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扒龍船, 娘噠有孕笑吧紋; 君噠問娘食乜物, 要食魷魚來燜糯米飯。
首先我要提醒大家,魷魚燜糯米飯,這道舊時民謠所吟頌的潮菜美食,很可能已經在潮汕的傳統食俗中消失了。現在無論是潮人的日常生活或時年八節的飲食,還是茶樓酒肆所賣的菜點,甚至于記錄潮菜的那些食典菜譜,都已見不到它的蹤跡了。這種現象很奇怪,因為潮汕是我國魷魚的主產區之一,有很深厚久遠的食魷民俗,將這種優良傳統丟棄了是很可惜的。
魷魚在清代被列入“海八珍”,算得上是干貨海味中的佳品。揭陽舊志說魷魚“似烏賊而身長,須腳皆相似,腹亦有墨,獨中軟骨為殊。生食不及脯,以火炙之,肉條條有紋如銀絲,此海味之絕佳者……越人甚重之”。說明潮人對烏賊和魷魚的種類與食法早有心得。就出產而言,潮汕以墨魚(烏賊)、魷魚(槍烏賊)、軟匙(萊氏擬烏賊)和章魚為大宗,其中章魚又稱厚水或八爪魚,就是韓愈在《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中提到的章舉。潮人還將烏賊干制品稱為墨脯,魷魚干制品稱為魷魚脯,在南北干貨行檔中,產于南澳的“宅魷”和產于達濠、潮陽、惠來、海豐和陸豐一帶的“本港魷”赫赫有名,與產于九龍的“吊片”并稱為魷中上品。這也是潮汕人常掛在嘴邊的“本港”稱謂的由來。在現代,“本港”常被用來泛指潮汕沿海出產的海產品,一般來說同樣品種要比外港出產的貴一些。
我小時候有一次斫墨脯時傷了左食指,血流如注。這本來沒什么,但后來吃鹵墨脯時恰巧吃到被自己砍掉的那一小角指甲,當即反胃嘔吐。這事現在說出來并非要倒各位的胃口,而是為了現身說法:一說潮汕民間的確有吃魷魚墨脯的舊俗,最常見的是墨脯鹵豬腳;二說我本人對美食是下過童子功的:再以烹制魷魚常用的“麥穗花刀”來說吧,說難不難,但的確難倒過無數家庭主婦,而這種刀法我從小就已掌握了!
“麥穗花刀”完全可稱得上中國菜的標志性技法,而且很可能就是在烹制魷魚時創造出來的。其法要領有二。一是要認準肉面。魷魚剖開后有兩面,一是皮面,一是原先懷骨藏墨的肉面。剞花時只有刻在肉面上才能成穗,否則魷魚片會變成難啃的洗衣板。二是鍥上人字花紋。打花時要用直刀法,先橫后斜,要求刀紋均勻,深淺一致,然后改成斜三角形小塊,熟后自然就會卷曲成美麗的麥穗狀了。
為了撰寫此文,在前天的一次美食聚會上,我將魷魚燜糯米飯失傳的問題提了出來。林自然大師不愧食識淵博,他回憶說,以前潮汕是有這么一種香糯米飯:做法是先將水發過的魷魚剪成絲,與香菇等炒香盛起候用;另準備些炒松脫皮的花生仁和蒜白茸;待糯米浸軟蒸熟之后,與配料拌勻略燜即成。這種魷魚香飯可直接食用,也可作為時年八節桃粿的內餡。他又說,這道菜的特點是魷魚耐嚼昧香,花生松脆爽口,糯米粘綿甘軟,而且也不難制作,下次聚會他可以做出來讓大家品嘗。
在動物分類上,墨魚和魷魚雖稱魚但其實非魚,而是屬于軟體動物門的貝類。潮汕還有另外一些關于魷魚類的謠諺,如“蔫魚無蔫墨”,是說墨魚和魷魚不像魚那樣容易腐敗發臭。在一些物產歌中也有經常提到魷魚類,如“十一月墨斗收煙幕”和“十一月是冬節天,魷魚墨斗罵軟章”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