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國書法筆畫“形”與字體的“形” 柯健生 用象形和指事所造的獨體稱之為“文”。用會意和形聲所造的“合體”稱之為“字”。即由表意、表音的偏傍(形旁、聲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記號組成的文字體系。 古訓告訴自然孕育了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孕育了中國文字。書法離不開中國文化。它是隨著中國文字的產生、演化、發(fā)展和完善起來的。文字演化實質決定了書法線條的變化,而線條的變化又決定了書體的演化。我們可以從甲文、金文、揩、行、草中得到證實。最終書法開出燦爛的奇葩。中國的書法是包涵了最樸素的哲學觀念,就是自然規(guī)律。 書出自然是中國書法的最高境界。又因其各個單體自身之筆畫,錯綜復雜,而單體與單體之間之距離配合,又變化多樣,所以在使用上,務求其妥貼勻整、調和自然。因而就產生了書法研究。 古文字學者柯昌濟曰:“吾國之文字源遠流長,自三五以來,迄今已四千于年,其間創(chuàng)造嬋嫣(chan yan)分合,蓋非一朝一夕功績,以由初文甲骨,而金文,而篆籀(zhou)、而隸,而揩,此形式之變化也,為象形,為指事,為會意,為協(xié)聲,為轉注,為假借,此文字之理論也。” 因其各個單體自身之筆畫,錯綜復雜,而單體與單體之間之距離配合,又變化翻多,所以在使用上,務求其妥貼勻整,調和自然。因而就產生了書法研究。又因為所用的工具不同而產生了硬筆和軟筆書法。吾國的文字不同于其他國家的文字,例如英文它只是語言的記錄的符號,充其量只是個人的書寫的筆痕,輕重不同。 吾國的書法經歷了甲骨,而金文,而篆籀(zhou)、而隸,而揩,而行、而草。此形式之變化。前后相聯(lián)的氣勢,左右欹正的姿態(tài),均足以促成種種不同的體式,不同的風格,妍媸由是而生。流派由此而成。所以,我們談書法,就有必要談下我國的文字發(fā)展的起源。 中國書法和文字的起源,中國書法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特有的一種文化藝術,它是隨著中國文字的產生、演化、發(fā)展和完善起來的。文字演化實質決定了書法線條的變化,而線條的變化又決定了書體的演化。中國書法線條演化,秦統(tǒng)一六國之前系為書法藝術的自發(fā)階段,中經新石器時代前期(原始社會的傳說時代),如八九千年以前,我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因最早發(fā)現(xiàn)于河南澠池村而得名。遺物中常常有彩色花紋的陶器,也被稱為彩陶文化。又經奴隸社會全期和封建社會初期(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前后至少有4800年的演化歷史。它包括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大篆等主要字體。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含有記事文字性質的刻符。陶文線條均為簡單質樸的橫線、直線、斜線和曲線。刻符就是由這些線條組成的大小、長短、繁簡不等的造型符號。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刻符也在變化。如上世紀一九六O年出土于山東省日照市莒縣陵陽河大汶口文化遺址的各種灰陶尊,其外部共有二十余字的圖像符號。這些圖像符號轟動了中外考古界,它們與中國文字有著形成、發(fā)展演變關系。它們是現(xiàn)在漢字的祖型,是漢字的源頭。陶文含有原始文字的性質,顯示我國文字的起源時間甚為久遠,如仰韶文化時期,彩陶器上的二十多種刻劃符號,大汶口文化時原始象形符號,龍山文化時陶器上的刻劃符號等等,都與后來的甲骨文、金文、大篆中某些字相類似。足見它是比甲骨文更原始和簡單的契刻文字。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圖像文字是象形刻符,已有形可識、有義可辨。由此可見,陶文早在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會里,已作為某些局部地區(qū)通行文字存在。又經過兩三千年的發(fā)展演化,終于到了奴隸社會的商代后期臻于成熟,就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殷墟甲骨文。 古代先民最早系用的記事方法有實物記事和圖畫記事兩種,實物記事如結繩、刻木;圖畫記事如彩陶文化中相當數(shù)量用簡單線條勾勒的、器物等自然物體的模擬圖形。這顯然是原始象形文字的最初形態(tài)。可見后來甲骨文、金文與之相類似的象形字是由此演化而來。由于中國文字始于象形和指事,所以漢字一開始就具有以形表字的構字特點,如日、月、山、川之類字,從象形到今楷,以形表意特點依稀可辨。直至許慎《說文解字》中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六種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出現(xiàn),漢字才不以“象形”為主,而演化成了以表音表義為主的純抽象線條。 中國文字以形、意、音相結合,成了漢字發(fā)展的穩(wěn)定基礎,這是漢字書法得以發(fā)展成為一門獨立藝術的重要因素。 蔡邕曾指出作為象形文字范疇的漢字,其本質 是對客觀事物形態(tài)的某種模擬,作為書寫漢字的 藝術——書法藝術就是對客觀事物形態(tài)的再現(xiàn)罷了,他的《筆論》中講到:“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
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 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 ,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 方得謂之書矣”。 當我們了解中國文字與書法的發(fā)展及演變過程我們就不難理解中國漢字與書法之間的關系,書法是離不開漢字,離開了中國文字中國書法也就不存在,我們常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書法之道:第一是準確、第二是實用,第三是美觀。第一、作為書法它不準確,你能認出是寫什么字嗎?人們無法可以準確的書寫。第二、不實用。作為文字首先是要書寫實用。第三、美觀。 中國文字以形、意、音相結合,成了漢字發(fā)展的穩(wěn)定基礎,這是漢字書法得以發(fā)展成為一門獨立藝術的重要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