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的CES上,哪個領域將成為最熱的話題?答案應該是人工智能。 50周歲CES有什么值得關注? 自1967年第一次舉辦到現在,CES度過了50年的時光。 目前,CES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消費電子展之一,一共展出了近70萬件產品,其中包括了諸如盒式磁帶錄像機、DVD、數字音頻、3D打印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創新產品。 而根據CES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展會的面積將破紀錄的超過260萬平方英尺,首次參展的廠商超過850家,預計將迎來16.5萬人參展。
值得關注的是,這次CES設立了專門的睡眠科技展區,這由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提供,將由10家參展廠商占據1600個展位,據說將展示從床到燈光、噪音的全面產品。 除了睡眠科技展區外,此次CES還有設立了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新能源、嬰幼兒科技、美容科技等展區。 嗯,據說2017年的新品數量可能超過2萬個,你看得過來嗎? 重要的事情說三次:人工智能! 無論是無人機還是無人駕駛,都離不開人工智能的話題。 在本次CES上,預計人工智能話題將貫穿整個科技領域:無論是英特爾、高通們的處理器這個基礎領域,還是智能車載系統、可穿戴設備、智能家電等具體應用領域,都將直面人工智能。 揭秘CES:數字技術產業將迎爆發期 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消費類電子產品展——美國拉斯維加斯電子展(CES)2017年1月5日至8日舉行。嵌入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產品成為主流,通過數字技術實現跨界登場的智能汽車、無人機預計也將風頭十足。電子設備智能化受益于近年來多國在戰略層面大力發展芯片技術和數據運算能力,顯示全球正通過將智能化、網絡化產品推至更廣闊范圍,打造激發經濟增長的又一動力。 智能化引領呈更廣泛特性 美國消費技術協會預計,2017年的CES展會將迎來3800多家公司及超過16.5萬人參展,展示產品將現智能化和廣泛跨界的特性。在2017年CES的展會現場將涵蓋自動駕駛、無人機、3D打印、可穿戴設備、智能終端、健康醫療、無線互聯、智能家庭和物聯網等領域,幾乎涵蓋整個消費技術生態系統。據估計,新品數量可能超過2萬個,其中一些產品將可能引領未來的技術潮流。 CES主辦方、美國消費技術協會主席加里·夏皮羅表示,50周年是一個里程碑,“這將是我們迄今規模最大的一次展會,也是展區面積最大的一次展會”。 據夏皮羅介紹,本次展會除了可穿戴設備、無人機、無人駕駛汽車等傳統類別的產品外,還可以看到運動、健康、美容、兒童護理等新類別的產品。這些新類別產品反映出“我們生活在一個技術已融入日常生活的世界里”。 展會開幕期間正逢谷歌旗下人工智能程序“阿爾法狗”風頭再起,在圍棋人機對戰中獲得壓倒性勝利。全球科技咨詢公司埃森哲通信、媒體與技術部總經理約翰·卡蘭認為,人工智能(AI)將是CES2017的核心主題之一。 約翰·卡蘭認為,在過去幾屆CES展會上,人工智能越來越熱,但是在2017年的CES展上,人工智能將比以往更引人注目且無處不在。在他看來,人工智能事實上將成為本屆CES展的最大看點。人工智能的融合能力主要體現在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和分析,從而產生更加精準與個性化的響應。 人工智能使用軟件算法和程序使得電腦可以更加像人那樣去思考、做出預判、學習和解決問題,為人們的生活創造更高的效率和其他的便利。不過,由于計算機智能還沒有達到人類智能水平,因此迄今為止這一目標還未能徹底實現,但是正在取得實質性進展。在本屆CES展上,觀眾可以接觸到更多關于新的人工智能應用技術、產品和服務,其中包括人工智能在汽車、機器人和健康與健身市場的應用。人工智能也在成為消費電子市場基礎設施的關鍵部分,因此消費者可以在本屆CES上聽到有關新的機器人過程自動化技術,這種技術可以用來加快智能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生產。 根據美林全球研究部門的預測,到2020年美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530億美元,其中機器人市場規模為830億美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達700億美元。 CES主辦方消費技術協會的首席經濟學家肖恩·杜布拉瓦茨在3日媒體日上說,人工智能正在融入人類生活各個領域,今后還將在更深更廣的程度融合。布拉瓦茨預計,智能家庭的市場規模在2017年將達到35億美元。 另一大趨勢是借助電子技術實現廣泛的產品跨界。以汽車領域為例,近年來,CES不少場館都會讓人誤以為闖入了車展,因為眼前是許多使用了人工智能技術的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汽車。在本屆展會上,主辦方稱,眾多汽車和互聯網企業還將發布更多浸入式車內信息和娛樂體驗產品。 無人機是另一個結合了人工智能和移動互聯的領域。與2016年CES相比,本屆展會的無人機展位將增加33%。這些無人機用途廣泛,如從觀看比賽、環境監測到災難救援,它們不僅在改變人類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也幫助人類更好與環境相處。消費技術協會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無人機銷量預計超過340萬架,行業收益預計將達12億美元。 2017年展會的另一個焦點是有關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的討論。按照專家們的設想,在5G時代,下載一部高清電影只需5秒鐘,這比4G網絡快100倍。美國政府2016年宣布要投資超過4億美元支持5G技術研究,而中國預計于2020年啟動5G商用。 因此,雖然全球許多國家的4G網絡才起步不久,但5G時代似乎離我們已不再遙遠。在這次展會上,就像美國消費技術協會所言,有關5G技術未來及影響的討論將占據“中央舞臺”。 美國消費技術協會在一份聲明中說,“5G將帶來新服務的爆炸式增長,包括寬帶和更好的家庭服務,為智能汽車提供更快的互聯服務、價格實惠的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和增強現實/虛擬現實互動體驗”,“借助展示的各類技術,CES 2017將揭示5G能夠為消費者帶來哪些真正的好處”。
美國深化數字技術開發 日常產品加載智能化、網絡化應用成為潮流,越來越多的無線設備、機器人助手的出現無不體現計算機芯片技術、互聯網體系建設的發展成果。長期以來壟斷互聯網核心資源的美國仍在加碼數字技術領域的開發。如今,美國把研發下一代半導體芯片、移動通信技術和高性能計算機以及占據量子計算的技術高地等列入國家發展戰略,形成從上到下的合力。 美國大力推動新一代互聯網核心技術研發,不僅是出于繼續保持互聯網技術競爭力的戰略需要,也是與摩爾定律可能失效密切相關。摩爾定律預言集成電路上的晶體管數量每隔18-24個月會翻一倍,這意味著芯片的處理能力也提升一倍。摩爾定律在過去40年里一直指導全球半導體行業發展戰略。但隨著晶體管電路逐漸接近性能極限,業界認為摩爾定律正在走向盡頭,需要探索新技術、新材料、新結構來突破瓶頸。 高性能計算領域的領導作用體現在超快的計算系統,加上功能上可操作、系統高效以及有成本效益的綜合能力,而美國在這些方面的優勢長期以來一直超過其他國家。對于未來的高性能計算,美國與中國、日本、歐盟等國家正展開激烈競爭,爭取率先在2020年摩爾定律可能失效之前研發出浮點運算速度達到百億億次級的計算系統。 美國政府、學術界以及工業界和商界對高性能計算的廣泛采用,是美國高性能計算水平領先于競爭對手的一個表現。高性能計算的主要作用是通過計算機建模、模擬和數據分析,幫助解決復雜的計算問題,有力助推創新和發現。高性能計算在美國的實際應用包括汽車和航空產品研發、油氣勘探、新藥研發、氣象預報、氣候建模、金融建模等。在國家安全方面,高性能計算也對通訊、加密技術、信號處理、武器設計和研發、戰爭演習等發揮重要作用。總之,高性能計算對美國的經濟和國防安全越來越關鍵。 2015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國家戰略計算計劃。這項計劃的任務是制定關于高性能計算研發和部署的聯邦戰略,建立跨部門框架,通過協調高性能計算發展來推動美國的經濟競爭力和科學發現。這是美國第一次從國家層面來推動高性能計算能力的提升,以應對新興技術帶來的挑戰和機遇以及經濟發展提出的需求,同時應對來自其他國家的競爭壓力,繼續保持美國在這一領域的世界領導地位。 國家戰略計算計劃提出5個戰略發展目標,其中包括:加快交付集成硬件與軟件能力的百億億次級計算系統,使現有1億億次級計算系統的性能提高100倍;加強用于建模與模擬的技術基礎與用于數據分析的技術基礎之間在超級計算中的連貫性;就未來高性能計算系統建立一條可行的發展途徑;提高全國高性能計算生態系統的資源容量和處理能力;建立公私協作機制,確保高性能計算研發成果所帶來的利益能最大程度為政府、行業和學術界所分享。 美國在全球半導體芯片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行業巨頭公司大多出自美國,特別是在中高端芯片市場上占據大多數份額。 美國公司正在投資研發新一代芯片。比如,手機芯片制造商高通正在加快研發5G芯片,目前已經完成各類技術測試,預計到2018年將根據最終的5G國際標準,正式推出量產的5G手機芯片。美國政府2016年10月宣布成立半導體工作組,隸屬于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工作組由政府官員和私營企業高管組成,希望推動美國芯片行業創新研發,鼓勵國內企業使用本土芯片技術,最終目標是恢復美國在半導體行業的領先地位。 2016年7月,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決定開放大量高頻頻譜用于5G,為5G時代的到來做好準備。這使美國成為全球首個為5G開放高頻頻譜的國家。聯邦通信委員會預計美國將在2020年正式上線5G網絡。隨后,美國政府又宣布了一個4億美元研究項目,旨在建立全國性5G無線網絡。這個項目名為“先進無線研究計劃”,由國家科學基金會領導。未來7年里,國家科學基金會將在4個城市啟動全市范圍的測試平臺,研究如何落實5G無線網絡。 全球積極布局數字產業 隨著傳統經濟引擎作用下降,在后經濟危機時代,各主要經濟體為激活新經濟增長點、提振就業,紛紛布局數字科技、智能產業開發,通過資金投入、政策護航等手段助力5G、機器人、智慧城市等相關產業發展。 日本也大力推進數字技術產業發展,該國經濟產業省2016年年底公布計劃支出195億日元,以支持科技研發,建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以便為日本制造商建立一個研究平臺,幫助它們開發和改進無人駕駛汽車、機器人和醫療診斷服務等,并保持在許多電子領域中的優勢。據參與該項目的內部人士透露,根據日本政府的計劃,日本工程師希望最快將在2017年開始研發一種能夠每秒運算13億億次的計算機。 在英國,該國財政大臣2016年11月在公布秋季預算報告時表示,未來科技進步和來自世界其他國家競爭的日趨激烈,英國必須提升科技創新實力。為此,政府將在未來5年設立總額達230億英鎊的“國家生產力投資基金(NPIF)”,將科技創新和基礎設施定為優先投資領域。 為確保政府對研究和創新的長期承諾,保持“脫歐”后英國在研發和創新方面的優勢,NPIF將在2020—2021年前額外提供總計47億英鎊的研發經費,這筆資金將用于支持機器人、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衛星、先進材料制造等英國擅長的新興科技領域;政府還將成立“產業戰略挑戰基金”,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并對現行研發稅收激勵政策進行審查,通過稅收優惠等手段鼓勵企業創新,為英國的研究創造競爭環境。 英國希望在未來成為全球5G通信技術的領導者。為此,政府將投資10億英鎊用于寬帶網絡建設和支持5G移動通信技術研發;從2017年4月起,5年之內政府對私營部門在數字寬帶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投資,實行100%的稅收減免政策。在交通技術領域,英政府將投3.9億英鎊,主要用于無人駕駛汽車、可再生能源和高效節能運輸等領域的研究與開發。英國還為鐵路數字信號技術撥款4.5億英鎊,旨在改進其技術性能,提高可靠性。 法國政府在2016年5月對實施近3年的“新工業法國”戰略進行了階段性盤點,提出進一步優化布局、加大投資力度。法國政府在該戰略中提出,通過創新驅動工業轉型升級,并制定了34項具體產業發展計劃。在啟動“未來工業”計劃后,“新工業法國”戰略迅速轉入第二階段。調整后的法國“再工業化”總體布局為九大工業解決方案,包括數據經濟、智慧物聯網、數字安全、智慧飲食、新型能源、可持續發展城市、生態出行、未來交通、未來醫藥等9個領域。其中,特別強調將增材制造和物聯網兩項顛覆性技術,作為推進數字技術新行動計劃的重點。 在德國,數字化成為科技研發中關鍵環節,該領域取得的進展強化了德國的創新型國家地位。德國聯邦政府發布的《2016聯邦研究與創新報告》顯示,德國研發投入近年來持續增長,聯邦教研部2016年的教育和研發費用為158億歐元,2017年的預算約176億歐元,將占整個政府預算的5.4%。德國總的研發投入已約占國內生產總值3%,其中企業占研發總投入的2/3。 2016年,德國政府還出臺《數字化戰略2025》。根據這一新戰略,德國將投入1000億歐元,在2025年前建成覆蓋全國的千兆光纖網絡。德國的數字化戰略具體來說就是以計算機、網絡和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為基礎,建立智能工廠、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和智能家居等一系列數字化系統,全面提高德國經濟競爭力,推動社會創新發展。根據德國政府分析,德國企業如能持續應用數字技術,未來5年可增加820億歐元產值。另外,隨著下一代移動通訊網(5G)的推廣,德國將在5G標準方面起引領作用。 2016年是以色列經濟部首席科學家辦公室和產業研發中心轉為國家技術創新局的過渡年。國家技術創新局理事會由8個成員組成,其中有3個公眾代表,目的是加強與私人部門的對話溝通,確保決策和項目更加貼近市場需求。創新局將負責落實關于國家鼓勵和促進產業科技創新的政策。該機構由總經理負責日常運行,同時設立理事會、研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任理事會主席。 韓國也加大對人工智能、虛擬與增強現實、自動駕駛汽車、輕質材料和智能城市等領域投入,在韓國2016年舉辦的第二屆科學技術戰略會議上,韓國選定了包含以上未來九大國家戰略的項目,計劃安排政府投資1.6萬億韓元,協調企業出資6152億韓元。 CES2017:LG將會展示先進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 CES2017(世界消費電子展)于1月5日正式拉開帷幕,目前各大廠商已經為新產品發布開始預熱。日前LG公布了其首款智能機器人,和其它智能產品一樣,LG智能機器人同樣配備人工智能系統,使其具備更加個性化的功能。
LG推出的機器人分為家庭和商用共兩款。其中家用機器人屬于清潔機器人一類,更確切地說,這是一款“園丁機器人”,它能幫助用戶照看后院,具備修剪草坪等功能。而商用機器人則可以在機場或酒店為旅行者提供援助或信息服務。 目前三星、谷歌、蘋果等都投身到了虛擬個人助手領域,LG卻選擇了智能機器人這條道路。不過兩條路最終都指向了人工智能這一領域。未來幾年人工智能有望在語音識別、工業、輔助醫療、服務機器人、無人駕駛、虛擬現實等前沿領域大放異彩,讓我們拭目以待。 干貨爆棚 智能駕駛成NVIDIA CES展重頭戲 在2017年CES 2017上,NVIDIA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勛在主題演講環節,同時公布了多項技術進展及在包括智能駕駛等領域的合作信息。其中包括全新發布的Xavier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BB8無人駕駛汽車、AI Co-Pilot、讓任何電腦都能搖身一變實現游戲電腦體驗的GeForce Now、與Google合作推出的升級版安卓智能電視盒子SHIELD、適用于智能家居的NVIDIA SPOT,以及與奧迪、采埃孚(ZF)、博世(Bosch)、百度、TomTom、HERE、Zenrin等企業的合作。 其中智能駕駛更是成為了演講內容中的重頭戲。 1、發布Xavier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 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Xavier采用新一代GPU架構“Volta”,只有指甲蓋大小的芯片,可以提供高達30 TOPS(萬億次運算/秒)運算性能。NVIDIA認為Xavier會成為未來自動駕駛汽車的絕佳選擇。 2、BB8無人駕駛汽車亮相 BB8是NVIDIA改裝的一輛林肯MKZ。NVIDIA在這輛車上裝上了各種傳感器,并搭載了NVIDIA Drive PX2開放式人工智能車輛計算平臺。根據NVIDIA的介紹,Drive PX2平臺,可以讓汽車制造商和一級汽車制造供應商加速產品的自主化和無人駕駛車輛的研發。這是一個可以從手掌大小并能力充足的模塊,擴展到一個可實現自動駕駛的強大的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 此前,NVIDIA曾經披露了一段視頻,這個視頻里顯示了BB8是如何識別道路走向、變道、感知行人、其他車輛與交通信號燈,并在需要時作出避讓,確保安全。
3、AI Co-Pilot讓汽車更智能 使用AI Co-Pilot技術,汽車有望更好地了解與用戶相關的信息及周邊環境信息。 通過識別自然語言的人工智能技術,汽車能“聽懂”用戶口頭發出的命令。通過識別人臉的人工智能技術,汽車能認出用戶的面孔、據此進行個性化設置,并讓用戶跟車鑰匙說再見。利用檢測注視點的人工智能技術,汽車能知道用戶在駕車時是否集中精力。利用會讀唇語的人工智能技術,用戶可以口頭指示汽車播放下一首歌曲,即使汽車電臺正在震耳欲聾地播放也無所謂。 除了車內的人工智能技術以外,AI Co-Pilot還綜合了外部傳感器收集的諸多數據。要轉彎的時候,它會告訴用戶有自行車要進入轉彎區域,或有行人在過馬路。 除了改善駕駛體驗之外,AI Auto-Pilot還支持汽車自動駕駛。實現此功能依靠的是融合大量傳感器的輸入信息、高清地圖,以及比老司機還豐富的駕駛經驗。 4、與多家公司就智能汽車展開合作 在主題演講中,黃仁勛還介紹了NVIDIA與地圖繪制公司HERE和Zenrin,以及與兩大國際汽車供應巨頭采埃孚(ZF)和博世(Bosch)合作的詳情。奧迪美國公司總裁Scott Keogh宣布,奧迪美國公司將與NVIDIA合作,讓人工智能汽車在2020之前發展到上路行駛的階段,奧迪車型將使用深度學習解決復雜的駕駛問題。據了解,NVIDIA和奧迪早在七年前的CES上,就首次宣布達成技術合作。 黃仁勛稱,這是NVIDIA為了借人工智能汽車,重塑價值10萬億美元的交通運輸行業而采取的舉措之一。NVIDIA要讓車輛使用基于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技術,從而打造更安全、更個性、更令人愉快的駕駛體驗。 采埃孚(ZF)和NVIDIA也宣布推出專為汽車、卡車及商用車設計的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系統。ZF是第一家將NVIDIA DRIVE PX 2人工智能汽車計算平臺投入商業化生產的一線汽車供應商。此次CES上推出的ZF ProAI自動駕駛系統基于NVIDIA DRIVE PX 2人工智能汽車計算平臺,將人工智能所需的計算能力帶入汽車和商用車領域。 博世是世界最大的汽車供應商,NVIDIA這次與博世合作,開發面向量產汽車的人工智能自動駕駛計算機。博世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開發也是基于DRIVE PX 2,并整合博世雷達及其他傳感器。 除此之外,NVIDIA還公布了與諸多地圖測繪公司的合作,包括百度、TomTom、HERE、Zenrin等。NVIDIA將與這些合作伙伴開發高清地圖解決方案,為車輛提供實時、精確的信息,幫助用戶在行駛途中更好地作決策。 5、公布在游戲、智能家居等領域的新動作 GeForce NOW能夠從云端向億萬PC和Mac用戶提供高性能的NVIDIA Pascal游戲體驗支持,讓玩家能夠更加輕松便捷地感受到GeForce GTX帶來的游戲體驗。通過這一技術,即使用戶的電腦配置不高,也可以玩最新的游戲。 NVIDIA的SHIELD流服務器,支持4K HDR。在游戲方面,能夠支持全新GeForce Now服務;在智能家居方面,它支持Google Assistant免提功能,日后的更新還將支持SmartThings Extend。使其可以變身智能家居中樞,并連接數百個智能家居設備。 黃仁勛展示的NVIDIA SPOT,就具備了遠場處理和降噪功能,配合智能家居系統,用戶可以隨時向家族內的智能家居設備發送語音指令。 受益于人工智能概念,NVIDIA在2016年獲得了爆發性增長,其股價在整個2016年也實現翻番。NVIDIA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勛也將NVIDIA定義為是一家人工智能計算公司。根據NVIDIA 2017財年Q3的財報,截至2016年10月30日,三季度NVIDIA收入20.04億美元,比2016年同期的13億美元增長54%,比上一季度的14.3億美元增長40%。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GAAP,三季度凈利潤5.42億美元,同比增長120%,2016年同期凈利為2.46億美元。 黃仁勛此前在2016年GTC開發者大會中國站透露,近三年來,業界對GPU計算的需求出現了爆炸式增長。其中,與人工智能息息相關的深度學習計算,負載需求增長了16倍,這個數字要比摩爾定律還要高出很多。而僅僅兩年的時間,下載基于GPU的深度神經網絡實驗室引擎開發者數量就增長了25倍,從2014年的2200次,迅速增長到目前的5.5萬次。 據了解,為了推動深度學習的發展,NVIDIA已經投入了數年的精力和數十億美元的資金。NVIDIA的GPU深度學習平臺可運行每一種人工智能框架。在亞馬遜、IBM、微軟和阿里巴巴的云服務中以及在每一家OEM廠商的服務器中都可以看到NVIDIA GPU深度學習平臺的身影。黃仁勛認為,GPU深度學習激發了新一輪創新,將讓NVIDIA迎來下一個計算時代。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自 科技世界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