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盆景藝術家協會官方出品 作者簡介 李樹華,日本京都大學博士(農學),現在為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景觀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兼任日本東京農業大學客座教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客座教授。社會職務有《中國盆景賞石》學術總監、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理事、中國社工協會心理健康工作委員會園藝治療學部主任委員等。 摘芽的概念與內容 摘芽,就是基于抑制樹芯部以及新枝徒長、促進分枝目的而進行的一種將新芽縮短摘除的操作技術,俗稱掐芯。樹種不同,摘芽的方法、時期等也不同。從次數來看,有一年內只進行一次摘芽者,也有隨著枝條生長進行多次摘芽者;從摘除方法來看,有用手指摘除者,有用摘芽剪和摘芽鑷子摘除者。它包括去芽(對于不需要的新芽在生長初期去除的方法)、腋芽摘除以及新梢短縮等操作內容。 樹木進入生長期之后,如果任其新芽伸長生長,樹體逐漸變大,樹形混亂,難于在盆中表現出老樹的姿態,所以,應該抑制樹木生長,改變枝條伸展方向,將生長勢分散到每個小枝條上去。 2 摘芽的目的 2.1 維持樹形、增加小枝數 觀察大自然的大老樹木可以發現,根盤緊抱大地,自下而上樹干逐漸變細,靠近主干的主枝粗,遠離主干的小枝細而分歧,并且著生葉片。這是大多數樹木的自然形態。 盆景正是以該種樹形為模范,通過創作在盆中表現出理想的姿態,在主干粗度與樹體高度等方面為了表現出大老樹木的樹相必須通過造型整姿過程。與主干粗度相比,主枝粗度變細,小枝數量多、粗度細而密。亦即,盆中的盆樹的干、主枝、小枝在大小、粗度、密度方面的比例應該與自然界的大樹的比例基本相同。 為了形成更多的小枝,自然界的樹木的小枝上著生5 片葉片或者10 片葉片都是可以的,翌年每個葉片的腋芽萌發成小枝。但在盆景中,因為樹體變大而不能任其小枝伸長生長,需要對小枝進行進行短截或者摘芽,形成小枝短小、多數、小型的樹體姿態。因此,需要把伸長的小枝互生葉片從基部2 節上部、對生葉片從基部1 節上部進行摘除,這樣每個小枝之上就可以萌發出2個小枝(圖1)。 圖1 通過不斷摘芽增加小枝條數目 2.2 縮短節間長度 對于松樹類來講,一年之中新芽生長的長度成為節間,如果在新芽幼嫩尚未展葉(類似于柔軟的蠟燭)時期將其一部分短縮摘除,翌年可在短截處萌發新芽,達到縮短節間的目的(圖2)。此外,如果將新梢抑制其伸長的話,會導致在老枝針葉之間休眠的短枝開始活動,促使在自然狀態下不可能萌發的新枝得以萌發,使節間縮短。 圖2 摘芽促進小枝密而細小,沒有摘芽的枝條節間長,上圖 經過摘芽后的小枝密而細小、下圖 沒有經過摘芽的自然生長的小枝 此外,類似于柳杉、杜松、紫杉等生長點在夏季開始分歧者,越往上腋芽的間隔越大,應該對新梢頂端進行摘除抑制伸長,促進多數腋芽的萌發,達到縮短節間的目的。 沒有摘芽的枝條上著生的葉片數量多、面積大,經過摘芽之后,原有枝條上的葉片小,生長量極少,節間基本上不會伸長。 2.3 縮小葉片 當新葉萌發時葉片較小,隨著枝條的伸展葉片逐漸變大。當葉片較小時進行摘芽處理,當然葉片也較小。不摘芽狀態下(沒有經過摘芽)的第一次芽、第一次摘芽之后形成的第二次芽、以及第二次摘芽之后形成的第三次芽的葉片逐漸變小。也就是說,隨著摘芽次數的增加,盆樹會出現枝條越來越短,葉片越來越小的現象。 2.4 促進花芽分化 對于幼芽的摘除作業,還可以促進著花枝條數增加,達到大量開花的目的。對于花果類盆景應該計算花芽分化所需期間進行摘芽,促進樹冠早日形成與形成多數花芽 3 盆樹摘芽法 摘芽作業除了樹種不同摘除方法不同之外,還因樹勢強弱、目的與形成樹形的不同,摘除位置、次數、時期等不同。 3.1 摘芽共通注意事項 (1)摘芽之后的枝條應該留2 枚葉片 如果摘芽之后只留1 枚葉片的話只會萌發一個枝條,達不到增加枝條的目的,所以摘芽應該至少保留2 片葉片。但是,對于新芽數量少、樹冠下部枝條、計劃使其變強的枝條應該多留葉片,應該基于長遠考慮與樹體整體均衡發展決定留取葉片的數量。 對于欲其變粗、變長枝條,不要進行摘芽,當達到目的之后再進行摘芽。 (2)比起樹冠上部枝條、強條,應該先對下部枝條、弱枝進行摘芽操作 根據樹木生長頂端優勢的原理,上部枝條的早先萌發,如果在同一時期對整個樹體進行摘芽的話,會造成新梢長度在觀賞上出現不整齊的現象,所以,應對下部枝條比上部枝條稍早實施摘芽操作,例如黑松要提前5~7 天實施。此外,枝條長勢弱的芽萌發所需時期較長,應該稍早進行摘芽處理。對于只一次摘芽操作的松樹類應該考慮上述內容,但對杜松、柳杉、楓類、櫸樹等整個春夏季枝條都在進行伸長生長的樹種,應該隨時進行摘芽操作。 (3)當年春季進行換盆的盆樹在樹勢恢復之前不能進行摘芽處理 盆樹換盆之后、特別是在換盆時對其根部進行強修剪之后,盡量推遲摘芽時期,可在5~6 月進行第一次摘芽,促進根部萌發形成新的根系。對于上盆不久的盆樹采取同樣的方法,推遲摘芽時期。 (4)對于5 月中下旬換盆者,可在對全部新芽摘芽之后進行換盆作業 該時期新芽已經進行了充分的伸長生長,從保證成活與老枝保護的角度來看應該在全部新芽摘芽之后進行換盆作業。換盆之后萌發的新芽可在7 月中旬之后進行摘除。 (5)古老盆樹,應在長勢恢復之后的5 月中旬以后進行摘芽 一般來講,古老盆樹長勢較弱,一年中讓其進行一次充分的伸長生長,待其長勢旺盛之后的5 月中旬以后進行第一次摘芽。 (6)對于欣賞最新萌發的新葉的盆樹,可在剪葉之后進行摘芽 對于接近成型、以觀賞新葉為主的槭樹類盆樹,為了欣賞漂亮美麗的春季紅葉景觀,不要進行人為摘芽,應在觀賞新芽紅葉之后進行剪葉,促進新芽萌發形成小枝,然后進行摘芽。該種方法對于樹冠的小枝形成來說,雖然不是一種理想的方法,但對于古樹盆景以及觀賞新芽紅葉的盆樹也是一種兼顧多種目的的方法。 (7)在新芽伸長萌發后但在尚未長粗之時進行摘芽 當新芽長粗后進行摘芽,會在摘芽處生長出粗細過渡生硬、極其不自然的小枝,影響理想的樹冠形成與觀賞。在新芽開始萌發新葉伸展之前進行摘芽是其最佳時期。 該種方法雖然適用于所有樹種的盆樹,但應根據枝條強弱、樹冠位置、特別目的的有無等選擇時期。對于微型盆景的摘芽作業,應在樹芽膨大之后到尚未完全伸展之前進行,如果摘芽推遲,則會導致樹形紊亂的現象。 (8)盡量避免秋季摘芽操作 如果直到秋季進行多次摘芽操作,形成的新枝尚未充實,對于冬季的寒風耐寒能力差會導致枯死的現象。 對于柳杉、杜松類等最晚在9 月進行摘芽,而觀葉為主的雜木類盆景應在8 月末對二次枝進行摘芽,待以后生長出的三次枝進入越冬。 (9)枝葉短小特性的品種避免摘芽為其原則 對于枝葉短小特性的品種,枝芽容易產生混亂的現象,避免摘芽為其原則。 (10)盡量用手摘芽 盡量用手指摘芽,避免用剪刀剪除。對于硬的小枝可以利用摘芽剪刀、摘芽鑷子等摘芽。對于槭樹類應該用手指把新芽掰開進行摘芽。 (11)待樹體長勢恢復之后進行摘芽 從上一年開始應該加強肥水管理,促使樹勢生長旺盛有利于下一年的新芽萌發。對于長勢弱的盆樹摘芽之后往往會出現長不出新芽的現象。特別是對于下部枝條和弱枝,為了促使萌發新芽,應該在上一年進行細致的肥水管理。 (12)觀花類、觀果類盆景應在形成較為理想的枝冠之后開花結果 對于花果類盆景為了觀賞,既要求形成較為理想的枝冠,又要求能夠開花結果。為了形成理想的盆景,首先形成枝冠,然后在枝冠之上開花結果。避免首先追求開花結果、然后形成枝冠的現象。 對于花果類盆景,在主枝上形成次枝,然后在次枝上形成小枝,再在小枝上形成花芽,這種枝、小枝、花芽的過渡較為理想。 3.2 主要盆景類型摘芽法 (1)雜木類盆景摘芽法(圖3、4、5) 對于欲使小枝變為先端細而柔軟、節間短密的雜木類盆景,應該盡量在新芽尚未伸展的時期,在留取1 個節間或者2 個節間之上進行摘芽。特別是為了形成細小的枝條,必須在芽體尚未展開之前進行操作。摘芽的位置因樹種不同而不同,例如,楓類、櫸樹、山毛櫸等留取2~3 節后進行摘芽,槭類必須留取1 節后進行摘芽。 櫸樹、鵝耳櫪、榆類等的樹種具有經過一次摘芽之后、會多次萌發新芽的特性,可以進行多次摘芽,但如果經過多次摘芽之后,新梢尚未硬化就進入冬季的話,會導致因耐寒能力不強而枯死的現象。應該最晚在8 月底完成摘芽工作。 此外,對于雜木類,為了形成更多的小枝數、并促進發芽,應該與剪葉操作同時進行也具有較為理想的效果。 圖3 櫸樹、榆樹摘芽法 圖4 楓類摘芽法 圖5 槭類摘芽法 (2)柳杉、杜松盆景摘芽法 從4 月開始到10 月前后新芽一直處于生長之中。在圓柱狀新芽展開最初,只殘留新芽基部的極少刺葉進行摘芽(圖6)。在基部刺葉短小之時進行了摘芽處理,可以形成刺葉極短的作品。 (3)青杄類盆景摘芽法 青杄類新芽的形狀與柳杉、杜松的稍有不同,屬于圓球形。此外,在摘芽操作上也有所不同,柳杉、杜松可以進行多次摘芽,但青杄類只可進行一次摘芽(圖6)。如果稍稍不注意在新芽基部摘除的話,造成新芽沒有萌發之處而導致該枝條的枯死。因此,在摘芽時,一定用左手捏住新芽基部,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指肚之處摘除新芽。 圖6 柳杉、杜松、青杄類摘芽法 摘芽時期應該在新芽膨大為圓球狀之后進行。按照從下部枝條、弱枝開始朝上部枝條、強枝的順序摘芽,到6 月底應該完全結束所有摘芽工作。 6 月之后摘芽后剩余的小芽逐漸變大變圓,應該在新芽展開之前,留取1/2~2/3 進行摘除。當然,依照摘芽的原則,弱芽、欲使其枝條變長變粗的芽進行輕度摘除(應該留取較長后摘除),強枝、頂部枝的芽進行重度摘除,以達到全體芽體長勢的均衡。 (4)鱗片狀盆景摘芽法 圓柏、真柏、側柏等,從春季開始到10 月前后,鱗片狀的新芽進行持續的伸長,首先把枝條先端的三叉狀的中央的芯芽進行摘除,2、3 日之后摘除兩側的新芽,俗稱銀杏葉形摘芽法。特別是在5、6 月與9 月中新芽伸長速度快,應該在新芽伸長接近結束之前進行摘芽(圖7、8)。 圖7 鱗形葉摘芽法 圖8 真柏摘葉法 此外,因為新芽與舊芽難以區分,加之摘芽數量多,常常會出現摘除太多的現象,導致出現枝條枯死和出現柳杉形葉片的現象,應該引起注意。絕對不應該使用剪刀來進行摘芽操作。 (5)輪生枝盆景摘芽法 對于輪生枝多的杜鵑,在開花結束后新梢的葉片達到5~6枚時,從數個枝條之中,留取2~3 個小枝對其他枝條進行摘除。并對留取的2~3 個小枝上的葉片留取2~3 枚葉片后進行摘芽處理(圖9)。 ![]() 圖9 杜鵑類等輪生枝條摘芽法 (6)花果類盆景摘芽法 作為花果類盆景,既要求枝冠構成合理,又要求能夠開花結果。一般來講,先要形成理想的樹形與枝冠結構,然后再讓其開花結實。 在進行花果類盆景的摘芽時,必須考慮到:①能夠形成花芽;② 促使花芽生長;③不要摘除花芽;④ 形成開花預備枝條等。 新芽形成的徒長枝常常導致樹形混亂、難以形成花芽等,盡量對形成徒長枝的新芽自基部摘除,讓其他的枝條充實,待到合適的時期形成花芽,或者對一次枝盡早摘除讓其在二次枝上形成花芽。 梅花、貼梗海棠、桃、海棠、絲綿木、櫻花、山東木瓜等一般多讓其一次枝自由伸長,只對其伸長過長的新梢進行摘芽處理。 南蛇藤、絲綿木等多在枝條基部結果,應該從枝條先端開始摘芽。 類似于石榴等在枝條先端開花結果,待到5~6 月前后為止能夠確認花芽之后,再對不要芽進行摘芽處理。 果實較大的梨、板栗、柿子、蘋果等,只要樹形不混亂,在結果為止不進行摘芽。葉片多則有利于增加樹力,并有利于果實增大和充實來年的結果枝。 ![]() (7)五針松盆景摘芽法 一般來講,原則上不對五針松進行摘芽。如果管理得當,枝條頂端只長出1~2 個短的新芽,但如果是幼年樹和樹勢強的樹,常常會萌發4~5 個長的新芽,應該留取弱芽1~2 個,摘除強的新芽。當新芽的針葉開始展開時,考慮到與其他新芽的平衡,進行適度的摘芽處理(圖10)。 ![]() 圖10 五針松盆景摘芽法 摘芽適期,在新芽的針葉長到1~2mm并開始展開時進行摘除,摘除處不會膨大留有痕跡,處于比較自然的狀態。 摘芽的位置,應該在保留數枚針葉之上開始摘除,如果不注意,常常與雄花芽相混淆,造成全部摘除,成為失敗的案例。 (8)赤松盆景摘芽法 赤松的生長勢沒有黑松強壯,二葉之間的芽難以伸長,只對伸長的新芽進行輕度摘除。 4 摘芽時期與要領一覽表 摘芽時期與操作要領見下表。 【未完待續】 下期預告: 我國明代有關盆景記載中已經出現“蒼松古梅”的說法,可見松樹類是盆景最重要的盆景樹種之一。如果松樹類的松針過長,盆景藝術效果與觀賞則受到影響。下期將詳細總結松針短葉法的技術。 敬請期待《盆景ABC(連載七)——黑松盆景松針短葉修剪法》 相關鏈接: 文章來源:《中國盆景賞石》2015-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