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匆匆,一年一度、合家團圓的春節又來啦!過個紅紅火火的春節是全國人民的心愿,當北方還是棉衣裹身,大雪飄飛的時候,海南的冬天卻溫暖如春,海南人的過年習俗更是有趣有味。現在跟著開花君一起來漲漲知識吧! 祭灶“過小年”,祈好運 海南人過年從臘月就開始了。一進入臘月,新年的氣氛就來了。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日,人們稱它為“祭灶節”。祭灶是男人的事,家里灶上的神像要請下來燒掉,送灶王爺上天,給灶王爺上供的目的是讓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把灶王爺伺候好了以后,上天向玉帝報告就不會說人間壞話了,祭灶的時候還要預備清水、草糧,這是給灶王的馬吃的,直到了正月初一才迎接灶王爺回家。 “采屋”“送窮”送走晦氣 把灶王爺送走了以后,就要開始打掃房子了,這就是“采屋”(海南話)了。采屋,簡單說就是在家里進行大掃除。一般要用青竹枝葉捆成的大掃帚,把屋頂、屋檐及墻壁上堆積的灰塵、蜘蛛網等臟物清掃干凈,除大清掃屋宅的灰塵臟物外,還包括清洗家具、衣被等。農歷臘月初一到二十二或二十三,家家戶戶就忙著打掃室內室外的衛生,清洗蚊帳被褥,連籮筐家具也洗刷一遍,把內內外外都收拾干干凈凈。然后把幾件破舊的東西拿到村口放火燒掉,稱為“送窮”。 大年三十 除夕這天,家家戶戶十分忙碌。人們早早起床,將屋里屋外打掃得干干凈凈,然后開始殺雞、殺豬、做菜,為團圓年飯做準備。到了中午11點左右,人們便在八仙桌上擺放雞、魚、豬肉,開始祭祖。 海南有句歇后語:“三十晚上——刀砧不得閑。”因為在海南,無論多拮據的人家,借錢借米也要殺雞,并將未切塊的完整熟雞擺在八仙桌上祭祖。海南人無雞不成年,一過中秋,農村就開始圈養文昌雞,除夕的餐桌上少不了白斬雞。 大年初一 丑時至卯時的時間里,依照通書所規定的吉時時辰上香祖先,告知新春的來臨,然后又按照通書所指定的方位向天空迎接財神登上神壇,與祖先并座。這時敬獻茶、果,接著燃放又長又響的鞭炮,為祝頌財神在新年里賜予財運亨通,萬事如意。過一個小時必須向財神“貢齋”即貢飯 (意為初一首開伙)。 初一早晨,晚輩們須早早起床洗漱,然后穿上新衣給家里長輩拜年。長輩也給晚輩發“壓歲錢”,希望子孫們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長輩還會按人數將小紅包放進一盒子里,讓子孫們來“撿”,寓意子孫來年好運相伴。 大年初二 這天早上在祖公廳前擺上米飯、雞、豬肉、魚等貢品“請財神”。當今,有些地方僅擺清茶、年糕和燒香放鞭炮。經商者和小業主則在自家店鋪立“財神位”,從正月初二和年十六起,月月逢初二、十六都燒香敬財神。 大年初二是出嫁的女兒帶丈夫孩子回家拜年的日子。如果是新婚第一年回娘家拜年,則自備鞭炮,進門前放一串鞭炮以表告知,岳父岳母得準備豐盛的宴席宴之,下午女兒女婿走時,還得給用紅紙包的糖果、年糕等做“等路”。(海南方言,即禮品)一些地方還有嚇女婿的習俗。 年初二也是走親訪友的日子,親朋好友拜年時,都要準備鞭炮,糖果、餅干等禮物,這天也是十分熱鬧的。 大年初三 初三一早,各家各戶在祖公廳供茶水和年糕,點上香燭,放鞭炮,接著拿起新掃帚,從祖公廳起,至正室住房、廚房、橫屋房、庭院,依次掃地,繞后吃早飯。自此,禁忌的話可放開了,意即“開赤口”。 元宵節 海南其他多個市縣至今還保留著元宵花燈巡游的風俗。元宵的夜晚成了一個流光溢彩的世界。元宵燈游,不僅造型逼真,而且注入時代內容,多組大型主題燈彩在煙花的伴隨下,一路出燈、演燈,如龍行蛇舞,綿延數里。 雖然海南各地過年的習俗因地域不同有所差異,然而不管什么樣的習俗,都寓意著海南人民對新年的期待和憧憬,開花君希望小伙伴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年年有余! ![]() 來源 | 特區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