================================================================================
3.用方向命名,例如:
上圍(饒平縣、增城、和平、惠州、揭東、豐順、乳源、翁源、云安、深圳);下圍(高明、花都、東源、和平、連平、紫金、清新、英德、新豐、云安、高要);中圍(東莞、云浮);東圍(珠海)、南圍(中山)、西圍(東莞、臺山)、北圍(從化、番禺)。
4.用新舊命名,例如:
新圍(東莞、高明、南海、從化、番禺、增城、龍川、惠陽、龍門、梅縣、佛岡、陽山、南雄、深圳、羅定、云浮、廉江、肇慶、中山);舊圍(東莞、佛岡、清新、中山);老圍(東莞、河源、連平、博羅、清新、深圳)。
5.用植物命名,例如:
松圍(高明)、筍圍(高要)、桃圍(揭西)、桐圍(云浮)、梧圍(汕尾)、杬子圍(東源)、珍竹圍(高要)、竹圍(潮安、陽西、羅定、新興、郁南、封開、高要)、黃花圍(三水)、楓樹圍(郁南)、草圍(江門)、藕圍(中山)。
6.用動物命名,例如:
鵝圍(肇慶)、鵝頸圍(龍川)、鳳圍(佛岡)、老虎圍(東莞)、牛圍(臺山)、牛馬圍(翁源)、獅子圍(清新)、蟠龍圍(清遠)、福龍圍(從化)。
7.用吉祥寓意命名,例如:
中興圍(揭東)、致祥圍(新會)、裕興圍(番禺、珠海)、裕昌圍(珠海)、萬吉圍、永興圍(連平)、祥盛圍、永豐圍(東莞)、永昌圍(中山)、義安圍(番禺)、興隆圍(
廣州)、太平圍(高要)。
8.用對舉關系命名,例如: 大圍(番禺、增城、東源、惠東、臺山、連南、連州、清新、英德、曲江、新豐、深圳、羅定、云安)、細圍(連南、云安);高圍(河源、英德、云安、云浮)、矮圍( 博羅)、矮圍子(紫金)、低圍(云浮)。有的沒有形成對舉,例如: 長圍(江門、中山)、頭圍(澄海、陽江)。
9.用建筑材料命名,例如:
木圍(電白、中山)、沙圍(新會)、石圍(英德)、石腳圍(云安)、石角圍(翁源)。另外,“圍”字地名有的“圍”在前面,有的又在后面,例如:
圍頭(羅定、珠海)、頭圍(澄海、陽江) ;圍塘(陽春)
、塘圍(云浮);圍坪(龍門、曲江)、坪圍(河源);圍下(連平)、下圍(高明);圍新(東源)、新圍(東莞)。
參考文獻:
[1]廣東省地圖出版社. 廣東省交通地圖冊[M]. 廣州:
廣東省地圖出版社, 2005.
[2]司徒尚紀. 廣東地名的歷史地理研究[J].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1992( 1) : 21 - 55.
[3]高華年. 廣東省志·方言志[M].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4: 277.
[4] 百度百科. 客家方言[OL]. http: /
/baike. baidu.com/view/33294htm#sub33294.
[5]黃崇岳,楊耀林. 客家圍屋[M]. 廣州:
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6: 23.
[6]邵宜. 廣東地名分布的特點及地名標準化問題[J]. 語文研究,
2004( 4) : 61 - 63.
責任編輯:
王和平
作者簡介: 馬顯彬(1963- )
,男,四川璧山人,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
應用語言學。
(湛江師范學院人文學院,廣東湛江524048)
PS:文章是在中國知網下載的,轉換格式時出現了亂碼,對照進行了修改。
《中國地名通名集解》上的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