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總是過的那么快,轉眼間小長假已經悄然離去,今天是大年初七,又恰逢立春,是春節過后的第一個工作日,淘淘媽祝愿已經進入工作環境的朋友們,新年新氣象,新的一年工作順順利利,萬事大吉。 ![]() 過年總少不了走親訪友,說真的走親訪友真的是一個體力活呀,真心累呀,不過勞累之余也收獲滿滿,累并快樂著。過年期間媽媽們有沒有經歷什么新鮮事或者難忘的事呢?不妨一起聊一聊。淘淘媽這幾天走親訪友,也經歷了一些難忘的事情。今天就先來說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相信很多媽媽也都遇到過,就是孩子“人來瘋”這件小事。 前兩天,一位親戚來我家,帶著他的三歲的小兒子,剛開始小家伙特別乖,看上去是一個非常聽話的小寶寶。但是不多一會,稍微熟悉了一些后,孩子就變身“人來瘋”了,上躥下跳的,一會爬到沙發上,一會又在地上玩,一會說渴了,一會說要買玩具。一刻都不停歇,親戚一直不停的說,這孩子就是人來瘋,一看到人多就跟瘋了沒有兩樣,真是淘氣鬼。其實不止一個孩子人來瘋,我遇到了很多小孩都有這樣的情況。 孩子“人來瘋”其實是孩子正常一種心理活動,是幼兒心理上的宣泄,但這種宣泄卻常被成人誤認為行為有問題。其實這與孩子長期單獨玩耍,與外界接觸少有很大關系。 哪些原因造成孩子“人來瘋”呢?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研究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指出:3~6歲兒童認知發展的特點之一是自我中心。現在的孩子大多數生活在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獨生子女家庭里,加劇了他們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而且不少獨生子女家庭對孩子過分溺愛,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給予滿足,使孩子形成了自私、任性的性格。同時很多爸爸媽媽因為工作忙,平時很少帶孩子出去走親訪友或者請朋友來家做客,孩子總是被關在家里,成天和家人或者玩具打交道。因此,一旦家里來了客人或者帶他們去親朋好友家,他們就感到好奇、興奮,希望別人注意自己,一點不照顧父母的面子,表現出異常的興奮,無理取鬧。 當孩子發現大人們開始注意自己時,就會感到心理上很滿足,盡管受到批評,但也覺得比沒人意識到他的存在要好。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時期的孩子非常好動,情感很不穩定,表現為易沖動、易變,絲毫不加控制和掩飾。 爸爸媽媽如何應對孩子“人來瘋”的行為呢? 采取寬嚴適度的教育方式 爸爸媽媽平時對孩子的行為教育,特別是一些不好的行為,不能過于嬌寵、放縱,需要教育、管制的言行就要及時進行教育制止,千萬不要讓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壞毛病。 要注意孩子良好行為規范的訓練,只是告訴孩子不該做什么是不行的,還要告訴孩子應該做什么。在客人來之前,或者去親朋好友家之前,爸爸媽媽都要告訴孩子應該有的禮貌舉止,當客人走后或者離開親朋好友家時,爸爸媽媽對孩子的表現給予回饋,孩子表現好,要給予肯定和鼓勵,如果孩子表現不好,要給予批評教育,并且要強調正確的行為方式。 爸爸媽媽也應該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在客人面前要讓孩子有適當的表現機會,比如讓孩子表演舞蹈,唱一首兒歌等。當話題轉移時,可以先給孩子以明確的說明,如可以對孩子說:“現在爸爸(媽媽)要和叔叔(阿姨)講大人的事情了,你自己先去一邊玩一會。” 關于孩子“人來瘋”教養的幾點小建議: 不要過于關注孩子的行為舉止 有些孩子之所以人來瘋,是想引起父母和他人的注意,這時候,如果父母過于關注孩子的行為,呵斥孩子或者哄孩子,都會強化孩子的瘋勁。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視而不見,甚至讓他人也和自己一樣,不關注孩子的行為,那么孩子瘋鬧一會后,就會覺得沒有趣兒,自然也就不瘋鬧了。 給孩子提供展現自己的機會 很多時候,孩子人來瘋,只是想表現自己,家長不妨給孩子創造一些表現自己的機會。比如,當家里來客人時,可以讓孩子負責招待,倒茶、端水果等。也可以安排孩子給客人表演一個節目,唱歌、跳舞、講故事等孩子擅長并樂意做的事。 通常情況下,讓孩子有機會表現自己,家長和其他人給予關注的同時,并且做出肯定的評價,就可以把孩子的表現引到正道上,而不是用人來瘋的方式來吸引他人的注意。 事先警告,用獎罰約束孩子 自己的孩子,當爸媽的一定最了解,家長一般都知道自己的孩子在什么情況下會出現人來瘋的狀態,因此可以事先警告孩子,并運用獎罰的方式來約束孩子。比如,告訴孩子在客人來的時候如果犯了人來瘋,下次到別人家聚會就不帶孩子去。如果孩子沒有犯人來瘋,家長則答應孩子一項正當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獎罰一旦確定,就一定要執行,否則孩子會更加沒有約束力。 鼓勵孩子與小伙伴交往 人來瘋的孩子往往精力旺盛,父母要引導孩子多與小伙伴交往。孩子與孩子在一起,人人都有表現機會,人人都可以瘋,孩子的瘋勁在交往中得到發泄,自然就不用到不適合的場合再犯人來瘋了。 淘淘媽叨叨叨: 孩子人來瘋,爸爸媽媽首要反省自己,從自身找問題(陪伴孩子的時間是不是太少了)!爸爸媽媽們千萬不要忽視了和孩子的情感交流,不要覺得給孩子提供富裕的物質生活就萬事大吉了。不要以工作忙為借口,再忙也可以擠出時間,陪孩子玩耍、做游戲,或在孩子睡前給他們講故事,和他們談心。在和孩子進行情感交流這件事上,父母的角色沒有任何人能代替,孩子需要在和父母的情感交流中獲得自信和安全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