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29
溯古追風世界歷史網
▌特別聲明:
熱帶大陸的自然生態環境與黑非洲文化的成長 一、非洲黑人對熱帶大陸環境的頑強適應能力 自然地理條件及生態環境與人類文化的發展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一定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和資源物產,作為人類生存發展的前提與基礎,總是以不同的方式對人類文化施加著影響。一般來說,越是在人類文化的早期發展階段,越是在人類知識技術和生產能力較為落后的地區,自然環境對人類文化施加的影響就越大越廣泛。而隨著人類文化的發展、隨著知識的積累、技術的進步、人類生產能力的提高,人類越來越多地獲得對其生存的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的認識,有了更多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手段。于是,自然環境和生態條件對人的制約、限制程度也就會相應地減少,人類更多地脫離了完全依附于自然環境和生態條件的狀況,取得了更多的自主發展文化的空間與能力。但是,這也并不意味著自然環境和生態地理因素對人類文化制約與影響力的消失,而只是程度的減弱和內容形式的改變而已。自然地理條件和生態環境,在任何時代包括在人類科學技術已經高度發達的當代和未來都將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是人類文化賴以生存的空間。因此,環境因素、自然條件、生態狀況,總是人類文化進程中不可忽視的內在因素,只不過在不同文化菸態下,在不同的人類物質發展水平下,在不同的人類科學技術條件下,環境因素、地理因素所發生的作用各有不同而已。事實上,一部人類文化發展史,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就是人類自身對其所處環境作出反應,以自己的文化和生產方式來適應其所處的環境的歷史,是一部人類組織社會、掌握技術、積累知識,從而一步步地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歷史,人類文化正是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在最大限度的利用本地資源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因此,自然環境和生態條件對于人類文化來說,是一種雙向的相互關系,是一種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 世界各地區、各部分的自然地理條件,包括各種生態環境因素,是十分不一樣的。生存于世界各地區的人類,也就面臨著十分不同的環境條件,受著不同的生態因素的作用和影響,這使得不同地區的人類不得不以自己的方式,以自己的技術手段和知識能力,來對各不相同的環境因素作出反應,形成不同的適應環境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人類不同的文化模式和社會組織,各具特色的物質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也就逐漸形成了。應該說,人類所面臨的環境條件各不相同,對環境所作出的適應以及這種適應的方式、適應的后果也不一樣,這是造成人類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特殊性,造成人類相互有別的文化個性與文化特征的重要原因。雖然對于人類的歷史和文化來說,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并不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地理環境決定論顯然是無法真正揭示人類歷史進程和文化發展的真實原因的,但是,各種不同文化和文化形態的形成,在很大意義上可以說正是人類對各種不同的生態環境作出不同反應的結果。我們對于各種各具形態的人類文化之形成,對于人類文化為何有如此之多的個性,有如此之大的發展差異等問題的全面認識,必然要從人類技術和文化模式與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方面去把握。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黑人文化,它的生長、演進和變化,同樣是與它所生存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密不可分的。而且,較之世界其他文化,黑非洲文化的發展表現出對其生存環境的更為直接緊密的依存關系。這是因為,黑非洲文化是在一種十分特殊的熱帶大陸自然生態環境下發展起來的,它有著如此“異乎尋常的氣候地帶以及獨特的自然環境”。這不能不對黑非洲文化的整個歷史進程產生極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對黑非洲文化的獨特形態和它的基本特質產生多方面的制約。或許在歷史上,黑非洲文化的發展水平并不能與歐亞大陸的一些文化相提并論,但是,黑非洲各族人民在適應這種熱帶大陸獨特環境方面所表現出的頑強和堅韌,黑非洲各族社會在適應熱帶大陸氣候條件、生存艱巨性方面所表現的智慧、能力、樂觀精神與勇氣及活力,則應該說又是許多別的民族不可比擬的。 首先,在地理位置和文化地緣關系上,黑非洲被世界上最大的大沙漠撒哈拉大沙漠隔于北非和歐亞大陸之外,盡管這種阻隔從來不是絕對的,但是它在歷史上對于黑非洲文化所造成的影響,卻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有的歷史學家認為,“這一與世隔絕至今仍是非洲大陸發展中的一個首要而又持久的因素”。第二,黑非洲大陸是世界唯一一塊幾乎全處于熱帶的大陸,它擁有幅員遼闊地域廣袤的草原大漠,卻無西歐和東亞那樣利于航海貿易的眾多港灣、半島、島嶼和曲折的海岸線,它的絕大部分地區都是深處大陸腹地而遠離海岸線的。由于缺少港灣和起中途站作用的島嶼,歷史上除東非沿岸以外,黑非洲巨大而漫長的沿海地區和海岸線上,在15世紀以前幾乎不曾利用海上交通來與外界接觸,整個黑非洲的沿海地區在以往漫長世紀里一直是這樣的寂靜無人,這無疑大大強化了黑非洲歷史上的自我封閉狀況。第三,黑非洲是一塊隆起于大洋上的“高原大陸”。它的海岸大陸架十分狹小陡直,沿海地帶大多是一系列大致與海岸平行的巨大山系,從而形成沿海十分復雜陡峭的地形、山勢,從內陸奔騰而來的大江大河在沿海地區大多形成湍急的險灘、臺階、瀑布和急流,很難進行內河航行。無疑,這大大限制了歷史上黑非洲各族人民發展內河航行事業,由內陸河流航道走出大陸進入海洋,也阻礙了黑非洲各民族人民利用內河河道發展水上航行事業,建立沿大江大河的地區間的聯系和交往。歷史上,黑非洲各族人民除了有過獨木舟之類十分簡陋的水上航行工具外,船運事業幾乎不曾得到發展。而在世界許多地區,內河航行的形成是地區間聯系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原因。因此,黑非洲大陸各地區間的分割和相互隔絕是十分嚴重的。第四,黑非洲大陸是一塊熱帶大陸,它日照充足,熱量豐富,赤道地區和沿海地帶雨量豐富,這使它發展起來了獨特的熱帶農業經濟和消費模式,但相對而言它又缺少養育東方灌溉農業文明那樣開闊肥沃的大河沖積平原,這對黑非洲歷史上沒有形成其他大陸那樣的大河文明和平原農業有很大關系。第五,在氣候方面,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大陸因位于赤道線上,氣候基本上是呈帶狀分布,對稱于赤道。溽熱潮濕的赤道雨林氣候帶與干旱燥熱的內陸熱帶草原、熱帶荒漠氣候帶東西橫向排列相連,終年無春來秋往四季變化而只有旱雨兩季交替。人類既受惠于大自然動物繁多植物豐茂之利,又倍遭熱帶蚊蠅蟲菌滋生繁衍和疾病流行之苦。這種獨特的氣候與生態條件,使黑非洲的歷史文化進程帶有一些十分值得注意的特點。比如黑非洲雖然雨量充沛、日照長、熱量高,但它的沿海平原地帶、肥沃的雨林地區、大河兩岸水草豐美土地肥沃的地區,歷史上卻人煙稀少,相反,人口聚集地和文明發達之地,卻主要是在似乎生存條件比較差的干旱少雨、燥熱貧瘠的大沙漠邊緣地帶、荒漠邊緣和空曠的稀樹草原地區。同時,黑非洲歷史上雖然早就有農業,但一直停留在使用人力的鋤耕階段,而沒有形成馴養大牲畜發展運用畜力的犁耕,畜力馱運和灌溉農業。這些都與黑非洲的獨特的氣候因素和生態條件有相當大的關系。 因此,揭示熱帶大陸的氣候環境對黑非洲文化歷史進程與結構特征之形成的影響,是研究黑非洲文化必須給予足夠重視的環節之一。雖然我們不要夸大了這種影響的程度和意義,正如有的學者所說,“整個非洲結構上的特點,其異乎尋常的氣候地帶及其獨特的自然環境,雖然曾經世世代代地限制或促進人類的活動,但對其發展進程并無決定性的影響”。從研究黑非洲文化史的角度來說,爭論的問題似乎已經不是地理環境因素對黑非洲文化有無決定性影響,真正有價值的科學的探討,應該是采取比較研究的方法和視野,具體地來研究探討非洲熱帶大陸的地理環境和生態條件有哪些特點。這些特點在以往歷史上對于黑非洲文化的歷史進程具體產生了哪些影響。“對于一個不斷變化的非洲,重要的是研究其某些突出的地理特點,從而說明該大陸漫長的地理和政治歷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正如美國學者哈特維希在談到研究非洲的一般原則時曾正確指出,“準確把握黑非洲地理環境與熱帶氣候條件的特點,以及這些特點對黑非洲文化的影響,仍是理解傳統黑非洲文化的基本前提”。 自然環境是由許多要素組成的,人類的生存環境,是指對人類生存有著直接或間接影響和作用的那一部分環境要素。從生態學的角度看,我們可以把這眾多的環境要素分成兩大類,一類是非生物環境,如地形、地貌等地質狀況;光、溫度、濕度、水分、空氣、降雨、風等氣候因素,以及土壤、礦產等資源因素。另一類是生物環境,包括各種動物、植物、微生物的種類、數量、分布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人類的生存環境就是指這兩大類環境的要素構成、關系及它們對人類的作用。就黑非洲文化的研究而言,我們對生存環境的關注,主要是著眼于它與黑非洲文化的關系而言。只有那些對黑非洲的歷史文化的某個方面產生影響的環境因素,才是我們考察關注的對象。而對那些雖然是非洲大陸突出的自然環境特點,但對黑非洲文化并未產生重大影響的因素,就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基于這樣的考慮,我們對黑非洲自然地理與生態環境的考察,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一是黑非洲文化發展演進的相對地理位置,即黑非洲文化在世界文化體系中的地緣結構及特征,二是黑非洲大陸的地形地貌構造,三是黑非洲的氣候條件、動植物結構及其他自然資源條件。 二、撒哈拉大沙漠與黑非洲文化的地緣結構 所謂文化發展的地緣結構,主要是指某種文化在世界文化的整個地域空間格局和體系中所處的相對位置,它與世界其他文化在空間上的距離之遠近,相互交往接觸的機會與可能之大小,以及由此引起的該種文化對外交往是便利還是困難、與外部其他文化是往來密切還是隔絕封閉。從世界文化史的角度來看,文化交往在人類文化發展進程中地位之所以重要,在于交往乃是人類文化發展進步的重要動因與推進力量。一般來講,在環境與人文因素相同的情況下,一個社會進步的快慢取決于它獲得文化交往機會的多少;與外界文化交往越多,交往的范圍越廣泛,可供選擇發展的機會就越多,就越有可能利用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成就、知識、技術、思想、資源來發展自己的文化。反之,與外界聯系越少,越封閉狹隘,就越可能被排斥隔離在世界文化和人類文明的主流之外而無法分享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成就,一切發明創造全靠自己,這樣,該社會就越可能在文化上陷于停滯、缺乏活力和進取精神。在廣泛的文化交往中,一個民族才可以從其他民族的成就和經驗中吸取先進有益的文化養料,在外力的刺激下使自身增強新的生機活力,獲得不斷發展的空間和機會。但是,人類文化是否能與外界發生交往聯系,這種聯系與交往是否方便,是否可以經常地進行,在以往漫長的人類文化發展史上,卻常常要看這一文化所處的相對地理位置,即它與世界其他文化在地理空間上的相對位置,是相距遙遠還是相互毗鄰,是交通便捷還是關山險阻。 如果我們只是從世界地圖的一般結構上來觀察,那么一看就會覺得,非洲所處的位置是很不錯的。因為在15世紀以前人類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亞歐大陸一直是人類文明的主要舞臺,是世界文化的最發達的地區。而非洲大陸卻與亞歐大陸毗鄰,交往便利。而不像美洲大陸、澳洲大陸那樣一直是與亞歐大陸相隔離的。事實上,在世界文化發展史上,人們常常是把非洲大陸與亞歐大陸視為一個整體,有時甚至泛稱之為“歐亞非舊大陸”。因為非洲的北面與歐洲隔著地中海遙遙相望。而地中海是一片狹窄且容易渡過的水域。它在歷史上的作用,與其說是個障礙,倒不如說是一條大道,一條把非洲與歐洲聯結起來的大道。而非洲東面的西奈半島更是通往亞洲的橋梁,自古便是非洲與亞洲人類遷徙往來的通道。至于說紅海,它比地中海更狹窄、更易于通過。此外,東非地區雖然與南亞隔著浩瀚無垠的印度洋,但印度洋上盛行的季風,卻又提供了古代人類克服大洋而在東非與南亞之間來回交往的動力。 然而,非洲大陸與亞歐大陸之間具有的這些十分便捷有利的交往通道,卻似乎僅限于非洲的北部地區及東非沿岸的狹窄地帶,而非洲南部的更廣大地區,卻被排除在歐亞大陸古代人類歷史文化的主流之外而處于某種半封閉半隔絕的狀態。實際上,從自然地理學上看十分完整統一的非洲大陸,在文化地理學上卻可以分成三大部分:一是地中海沿岸的北非,二是以赤道線為中軸的熱帶非洲,三是介乎兩者之間的撒哈拉大沙漠。黑非洲在地理環境方面最值得關注的特點,首先便是在它的北方橫亙著這塊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這塊巨大的大沙漠幾乎完全橫貫了整個非洲大陸的北半部,西起大西洋沿岸的塞內岡比亞地區,然后向東橫亙七八千公里,越過尼羅河上游地區而抵達紅海沿岸。實際上,這塊大沙漠的真正邊緣一直擴展到了亞洲的阿拉伯半島,阿拉伯沙漠不過是一塊“外撒哈拉沙漠”而已。對于自然地理結構十分完整統一的非洲大陸來說,撒哈拉沙漠構成了一道阻隔南北之間相互往來的巨大地理屏障。而看上去將非洲與歐洲分割開來的地中海,與撒哈拉相比卻是一條交往的大道。歷史上,沿地中海沿岸狹長地帶的北非各族人民,他們與歐洲和中東的聯系,比較起與撒哈拉大沙漠這一天然屏障以南地區的聯系,要密切得多。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實際上是一座島嶼,它的北岸是撒哈拉沙漠,而不是地中海。因此,黑非洲在世界文化發展史上,就處在一個要比從地圖上看更加不利得多的文化地理位置。它雖然不像美洲大陸、澳洲大陸那樣被茫茫無際的大洋阻隔于亞歐大陸之外而處于長期的與外界完全隔絕的狀況中,但它卻也不像非洲北部那樣可以如此便利直接地與歐洲、中東、南亞乃至東亞建立文化聯系交往。撒哈拉大沙漠的阻隔,使黑非洲的文化地緣處于一種十分不利的狀況,明顯拉大了黑非洲與歐洲亞洲的實際空間距離。 但是,黑非洲文化并非在其最初萌發階段就被撒哈拉大沙漠所阻隔。因為撒哈拉這塊巨大的地區,并非在十分遙遠的地質年代就一直是一塊大沙漠。實際上,大約公元前3000年前后逐漸變得氣候干旱炎熱而沙漠化之前,它曾經是一塊濕熱、河流縱橫、動物植物廣為生存繁殖的地區。在今日的撒哈拉大沙漠的許多地區,還遺存著數量極多的巖畫,這些巖畫的內容,有被人類獵獲的動物,有飛奔著的馬拉戰車,這說明遠古時代的撒哈拉,曾經是把整個非洲南北聯結起來,并進而使整個非洲當然也包括南部非洲與歐亞大陸聯系起來的人類廣泛居住活動的地區。在當時,由于撒哈拉并非是人類活動和交往的屏障,非洲大陸不僅在地理結構上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而且從人類文化之發生發展的角度上說它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非洲大陸的北部與南部之間,應該有十分緊密的聯系。而當時由于人類航海技術和航海能力還十分低下,要橫渡地中海并非易事,因此當時的地中海還是阻擋非洲北部與歐洲交往的障礙。在非洲人類發展的早期階段上,南北之間并不存在巨大的差異。埃及早期的文明是與整個非洲的人類活動聯系在一起的,來自非洲南部的早期人類參與了埃及遠古文明的創造,尤其是尼羅河上游地區與東部蘇丹地區的關系更是十分緊密。同時,尼羅河流域與北非的馬格里布地區也有緊密的聯系。正是因為在撒哈拉沙漠化之前整個非洲的南北之間,東西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當時作為一個整體的非洲大陸,在人類文化的早期石器階段,曾走在世界的前列,是當時人類文明最為發達的地區。從目前已有的考古學和人類學研究資料與成果來看,非洲大陸是人類最主要的起源地,是人類文明最先獲得發展并且在整個舊石器時代一直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的大陸。來自北非地區、尼羅河流域的文明曾經影響過非洲的中部,西部和更遙遠的南部地區,同樣,撒哈拉以南的人類文明也對早期尼羅河文明和北非文明有廣泛的影響。只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撒哈拉才逐漸干旱沙漠化,由于撒哈拉沙漠化的范圍如此之廣大,其東西兩側一直擴展到大西洋和紅海,幾乎完全阻隔了大沙漠南北兩側的聯系,北非與南部非洲的聯系越來越少,迫使古埃及和整個馬格里布北非文明轉向地中海北方世界尋求聯系與交往。而這時,由于人類在地中海活動能力的增強,航海技術與手段的進步,地中海已逐漸變成一個便于人類交往的通道,從而促成了環地中海古代文明的興起。北非地區與歐洲、與中東地區的聯系隨著環地中海文明的興起而日益緊密,這更進一步減弱了北非與南部非洲的聯系。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撒哈拉大沙漠在擴展過程中向北一直幾乎抵達了北非地中海沿岸,尤其是在今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地區,沙漠一直延伸到地中海沿岸。因此所謂的北非地區,相對于如此廣袤巨大的南部非洲地區來說,實際上只是沿地中海的一條十分狹窄的地帶,一些沿海的城市、狹窄的沿海平原和綠洲。同時,在北非地區的東西之間,即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與北非西部的馬格里布之間的交往這以后也相對變得困難,從而使北非的尼羅河埃及文明與西部的馬格里布文明也出現了明顯的差異,只不過北非東西兩部分之間的分隔,由于地中海聯系的存在而沒有變得如同北非與南部非洲之間的分隔那樣大而已。 關于撒哈拉地區為何會逐漸干旱而沙漠化,有不同的解釋說明,大致說來,有這樣幾個方面的因素起了作用。一是在大約地質年代的第四紀更新世的后期,由于北極冰川的消融和減退,使來自北極地區的濕冷空氣對非洲的影響減弱,引起撒哈拉地區幾次出現長時期的嚴重干旱期,撒哈拉地區逐漸變得越來越干旱炎熱。原來的河流干涸,植物和動物難以生存,或者死亡消失、或者隨著沙漠化程度的加深和沙漠的擴展而一步步地退出了撒哈拉地區,遷徙到尼羅河河谷或尼羅河上游的叢林及沼澤地區,或者是向南方散布到沙漠邊緣的西非地區。另一個可能的原因,與非洲大陸巨大的板塊地形構造有關,撒哈拉位于非洲大陸的北半部。這一部分地形結構的一大特征是橫跨緯度達69度、寬度達7000多公里,形成十分典型的大陸性氣候特征。尤其是撒哈拉的中心部分,因遠離海洋數千公里,在大陸性副熱帶高壓氣候作用下,炎熱干燥,一旦外部總的氣候條件改變,降雨減少,氣候由潮濕轉變為干燥,如此巨大的大陸腹地就會逐漸干旱沙漠化。這一點與亞歐大陸內陸腹地的干旱沙漠化是有相似之處的。考古和歷史文獻材料也都表明,諸如中國的新疆和青海、內蒙這些地區,在歷史上并非如今天這樣干旱和沙漠化,歷史上的中國西域,曾經也有過潮濕、植被豐茂的時期,但它遠離海洋,受海洋氣候影響較少,容易趨于沙漠化。撒哈拉地區地處非洲大陸的腹地,遠離海洋,氣溫極高,沙漠化是很容易發生的,尤其是當全球氣候轉暖,潮濕期結束的時候。 撒哈拉逐漸干旱沙漠化的原因雖然還可以有不同的解釋,但這一巨大的環境變遷的客觀事實,卻對以后非洲人類的歷史文化進程產生了持久而廣泛的影響。這種影響,我們可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撒哈拉的沙漠化,使這塊巨大的原來適合于人類生存活動的地域的環境變得越來越惡劣,河流干涸,動植物消失或急驟減少。于是,原來居住在撒哈拉的非洲早期居民,被迫一步步地撤出撒哈拉地區向外遷徙。這種遷徙,引起了一系列對非洲歷史文化進程產生深遠影響的事件。一是向東遷徙的人口進入到了尼羅河谷地,這些主要是游獵的部族首先到達尼羅河中上游地區、并進而遠及紅海沿岸和阿拉伯半島。他們在尼羅河中上游發展起早期的牧業和種植業,并與當地原有的居民形成雜居狀態。隨著人口的增加,開始出現由尼羅河中上游向中下游遷徙的現象,一批批的遠古居民遷徙到中下游后利用尼羅河谷每年的洪水泛濫發展灌溉農業。而沙漠化的擴展使尼羅河谷地也逐漸變得烈日炎炎,引水灌溉成了尼羅河文明的關鍵,從而推動了埃及古代灌溉農業水利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組織的變化。二是撒哈拉腹地以養牛為主的原始游牧業向南部西非內陸的薩赫勒地帶和稀樹大草原遷移,推進了這一地區早期畜牧業的發展。三是更多的撒哈拉居民隨著沙漠化的擴展而從撒哈拉地區向南和東南遷徙,聚集到了今尼日利亞和喀麥隆這一地區,使這一地區的人口越來越多。隨著人口的增長和資源的短缺,這個地區開始出現大規模的人口向外遷徙現象。這一遷徙,據認為是引發對非洲大陸歷史文化產生重大影響的班圖人大遷徙的最初動因之一。這一起自撒哈拉沙漠化而牽動起的非洲人口向南遷徙,持續了上千年,引起非洲大陸農業文明、人口布局和以后鐵器技術的全大陸擴散傳播,構成了非洲大陸古代歷史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 第二,撒哈拉沙漠化的另一后果是使北非的歷史文化也出現了新的走向。由于大沙漠一直向北擴散到了北非地中海邊緣,以后的北非文化,便一直處在沙漠世界的包圍之中,或者是收縮在一些星星點點的沙海綠洲之中,或者是飄浮游蕩在荒漠世界里,或者是隅居于沿海的被沙漠包圍著的城市彈丸之地,形成北非沙漠綠洲的游牧文明和沿地中海海岸城市文明二元并立的獨特形態。從而使以后的北非文明帶上了一種明顯的沙漠世界的色彩,沙漠上的游牧民柏柏爾人的遷徙性文明和沿海那些商業化的城市文明是古代北非文明的主體。以后東來的阿拉伯人及其文明在北非扎根,也是因為阿拉伯人同樣來自沙漠的世界阿拉伯沙漠,其文明和生存形態與北非文明十分相似,以至于以后的北非成了阿拉伯文明的中心。同時,撒哈拉的沙漠化并擴展到地中海沿岸,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北非東西之間的阻隔,尼羅河古埃及文明與馬格里布文明形成許多差異。只是靠著地中海上發展起來的海上交通,才使北非的文明保存了新的聯系和統一性。而這卻已使北非文明更多的具有一層沿海城市文明與海上文明的色彩,像古亞歷山大城、腓尼基城文明都是北非古代文明的核心。 第三,撒哈拉的干旱沙漠化對非洲文化產生的最主要的影響還是它造成的非洲大陸北方與南方的分隔,以及由此引起的南部非洲文明進程的封閉化和南北文明的分化與差異的日漸擴大。隨著撒哈拉的沙漠化,原來曾經作為將非洲南北聯結起來的通道和人類廣泛生存活動的地區,變成了非洲人類交往的一個巨大屏障而嚴重限制了撒哈拉以南非洲與北非地區的聯系,使黑非洲文化與北非文化之間的差異日趨明顯。這以后,地理結構上十分完整統一的非洲大陸,就逐漸地從文化上被分割成南北兩部分,北方是與地中海周邊文化融為一體并與歐亞大陸東西方文化有緊密聯系的北非文化,南方則是相對封閉獨立發展的黑人文化。黑非洲文化之所以成為世界文化史中一個既不屬于西方文化也不屬于東方文化的相對獨立的文化形態,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撒哈拉沙漠對黑非洲文化所起的這種封閉分割作用,它使黑非洲大陸在人種、語言、宗教等方面都形成了自成一體的格局。同時,這種封閉分割使黑非洲各族人民被排斥在古代亞歐大陸的各大文化相互影響相互刺激的洪流之外,乃是造成黑非洲文化的發展逐漸明顯落后于亞歐大陸文化的重要原因。 不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當我們分析撒哈拉大沙漠對南部非洲黑人文化造成的封閉阻隔影響時,并不認為撒哈拉完全變成了一塊人類絕對無法通過的屏障,并不是說撒哈拉完全斷絕了黑非洲與外界的聯系。事實上,撒哈拉沙漠對于南部非洲黑人世界所造成的封閉阻隔,很像一個過濾阻隔器,它雖然擋住了南北交往的洪流而造成南部非洲的嚴重封閉狀態,但卻并未完全阻斷南北往來的涓涓細流。尤其是沙漠之舟駱駝被引入非洲之后,人類有了穿越茫茫沙漠險惡環境的交通手段。這以后,穿越撒哈拉的商旅、牧民、游客、僧侶便時斷時續一直維持了下來。并逐漸在這近千萬平方公里的巨大沙漠世界里,形成了數條自北向南的穿越大沙漠的古商道。這些商道大多延著沙漠上的那些有水源或綠洲的星星點點的中繼站而彎彎曲曲的聯結起來,并且隨著氣候的變化,水源和綠洲的變動而變動,有的持續許多個世紀,有的出現不多久便消失了。盡管如此,它還是使撒哈拉以南非洲同北非,并通過北非而與歐亞大陸建立了有限的聯系。特別是到了公元10世紀以后,隨著北非地區的阿拉伯和伊斯蘭化,來自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商人和伊斯蘭傳教士,以及其它已經接受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教的北非人,開始以較大的規模頻繁地向撒哈拉以南地區的黑人世界進行擴散,由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教的擴散而引起的商業、文化傳播及其人口遷徙、物產流傳都似乎在撒哈拉南部邊緣地區得到了明顯的增強。逐漸,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教,當然與這一文化及宗教相伴隨而來的中東世界的技術、制度、工藝和物品,也進入黑非洲。它的后果,是在撒哈拉南緣的西非內陸大草原半荒漠地帶形成了一些古代黑非洲著名的文化中心,一些規模龐大的政治組織和經濟區域。這一地區大致西起西非塞內岡比亞地區,中部經乍得湖而向東延伸到尼羅河上游的沼澤地帶,歷史上,這一地區被稱之為“蘇丹”。蘇丹文化區乃是黑非洲古代土著黑人文化與經撒哈拉而來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混合而成的一種區域文化。它并不是一種十分統一的文化有機體,而只是用以統稱在黑非洲的內陸熱帶大草原與沙漠邊緣交接地帶上逐漸形成的一種有某些相似特征的文化類型,其基本特征是以非洲黑人文化為主體,而混入了程度不同的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教的內容與形式,形成一種既不完全是純黑非洲文化,也不是充分發展的阿拉伯文化的混雜文化。傳入黑非洲蘇丹地區的伊斯蘭教,大多與當地黑人的傳統土著宗教、巫術、萬物有靈論和祖先崇拜混雜在一起,形成黑非洲式的伊斯蘭教。不過,這種土著的非洲化的伊斯蘭教,在相當長的時期中還僅限于在當地的上層社會、商人階層、統治集團或城鎮居民中得到傳播,廣大的土著部落民眾還是長期保持了自己的傳統土著宗教。同時,從北非地區經撒哈拉大沙漠傳入黑非洲的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教,南下傳播受到了熱帶雨林和濕熱的黑非洲氣候的阻擋,一直停留在熱帶雨林的邊緣地帶,那些起源于阿拉伯半島大沙漠上的貝都因游牧民族及其文化宗教,實在是與北非和撒哈拉沙漠邊緣的所謂稀樹大草原“薩赫勒”地帶相吻合,而難于在赤道雨林那樣濕熱的環境中生存。歷史上,伊斯蘭教及阿拉伯文化的影響一直停滯在熱帶非洲赤道雨林的邊緣地帶而難于進一步向更廣闊巨大的南部非洲滲透。 如果從阿拉伯和伊斯蘭文化向黑非洲大陸的擴散傳播角度上來看的話,在黑非洲文化發展的古代后期,黑非洲文化大體上逐漸地形成了兩大部分,第一大部分雖以黑非洲各民族土著文化為主體,但已程度不同地受到伊斯蘭教和阿拉伯文化的影響,混入了外來的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教的內容。在這種混雜過程中,土著文化和外來的阿拉伯文化與伊斯蘭教都因相互融匯整合而使自己原有的文化形態發生改變,從而形成一種新的“黑非洲土著文化阿拉伯文化”混合型文化,這類文化大體上以兩大區域為主體,一是所謂的“蘇丹文化區”,包括從大約北緯6度到15度的這一緊鄰撒哈拉沙漠南緣、西起大西洋沿岸、東到尼羅河上游沼澤地帶的地區。歷史上,這里曾出現一些與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教的傳入有緊密關系的黑人文化重心,如古代加納、馬里、桑海文化,豪薩諸城邦文化、乍得湖盆地的加涅姆博爾努文化。二是東非沿印度洋海岸形成的“斯瓦希里文化區”,主要是今肯尼亞和坦桑尼亞沿岸狹窄地帶及附近島嶼,一種以土著黑人文化和從印度洋及紅海而來的阿拉伯人文化與伊斯蘭教混合而成并不同程度上受到古代印度南亞文化、印度尼西亞東南亞文化乃至中國東亞文化影響的混合型的文化。黑非洲文化的另一大部分則是未曾受到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教影響的土著文化,有更加純正更加典型的黑非洲土著文化傳統和特征。土著文化所包括的地域更加廣闊,大體上從北緯8度以南開始的西非大西洋沿岸地區、赤道雨林地區、以及從赤道線開始往南一直到南非之角開普敦的整個南部非洲大陸地區。這兩大類型文化內部,各地區各部族間的文化差異還是很大的。 在公元15、16世紀以前,黑非洲的對外封閉狀況雖然由于有了穿越撒哈拉沙漠的通道而有所改變,但是這條通道是一條穿越世界上最大的沙漠的特殊通道,因此不能不受到極大的制約,通過這條通道而進行的人類聯系交往在內容、形式和規模上都受到嚴重限制。沙漠通道的最大特點是往來極為困難,必須有十分豐富的沙漠穿行的經驗和相應的條件。往來的多是一些專業的特殊商旅、冒險的游客和富于獻身精神的宗教人士,一般百姓是難于參與這種交往活動的。撒哈拉大沙漠是如此廣大茫茫無邊際,循著那些珍貴的水源和茫茫大漠中點點綠洲連結成的通道,人們從北而南長途跋涉數千公里,一次旅行往往費時數月半年。惡劣的環境、狂暴肆虐而且變幻莫測的沙石風暴,使得穿越撒哈拉的物流、人流只能是小規模的。往來于撒哈拉南北兩側的古代撒哈拉貿易,主要的交換物品必須是體積小、重量輕、便于攜帶、可以長期保存而且有較高的價值,大宗的商品是無法經撒哈拉商路長途販運的。因此在歷史上,撒哈拉商路雖然歷史久遠,但規模一直很小,交易的商品也較穩定單一,主要是黃金、食鹽以及可以自行穿越大沙漠的特殊商品黑人奴隸。事實上,向外輸出黃金和黑奴,歷史上一直是黑非洲經撒哈拉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而這卻不能為經濟的不斷進步發展提供十分廣闊的基礎。能夠促成交往雙方的經濟生活發生重大變化的大宗商品,如物產貿易、生產技術、工藝、大宗消費品,卻在撒哈拉商業貿易中未得到真正的發展。因而撒哈拉貿易對于古代黑非洲生產力的提高、物質生產水平與技術的進步所能起到的作用就受嚴重限制而并不十分重要。相比之下,在漫長的古代撒哈拉通道上,作為精神、觀念、宗教的信息流,似乎要比作為物質形態的實物流更加重要。這種信息流包括制度的擴散、宗教的傳播、語言文字的交往,以及生活習俗、觀念文化的相互影響。由于受撒哈拉大沙漠特殊自然條件的制約,撒哈拉商路更多的是一條文化通道、宗教通道。即便如此,由于這種自然條件的制約,使穿越這一大沙漠的任何一種文化的擴散都變得十分緩慢。同樣作為非洲大陸的一部分,北非地區接受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化從公元8世紀到公元10世紀大體只用了一二百年,而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卻花了近千年的時間才有所發展。即便是“蘇丹”地區,從公元9-10世紀開始受到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教的滲透擴張,但在漫長時代里反反復復,經過了近千年的時間,直到18、19世紀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教在蘇丹地區也不是占絕對支配地位的。在這里,我們可以感受到熱帶非洲那異乎尋常的自然環境因素,對于人類文化歷史進程的巨大影響。事實上,近代西方殖民者和西方文化在熱帶非洲的擴張又何嘗不是同樣受到了黑非洲特殊的自然條件的限制而遲遲難于發展。只不過,這一次從海上而來的西方人受到的不是撒哈拉大沙漠的阻擋,而是沿海與赤道地區的“綠色沙漠”熱帶雨林茂密的叢林、濕熱的氣候、肆行的蚊蠅病菌的阻擋。它似乎比撒哈拉大沙漠還要難于通行與生存,這使得西方人盡管最先向非洲擴張,盡管早在15、16世紀西方人就開始了在非洲沿海的殖民擴張活動,卻直到19世紀末,當西方人已經在北美洲、南美洲、澳洲和南亞建立起大規模的殖民地,西方文化已經在這些地區獲得統治地位或大規模擴散的時候,西方人在黑非洲的征服才真正開始,從15、16世紀以后的幾百年之中,熱帶非洲對于歐洲人來說,仍然只是一條海岸線而不是一塊大陸。歷史上,黑非洲在世界文化的地緣結構中的真實位置,與其在世界自然地理結構中的實際狀況有很大不同。它離歐亞大陸是如此之近,跨過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西奈半島和紅海就可到達歐亞大陸,因而它曾從歐亞大陸諸如冶金技術、農業這樣的基本技術的傳播中得到好處,黑非洲大陸本身也對歐亞各文明作出過自己的貢獻,向外擴散傳播過各種文明成果,但是撒哈拉的阻隔又使它與歐亞大陸的交往如此困難而與歐亞大陸的距離似乎變得如此遙遠,遠到使其無法與歐亞大陸各地區相互交流,互相促進。這不能不說是黑非洲大陸這塊在人類起源的早期階段上,在人類遠古石器文化時代曾走在世界前列的大陸,在進入金屬文明和國家發展階段后卻逐漸落后于亞歐大陸各文明的一個重要原因。 溯古追風的成長,感謝一路有您! (微信號)xhistory / www. (微信、QQ客服)976204208 ▼點擊"閱讀原文" 享受【溯古追風】更多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