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命王翦、王賁父子及李信、蒙武等將率軍先后滅亡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中國從封建制度向帝國制度的轉變。自號皇帝,史稱秦始皇。 公元前207年十月,劉邦入關中,咸陽陷落,國君子嬰出城投降,秦帝國滅亡。 秦帝國僅僅存在了15年就被滅國,15年前還“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鐵馬冰河,征討四方;然而僅僅15年后卻在遍地烽火中轟然倒下。 是什么原因讓一個強悍數百年的強國迅速衰落并敗亡? 二 首先,我們回頭看,秦國靠什么滅掉山東六國一統天下。 秦統一天下后,蒙恬領30萬大軍打匈奴收復河套地區,屠睢與趙佗率50萬大軍平南越地區,都城咸陽區域至少有10萬大軍,其他地區至少10萬,總和秦朝保持了一支100萬人的部隊。 而秦國人口卻只有300多萬,扣除老人婦女小孩,也就說,秦國發動了人民戰爭,基本上全民皆兵。 這一切歸功于商鞅變法,商鞅利用變法,所秦國變成了一個戰爭機器。把秦國劃成了戰爭狀態,一切以戰爭為中心開展工作。 任何一個國家在戰爭狀態動員能力和組織效率都是最高的,加上秦國鼓勵征戰,獎勵耕織和軍功,激發了士兵和軍官的戰爭熱情。 然而商君之法,適合大爭之世,也適應于秦國的戰斗民族,類似二戰時的日本。 適合以前秦國的政策,卻并一定適原山東六國的地區;嚴刑竣法在秦國根深蒂固也就算了,在秦以外地方觸犯了掌握人力物力財力的家族貴族利益,所以有人出頭,有人支持,反秦勢力高漲。 六國后人懼怕秦王政,一直在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曾在博浪沙襲擊秦始皇的張良就是其中重要的策劃和組織者,還包括“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項梁。 秦始皇一死,六國后人到處散布謠言,勾結盜匪,蜂擁而起,共同反秦。 也就是說秦國的制度在強制推行中碰上山東六國后人或明或暗的反抗,最后匯集成了反秦河流,大水沖垮了秦國的基礎。 秦國想當然地把原秦國的政策法規推行到全國,過于急切,過于理想化,勢得其反,是滅亡的根本原因。 三 其次秦國的內斗動搖了執政基礎和凝聚力。 在戰爭年代,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秦國,200萬民眾支持100萬軍隊幾百年,幫助秦國一點點崛起成為西方大國,并吞并天下,這是何等可貴的奉獻精神,放在山東六國是不可想像的事。 而秦始皇死后,趙高專權,盡除皇族后人和開國功臣。支持老秦人的精神支柱倒了,為國拼搏的熱血冷缺了。 于是再沒有人愿意為秦帝國賣命了。 曾經橫掃六國的軍人們不知道還為誰征戰,為什么征戰? 六國起義的大軍才可以殺入關中,奪取咸陽。 四 最后批駁一下過去表面上成立的主流觀點。 漢賈誼之《過秦論》,后世眾多名人學者,皆論秦忘于暴政,不修王道,不遵周禮。嚴刑竣法。說什么天下苦秦久矣。 錯!錯!錯!全錯了! 秦國的法家為主的漢國理念和制度,認為制定統一公平的制度,加上好的人才選拔機制,各司其職,賞罰分明。做到這幾點,就可以使一個國家強大。而做君王的只要掌握了賞罰之權,就可以像老子說的垂拱而治了。 更重要的是就是主張律法面前,人人平等。〈這點我們今天還覺得汗顏〉還有就是主張國民平等,由國家分給土地耕種。士兵立軍功跟種地多交租都可以獲得爵位。除君主外,反對貴族及官吏世襲制,無功不得受賞。 甚至商鞅也不能幸免,死于自己制定的秦法,足見秦法的規范和公平。 秦法幫助秦國一步步強大,并統一天下,幾百年秦人也沒有出現大的暴亂,說明秦法還是可行的。 所以說,秦亡于秦法,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事實上都是不成立的。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