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畫在山東極為流行,自古至今,春節期間,以年畫點綴,相沿成習。同時,山東又是年畫的主要產地,所產年畫,銷及全國各地,因此,山東有畫鄉之譽。
山東的年畫,很可能由門神發展而來。從流傳下來的資料看,除“門神”(漢朝已有記載的“神荼、郁壘”,唐以后相繼出現的 “秦瓊、尉遲恭”、“鐘馗”、 “趙公明與燃燈道人”、“張仙”等)之外,尚有供養于蠶室的 “蠶姑”和供養于灶間的“灶榪”種種,都可以看出山東最早年畫的發展,多與祀神有關。這之后,群眾因不滿于單純偶像的年畫形式,漸次在“蠶姑”畫中加添蠶農采桑、看蠶的情節,在 “灶榪”上增加吉祥畫,慢慢地供欣賞與供裝飾的年畫就從神像上分離出來,逐漸發展而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形式。 流行于山東民間的年畫,有許多品類: 第一類是以“門神”為主的各類神像,如 “蠶姑”、“欄門畫”、“牛子”、“染布缸神”等。 第二類是以 “灶頭畫”為主的欣賞畫。這類畫,題材多樣,歷史故事、戲曲故事、花鳥、兒童、吉祥圖等,無所不有。 第三類是供裝飾的畫。如裝飾窗戶用的 “窗頂”、“窗旁”、“窗角”、“月光”,糊天棚用的花紙,遮掩壁龕的“毛方子”、“轎車圍子”、“桌圍”等等。 第四類是實用的與游藝的畫。如“泰山旅行圖”、扇面、“各處秤頭歌”、 “天下地理圖”、風箏畫樣、“八仙鳳凰旗”等。 此外還有專門供結婚時新房內貼的專題年畫,供家有喪事之戶貼的 “素白畫”(只有墨線版)、“傘藍畫”(只有綠、黃、黑三色),專供家有病人戶和孩子稀少戶貼的年畫等。 濰坊市寒亭區的楊家埠村,是與蘇州的桃花塢、天津的楊柳青并稱的三大民間年畫產地之一,是帶動山東中部、東部、南部、北部年畫生產的重要源頭。 在楊家埠木版年畫風靡全國的影響下,不僅整個濰縣,而且在山東中部、東部、南部、北部有近30個縣的許多鄉鎮都成了年畫產地。影響較大,又具代表性的是平度年畫和高密年畫。 齊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