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培拉]早期歐洲繪畫方法--劉金成油畫 編輯/雨濃
丹培拉早期歐洲畫家們經(jīng)常使用的繪畫方法: 在木板上用蛋黃和水調和顏料粉繪畫。這樣的方式在中世紀以平面和裝飾為特征的繪畫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丹培拉是英語 Tempera 的音譯,來源于古意大利語,意為“調和”“攪拌”,后泛指一切由水溶性、膠性顏料及結合劑組成的繪畫,也常單用于雞蛋等乳性膠結合劑組成的繪畫。丹培拉并非只使用蛋液,也使用其它材料做媒介,所以音譯較為恰當。 通常人們以畫家使用的顏料來鑒別各類畫種,以顏料中所含的粘合劑(媒介)來為顏料命名,即色粉與油結合是油畫顏料;色粉與阿拉伯膠結合是水彩顏料;色粉與植物膠或骨膠結合是中國畫顏料;色粉與蠟結合是蠟筆或彩色鉛筆;色粉與雞蛋等乳液結合就是坦培拉顏料。 丹培拉的特殊性質在于它是一種乳液結合劑,乳液是一種多水而不透明的乳狀混合物,含有油和水兩種成分,多使用蛋黃或全蛋為乳化劑,然后打入適量的亞麻仁油和樹脂油。在乳液中,油分子穩(wěn)定地分散于水中,兩者結合可以得到一種強有力的乳濁液,將這種乳濁液調和色粉加水稀釋描繪于畫面,數(shù)秒鐘后就能變干,隨著時間的推移結膜、變硬,堅韌牢固不再為水所溶。歐洲古代畫家發(fā)現(xiàn)并運用了乳液的親油親水性,發(fā)明了坦培拉繪畫。除雞蛋坦培拉外,還有水膠坦培垃、干酪素丹培拉等。 丹培拉顏料多水時薄如水彩,透明流暢;少水時則飽滿沉穩(wěn),適于精細描繪。丹培拉繪畫有綢緞般的悅目光澤,自然、柔和是其特色。由于顏料能速干,畫家們在繪制過程中無須等待,可連續(xù)作畫,缺點是不能像水彩那樣暈染產生“水味和濕氣”。坦培拉繪畫穩(wěn)定、牢固,最能保持顏料的鮮艷度,壽命比其它畫種(包括油畫)長。 用雞蛋調色作畫可追溯到古希臘和中世紀,屬丹培拉的雛形。據(jù)說13世紀佛羅倫薩畫家契馬布埃首創(chuàng)坦培拉技法,其弟子喬托加以完善,后來此技法盛行于意大利、尼德蘭和法蘭德斯等國家和地區(qū)。油畫的形成發(fā)展,使它一度受到冷落,當代藝術家在研究古典繪畫作品時重新發(fā)現(xiàn)了它的藝術價值,而且開始探索坦培拉繪畫更廣泛的表現(xiàn)空間。 在用媒介調磨顏料粉時,會出現(xiàn)水溶顏料和油溶顏料,一般礦物顏料與水容易溶合,而有機顏料與油溶合。在與水溶時色粉會浮在水的表面,這時用水量,顏料粉多量,慢慢研磨,待完全溶入后再加水。在與油不溶時,顏料會出現(xiàn)顆粒難以研磨,這時先用水溶合后加媒介研磨。不論水溶、油溶顏料,最好把粉先放進調色盒中用水浸泡后與媒介研磨為佳。 傳統(tǒng)丹培拉顏色,是拜占庭藝術家用天然顏料構筑他們的色系:(1)礦物質顏料,如赭黃、土綠、天青石。(2)動物顏料,胭脂紅和胭脂紅漆(這兩種顏料中都含有從胭脂蟲身上提取的成分)。(3)植物顏料,茜草玫瑰紅(取自茜草的根部)。有些過去使用的顏料如今已不可得,因為它們是用其他方法制造的,或者確實太昂貴了。我們今天卻擁有極為豐富的新顏料(人造顏料),如鎘、鈷、濃綠、鋅白和鈦白。這些顏料調制丹培拉繪畫用色時非常有用,但應從慎使用。還有許多其他顏色,我們不愿在此涉及,因為它們太艷了,無法在傳統(tǒng)丹掊拉繪畫中使用。也有一些顏料是半透明或透明的,如:鋅白是透明色,因此用它不會影響任何與它調到一起的顏色的存在。鉛白一直是最常用的白顏料,它是半透明色,鉛白有毒,使用時多加細心。顏色的生命也有長短之別,有永久性的、半永久性的及非永久性的。非永久性顏色對圣像畫毫無用處,因此我們在使用時多加注意。 有些顏料吸水容易迅速溶解,但有些則緩慢并在未完全浸透前呈沙泣狀。我們在作畫之前,對顏料的需求是不斷的,因此所有顏料都事先用蒸餾水研磨好,這是一件耗時間的辛苦工作。把研磨好的顏料面團放入密封容器里保存,待以后用時再加入蛋黃乳液。這是比較實用的方法,這樣研磨的顏料的優(yōu)點是可以用于各種不同乳液比例,而且要在裝有顏料的容器中加適量的水,保持顏料不會變干。假如顏料將要變干的話,也容易用調色刀攪成可使用狀態(tài),然后再與乳液混合使用。
劉金成,教育部曾憲梓教育基金獎獲得者,美術教育專家。長期從事師范美術教學研究和教師培訓工作,著繪或主編的青少年、兒童繪畫技法書六十余冊,均十分暢銷。在金盾出版社出版,由他主編和首創(chuàng)的《兒童蒙紙學畫》叢書、 《兒童學畫技巧》叢書,分別數(shù)十次再版,并榮獲全國優(yōu)秀暢銷書獎;由他著繪的《素描入門》、《素描入門》續(xù)集、《素描靜物寫生》、《水粉靜物寫生》、《靜物素描》、《水粉靜物》、《風景素描》、《兒童學畫基本技巧》、《兒童彩色水筆畫》叢書等,也分別再版數(shù)十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