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正史中,劉備自幼時就有成帝王的志向。自小沒有什么特長,除了很愛交朋友。但是直到50歲前,他一直顛沛流離,連一個像樣的地盤都沒有。我注意了一些細節,不管劉備再如何落魄,他到一個地方,當地所有的豪杰都過去歸附或者拜見他。到底劉備身上有什么價值? 我們可以從一些細節來分析一下劉備的過人之處在什么地方。 一、劉備有識人之明。 劉備稱漢中王后,返回成都,要找一個人守漢中,漢中此地,是蜀中的要塞,當初曹操攻下漢中時,蜀中震動,可見漢中的重要性。這時關羽駐防荊州,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劉備會選擇張飛,張飛也這樣認為,但劉備卻選擇了魏延作為漢中太守。而當時魏延只是牙門將軍,所以當時的反應就是“一軍皆驚”。但是魏延鎮守漢中,“實兵諸圍以御外敵”,確實很有方略,即使后來等到王平鎮守,興勢之戰,抗拒曹爽,也是按照魏延的策略??梢娤戎魈岚挝貉邮菦]有問題的。這當然是劉備的識人之明,對魏延來說可謂知遇之恩。 如果沒有劉備的破格提拔,魏延的一生可能就是另外一種情況了。那么魏延此后是不是要對劉備死心塌地呢?在此給魏延平個反啊,魏延后來也沒有背叛蜀漢,他只是不服楊儀罷了。這是黑了魏延,陳壽本來就說“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迸c之類似的還有黃忠,黃忠原來只不過是長沙太守韓玄的屬下,若非劉備,識得黃忠的又有幾人?你看黃忠籍籍無名了幾乎一輩子,說劉備對黃忠有再造之恩都不為過。這樣的事例不在少數,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不為虛也。 二、劉備與人傾心相交。 劉備不僅有知人之明,跟屬下也傾心相交。夷陵之戰后,在江北防備魏國的黃權回蜀不得,遂投降魏國。有關部門請求將黃權的家眷關押監獄,劉備不允許,他說“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待之如初”。后來黃權留在蜀國的兒子黃崇“帥厲軍士,期于必死,臨陳見殺”。更加難得的是,在魏國的黃權也不相信劉備會殺了他的妻兒。黃權投降后,有傳言說他的妻兒已經被劉備殺害,“權知其虛言,未便發喪”,曹丕這種恨不得攪起一灘渾水的人要給他妻兒發喪,他對曹丕說“臣與劉、葛推誠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實,請須后問”。劉備善待黃權的妻兒已經很難得了,更加難得的是黃權從內心相信劉備會善待他的妻兒??梢娋急舜藘A心相交如此。比起漢武帝妄聽虛言殺害李陵一家,劉備這樣的君主在這方面不知道高了多少檔次。他對待糜竺也是如此。呂蒙偷襲荊州時,糜芳投降。作為哥哥的糜竺,自然擔驚受怕,自己去給劉備請罪,劉備安慰他“兄弟罪不相及”,“崇待如初”。反倒是糜竺自己過意不去,“慚恚發病”,不久就去世了。領導對待屬下如此,可謂古今罕見。他跟他們,除了君臣關系,更多了一層朋友之間的友誼??!劉備寄寓在劉表帳下時,又一次與許汜、劉表在一起共論天下之士。談到陳登時,許汜不以為然地說:“陳登乃湖海之士,驕狂之氣至今猶在。”劉備雖然對陳登十分熟悉,但他沒有立即反駁許汜,轉而問劉表:“您覺得許君所言對不對?”劉表說:“如果說不對,但許君是個好人,不會隨便說別人假話的;要說對,陳元龍又盛名滿天下!”劉備問許汜:“您認為陳元龍驕狂,有什么根據嗎?”許汜說:“我過去因世道動蕩而路過下邳,見過陳元龍。當時他毫無客主之禮,很久也不搭理我,自顧自地上大床高臥,而讓客人們坐在下床?!眲鋺暤溃骸澳赜袊恐L。現在天下大亂,帝王流離失所。元龍希望您憂國忘家,有匡扶漢室之志。可是您卻向元龍提出田宅屋舍的要求,言談也沒有什么新意,這當然是元龍所討厭的,又有什么理由要求元龍和您說話?假如當時是我,我肯定會上百尺高樓上去高臥,而讓你們睡在地下,哪里只有區區上下床的區別呢?”(記于《張邈傳》后)可見他與陳登也是傾心相交。后來陳登并沒有追隨劉備,大概是因為家族的緣故吧!否則我相信陳登也一定會舍身相隨劉備。像這樣史書明記的還有田豫、袁渙等。 你大可以說劉備會籠絡人心,但是有領導這樣對你,你愿不愿意跟隨呢?我一直相信劉備臨終托孤給諸葛亮,是毫不懷疑諸葛亮的忠心的。陳壽也說“及其舉國托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這是相當客觀的情況。 三、劉備頗得民心。 劉備在當平原相時,有郡民劉平,估計瞧不起劉備出身卑微,覺得在劉備治下是一種恥辱,就請刺客刺殺劉備。劉備厚待刺客,刺客不忍心殺劉備,告訴了他。這種事情可謂古今之盛況,當初也就趙盾享受了這種待遇。連《魏書》都說“是時人民饑饉,屯聚鈔暴。備外御寇難,內豐財施,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梢妱湔鎸嶎H得民心。而且相比曹操見諸于史冊的屠城、孫權的嚴刑峻法,劉備是一直沒有這種記錄的。 四、劉備有大志,并且不屈不撓。 這點是非常重要的,看一個人值不值得追隨,最重要的還是追隨他有沒有前途。劉備雖然半生蹉跎,但他始終鍥而不舍,不為人下。他輾轉多處,先后在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手下待過,但他始終是客將,并非從屬關系。一旦有機會,還是出去開拓基業?!毒胖荽呵铩酚浽唬簜渥∏G州數年,嘗于(劉)表坐起至廁,見髀里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里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闭f這話時劉備至少四十歲了,對于古人來說,已經算是高齡??梢姛o論什么時候,他始終沒有放棄創建一番功業的想法。劉備本身又知人善用,深得民心,軍事上也還可以,這就讓一直追隨他的人看到希望。 當初,劉備為荊州之事,興兵去討伐孫權。孫權為避免兩線作戰,向曹丕稱臣。他派使臣趙咨去覲見曹丕,曹丕問趙咨孫權怎么樣。趙咨回答說:“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孫權當得當不得這樣的評價暫且不論,但是劉備肯定當得起這樣的評價。三顧諸葛亮于草廬之中,何其聰也;破格提拔魏延為漢中太守,何其明也;黃權降魏而對待其家人的待遇不變,何其仁也;取漢中而夏侯授首曹操敗退,何其智也;蹉跎半生而終三分鼎足天下,何其雄也;即使夷陵之戰后仍與孫權結盟,是其略也。這樣的領導,要是我,我也是誓死追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