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是肯定的。 應該說,“北海道”是個極為晚出的政區,“北海道”一名是極為晚出的地名。早在這個地名出現1200多年前,日本的地方政治區域中就有“道”的設置了。要說清情況,需對千百年前的往事稍加回顧。 日本政治區域中的“道”,始自“大化改新”。這是日本歷史上一次重大的自上而下的政治經濟改革。645年(相當于我國唐朝太宗貞觀十九年),曰孝德天皇頒布革新詔書,實行改革。孝德天皇年號“大化”,因而稱“大化改新”。改革的各項措施,基本上以我國唐代的許多政治經濟政策為藍本。將全國劃分為八大區域,除京城附近的“五畿”作為一個特殊的單元外,其余七個大區一律劃為“道”,這是仿效唐朝的政區體制而來的。我國唐以前的政區,上上下下、大大小小有好多種,但從不稱“道”。到了唐代方有“道”的劃分。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據唐帝國版圖總的地理形勢,把全國劃為十道。日本“大化改新”以唐制為模本,對全國作了類似的劃分,甚至將用語直接引入,也稱為“道”。唐制的“道”,嚴格說,初時只是地理區域意義上的劃分(把“道”正式定為最高行政區域,是玄宗開元年間的事,即713年~741年之間)。日本大化改新的“道”實質上同樣是這種性質的,這從七道(東山道、北陸道、山陰道、山陽道、東海道、南海道、西海道)的名稱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基本以山川陸海的分布大勢為劃分根據。“道”下面進一步區分為“國”,這才是真正的政區單元。但正因為“道”的劃分基于自然形勢,具有極大的穩定性,所以歷經千余年,直到19世紀中期仍沿襲不替。日本歷史上的這八大區域,合稱“五畿七道”。其中的“畿”和“道”,又有內外之別,五畿合稱“畿內”,七道合稱“畿外”。按明治元年即1868年的情況,七個道帶“海”字的三個道,地理位置和內部區分有如下述。 日本千百年間的“五畿七道”中,三個“海”字號的“道”,東、西、南皆備,唯獨缺北。這是因為,當時的“五畿七道”是以本州、四國和九州三大島為范圍,從中“勻”不出多余的地方把“海”字號的道補齊。今天稱為“北海道”的島嶼,在歷史上一向被日本視為“化外之區”,輪不上劃分行政區域,更不要說在這方面和本州等島等量齊觀、“平起平坐”了,甚至連個正式的名字都沒有,而是與當地的原著居民一并被混稱為“蝦夷”,最多附上個“地”字,稱“蝦夷地”。 直到幕府倒臺,“明治維新”開始,情況才有了大的變化。明治二年,即1869年初,日本政府向蝦夷派去開拓使,不久正式改置為一個行政區域。至于如何定名,曾幾經醞釀。有個叫松浦武四郎的探險家,向政府提出了六個名稱,其中一個叫“北加伊道”。“加伊”實際是舊命“蝦夷”的諧音,“北加伊道”就是“北方的蝦夷道”之意,但未被采用。最終還是比照原有幾個以“海”為名的道名——而且它的確四面環海——同時參照口本自古有之的各道的相對方位,遂定名“北海道”。如是一‘來,冠有基本方位詞的“海”字號道名,就配備齊全了。但這種局面不曾保持多久,隨后發生戲劇性變化:日本進行政區調整,不再沿用舊的大區劃分辦法,“五畿七道”連同其中包含的一系列大區名,都成了歷史地名,所謂的“東海道”、“西海道”和“南海道”也一并取消。而新出現的“北海道”,倒因建制不久、政區規劃處于試驗階段而未被觸動。原來只是具暫時、過渡性質,后由于各種原因,這個建立最晚的“道”,居然成為定制留存和固定下來,直到今天。 文章發表于《地圖》2012年第2期 PS:資料來源,龍源期刊網。藍色字部分是作者著的《環球地名初探》P229頁內容,雜志為了篇幅等要求對原文進行了刪改,為理解方便特地對照輸入添加進去主要部分。 http://ifc./rewriter/LONGYUAN/http/gdkha9uho9phj-m9bnl/text/Article.aspx?titleid=ditu201202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