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不斷的提高,此時諸多問題也會隨著不斷發生變化,在享受的同時,是否注意享受之后的剩余的垃圾。出門逛街,常會看到生活垃圾隨便扔在馬路、人行道邊,而且生活垃圾并沒有進行分類,一袋袋的垃圾或堆或散在路邊,十分影響市容同時也未做到資源的回收與再利用。針對以上的民生問題,我做了一次簡單調研。 一、調查的開始與發現的問題 社區工作可以非常方便的接觸到轄區的居民,于是在2013年10月初至11月中旬我們在轄區內共發出了50份有關生活垃圾分類的調查問卷,回收50份。 據統計,調查的中青年人占87%,老年人13%。有80%的人對垃圾分類回收的收益基本清楚,80%的人是通過電視、廣播及報紙書籍了解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的,60%的人在社區見過垃圾分類的垃圾桶,但表示只有極少數人是按照分類來扔垃圾的,并有75%的人平常是整袋垃圾一起處理的,有65%的人表示若政府出臺生活垃圾分類相應政策會遵守垃圾分類處理的。 我還調查了環衛工人,家庭父母,一位家庭主婦坦言:垃圾都是一扔了之,沒想到垃圾還有分類,也不知道什么是分類。她所理解的垃圾分類,就是把能夠賣錢的廢品挑出來,比如廢舊報紙、雜志、易拉罐等。不知道為何要分類,哪些垃圾可回收,哪些不可回收。經過調查發現:大多數的被調查人都不知道生活垃圾分類,如何分類,為什么要分類,他們只是按照習慣把生活垃圾裝進袋子里,放到附近的定點垃圾桶,由保潔人員來收集,然后集中運去處理,其中沒經過什么的處理程序,垃圾桶數量少之又少且沒有分類的垃圾桶。 在調查活動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學生,他們對于生活垃圾分類有著明確的認識,但是苦于周圍設置的垃圾桶而無法實施垃圾分類。有一位大學生表示:“垃圾分類我很贊成,但日常生活中對家庭垃圾分類并不現實,一是我不知道分類標準,再說蘇州姑蘇區蘇錦社區也沒那么多分類垃圾桶盛裝,再加上平常環衛工人來收集垃圾是也是一起裝入車中,即使我分類了也是無用之功。” 調查結果表明:垃圾分類系統建設和運行尚未形成,缺乏促進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的政策和手段。蘇錦轄區的居民普遍對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不了解,特別是老一輩,也基本沒聽說過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對生活垃圾分類不感興趣---還是直接扔掉最方便。 我們把以上的由點到面得調查數據與訪談分析后,發現以下幾點問題: 1、居民環保意識薄弱,缺乏垃圾分類意識。 2、垃圾分類設施方面比較缺乏,垃圾桶數量少之又少且有的小區沒有分類的垃圾桶; 3、垃圾分類的宣傳力度不夠,法律法規的缺乏,以及對垃圾分類處理的執行、監管力度不夠。 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1. 居民環保意識薄弱,缺乏垃圾分類意識。其主要原因,是因為長期以來,居民沒有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大多數的居民沒有受過垃圾分類的指導,沒有自覺自愿的將垃圾分類處理。另外,垃圾分類的宣傳教育不夠,造成居民環保意識不強。 2. 垃圾分類設施方面比較缺乏。就我蘇錦社區轄區內生活垃圾的處理,基礎設施比較單一,只有蘇錦二村北區有垃圾分類回收箱,其他6個封閉小區無分類收集桶,生活垃圾尚未形成有利于垃圾從源頭資源化、減量化的有效治理體制和機制。這些問題的出現,是政府投入不足,公眾對垃圾處理缺乏應有的熟悉,對垃圾無害化處理和回收利用的研究力量薄弱。同時由于前端減量的資金投入不足,法治手段薄弱,僅僅依靠行政手段推進,工作落實難度很大。垃圾分類日常運行管理缺乏資金支持,長效管理機制尚未形成,也難以調動垃圾產生單位主動減量和企業參與新技術開發和投入的積極性。 3.垃圾分類的宣傳力度不夠,法律法規的缺乏,以及對垃圾分類處理的執行、監管力度不夠。法律不健全且執行不力也是一方面,目前我國關于垃圾分類技術管理的研究較為充分,但法律方面的規定和研究卻很少。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起步較晚,相應的立法體系也不夠健全,存在立法過于原則性、法律責任不夠明確、缺乏綜合性法律和配套法律法規等不足。管理部門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公益性的環保宣傳。缺少有力的政策扶持和配套的執行措施;市民對垃圾分類具體辦法不了解,無法具體實施等。在法律方面,則存在地方性法規不到位或立法有空白、各地立法內容過于籠統、缺乏法律責任的規定、地區發展不均衡等問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國家前些年對垃圾分類的關注程度不夠;一方面是有關垃圾分類的法律研究沒有形成獨立的研究領域。對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我們也并不是束手無策、無法可依的。法律是存在的,但還不夠健全,有待進一步完善。此外,就是這些要求不高、尚待完善的法律,在現實中也得不到很好的遵守和執行。 隨著蘇州民生工程的推進,在垃圾分類設施方面投入也會進一步加大,同時隨著國家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程度的逐年增加,法律法規方面也會逐步的健全。但是,假如硬件設施都具備,法規也健全,如果居民缺乏垃圾分類意識,仍舊無法實現生活環境的綠色環保。 三、針對垃圾分類問題的實踐經驗總結和建議 社區針對轄區居民對于垃圾分類的意識較為模糊和淡薄的問題點,增強“生活垃圾分類”意識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實踐。現在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加強領導,落實到位 垃圾分類主管各級領導應從長遠和全局出發,熟悉城市垃圾收集與處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強化領導意識,齊抓共管,落實項目,落實資金,促進垃圾無害化設施建設,出臺配套政策,精心制定工作方案,為垃圾的收集與處理提供保障。姑蘇區蘇錦街道的領導對垃圾分類非常重視,率先進行垃圾分類小區的試點,蘇錦二村北組團是蘇錦社區第一個垃圾分類試點小區。在試點工作展開的過程中,蘇錦社區工作人員將相關的細節工作落到實處。前期對小區內垃圾分類宣導志愿者的選用、垃圾分類特色活動的策劃方案選擇等提前布局。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志愿者中的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在垃圾分類特色活動結束后,對整個活動效果進行評估,同時總結經驗,為下次活動做準備。這樣使每次活動都有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全面發動,大力宣傳 1.讓居民充分了解垃圾分類處理的優點和意義 目前我國的垃圾處理多采用衛生填埋甚至簡易填埋的方式,占用上萬畝土地;并且蟲蠅亂飛,污水四溢,臭氣熏天,嚴重地污染環境。因此進行垃圾分類收集可以減少垃圾處理量和處理設備,降低處理成本,減少土地資源的消耗,具有社會、經濟、生態三方面的效益。垃圾分類處理的優點如下:減少占地 2.讓居民樹立垃圾分類的觀念 垃圾的收集與處理需要全社會的動員與參與,應加強宣傳教育,提高保護環境意識,認清垃圾帶來的危害,讓全社區人民都來關心和支持垃圾的收集與處理工作。成立領導小組,印發公開信,召開動員大會,爭取社會支持,為垃圾的分類收集與集中處理奠定基礎。蘇錦社區以蘇錦二村試點,成立了垃圾分類領導小組,由社區書記主任擔任領導小組負責人,與垃圾分類志愿者、熱心居民定期召開會議,部署垃圾分類的宣傳計劃。策劃宣傳活動,舉辦各類垃圾分類分類知識活動。幫居民樹立垃圾分類的觀念和意識。 3.教育和培訓居民正確使用垃圾分類設施 目前在蘇錦二村北組團的垃圾分類回收垃圾桶。由垃圾分類志愿者和保潔公司共同管理。垃圾分類志愿者在垃圾分類垃圾桶旁上必須注明回收的類別和簡要使用說明,指導居民如何使用垃圾分類回收桶。垃圾分類應逐步細化。垃圾分類搞得越細越精,越有利于回收利用。用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分別回收玻璃、紙、塑料和金屬類包裝垃圾、植物垃圾、生活垃圾、電池燈泡等特殊的垃圾。 4.在社區建立規范的垃圾分類機制和規范 社區在垃圾分類投放、垃圾的分類標準、分類的標志規范方面,參考目前的國內垃圾分類文獻,編寫和建立一系列細化的標準規范;比如在垃圾分類投放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分階段分別標明,就是在垃圾投放前、投放時、投放后各階段的注意點和規范整理出來,給居民和垃圾分類志愿者做培訓。另外,關于危險品類垃圾投放重點講解 5.改善目前的垃圾儲運形式 與社區轄區的保潔公司溝通后,對環衛局的垃圾回收車進行按運輸回收物品來分類,分類裝載垃圾。充分發揮原有垃圾回收渠道的作用,將可再生利用的垃圾轉賣到企業。 6.保證社區垃圾分類督導和志愿者長效服務 社區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對垃圾分類志愿者每月召開會議,并做相關工作部署,同時發動其他的黨員群眾做垃圾分類督導員、義務監督員、義務宣導員。同時與蘇州各個大學的義工組織建立聯系,邀請他們做垃圾分類志愿者,舉辦多種多樣的宣傳活動,和為居民培訓垃圾分類常識。 (三)定期收集 高效監管 定期定時分類收集垃圾的擺放點先在蘇錦二村北組團內試行,然后再向全社區推廣。保潔公司在收集時,監督指導員指導分類或由監督員大體分揀,社區垃圾分類督導員進行監督,如果發現有錯誤歸類的垃圾,當場處理,這樣可以確保把可回收、可利用的垃圾作為資源收集起來,把不可回收利用的送到垃圾場,既增加了社會財富,又減少了垃圾的生成,化害為利。 在2014年3月起,又對轄區內居民進行口頭問卷調查,調查的的中青年人占79%,老年人21%,有89%的人對垃圾分類回收的收益基本清楚,30%的人對目前投入使用的分類垃圾箱不滿意或認為有待改進,90%的人在社區見過垃圾分類的垃圾桶,并有50%的人平常是整袋垃圾一起處理的,有82%的人表示若政府出臺生活垃圾分類相應政策會遵守垃圾分類處理的。 調查結果表明:經過垃圾分類試點活動開展一段時間后,經過社區的舉辦的各種多樣活動的宣傳,對垃圾分類回收的收益基本清楚的人員比例增加9%,在社區見過垃圾分類的垃圾桶的人增加30%,平時一袋垃圾不分類,一起處理掉的人降低25%,表示若政府出臺生活垃圾分類相應政策會遵守垃圾分類處理的人增加了17%。當然要讓所有居民都建立垃圾分類的意識,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可以看出,蘇錦二村垃圾分類試點活動開展的非常有必要,同時也有卓有成效的將“垃圾分類利國利民”的理念傳遞給蘇錦轄區內的居民。讓廣大居民樹立垃圾分類意識,逐漸改變之前不良的垃圾處理習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