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牽著你的手 經過種麥芽糖的山坡 麥芽糖釀的酒 鮮嫩的小時候 我好想再咬一口 夜讀汪曾祺先生的小說集《受戒》,里頭有一篇《小學同學》,講到一個外號叫蔞蒿苔子的同學家里開了一片糖坊,讀到“糖坊是做麥芽糖的”,好像一下子就把我們帶回到童年。說到麥芽糖,在我們小時候都稱之為“軋糖”,長大后,我才知道原來還有這么好聽的名字。麥芽糖對許多人來說并不陌生,它和兒時的跳皮筋、踢沙包、推鐵環等小游戲一樣,能喚起好幾代人的共鳴,因為那是記憶里童年的味道。麥芽糖代表了一個時代,對于我們,那是童年的回憶,那最甜的時光。一個幸福的童年,一定要有糖的陪伴才算沒有缺憾。小小的蛀牙,那是曾經享受童年快樂的見證。 純手工制作的麥芽糖已越來越少,再也找不到兒時的味道了,麥芽糖幾乎也已成為了回憶,你還記得嗎? 童年的記憶 走在兒時記憶深處中悠長悠長的鄉村小路上,似乎總會碰到挑著籮筐的兌糖人。那布滿歲月痕跡的扁擔,一邊裝著兌來的各種廢品,一邊放著白布遮蓋著的圓匾,里面堆滿了芳香誘人的麥芽糖。 換糖的叫賣方式也是有趣而特別,他并不吆喝,并不打破古老鄉村特有的寧靜,只是用兩片鐵板“鐺,鐺鐺鐺”地敲著,襯托著荒郊野村的寧靜。清脆的敲擊聲隨風四散,悠遠而熟悉,穿透小巷,漫過屋前的曬谷場,簡單而樸實地喚醒那沉睡多日的饞蟲。 那種滄桑的韻味直擊人心,小孩子們是很難抗拒這種誘惑的,轉眼就扯著大人的衣襟來買它,或是用牙膏皮、廢金屬、廢塑料、雞鴨鵝毛等以物易糖。而兒時心心念念著的麥芽糖,總是以難得覓得之物易得,卻又總是顯得特別特別的甜,也許兒時的我們就是這樣,不輕易得到的東西總是特別珍惜。 賣糖人極會做生意,無論是一雙破膠鞋、一只舊瓶子、一支牙膏皮,甚至女人的一縷頭發,他都樂滋滋地接過去,丟在放破爛的籮筐里,然后根據舊物價值的貴賤,叮叮當當地敲著鐵刀切糖。鐵刀雖薄而無刃,切時只靠小錘的敲打,使糖餅震裂,從而切出或大或小的糖塊來。我輕輕的拿著“兌”來的糖塊小心翼翼嘗上一口,那種清香甜軟的味道彌漫在口鼻之間,入口即化。 在那個物質匱乏、甜點零食少之又少的年代,麥芽糖真可以說是一種難得的美味了。小時候,每年暑假都要到外公家住上一段時日,外公家條件較好,外公曾經做過老師,開過藥房,對我們小輩也特別的疼愛,教我們看書,給我們講故事,還常常問我們一些天文地理,即使那時可能還聽不懂。外婆是典型的農家老婦,傳統保守,勤儉節約,但我們去過暑假,外公外婆總是會給我們準備很多好吃的菜,所以每次我貪吃的時候就往外婆家跑。 如果說奶奶家解決我的溫飽,外婆家解決的則是我的嘴饞,如果賣麥芽糖的商販路過外婆家時,我總會跑屋里叫一聲:“外婆,賣軋糖的來了!”我知道,外婆肯定會買。 所以當外婆慢悠悠從里屋出來時,我心里自然是得意洋洋,稱完軋糖,外婆會挑一塊不大也不小的給我。 那種滿足感和喜悅感,很怕拿著軋糖會掉,含在嘴里會化。 如今,外婆離開我們已經二十幾年了,很多記憶總是被忙碌的生活塵封,每次和老公路過叫賣麥芽糖的地方我總會駐足看看,不經意間就打開了這段往事的窗,仿佛看到外婆從屋里出來買麥芽糖的身影,隱隱約約,溫暖和想念的淚水在不經意間已打濕了我的眼眶。這樣的溫暖,如今再聽到商販的吆喝聲時依然會讓我內心喚起。每次看到賣麥芽糖的小販,不論身在何地,我都會買上一些,給兒子吃,讓兒子也嘗嘗我們小時候的甜蜜味道。 小時候的甜蜜味道?于我而言,它不僅僅是麥芽糖本身的味道。 滿口的香甜與粘勁,都只是簡單的一種味覺和感官享受而已,有人喜歡,有人討厭,麥芽糖本身的味道可能并沒改變,甚至比以往的味道更美,而我總是再也吃不到記憶里那種味道了,或者說,總差那么一點點。 如今,在城市里,常會擁有各種美食,麥芽糖也會充斥其間,而且種類也頗為豐富,花樣也越來越多。 但盡管如此,比起曾經那個窮鄉僻壤的故鄉里,挑著籮筐、敲著銅鑼、叫賣的場景,如今的麥芽糖,似乎少了一種溫存與渴望,又或許,對于某個時代的人來說,時間是那最不可逆的佐料。 關于麥芽糖的那些美好,現已漸漸被工業糖給破壞了。古法熬糖工藝過于復雜,成本又高,使用古法制糖的作坊越來越少,幾乎滅跡,記憶里的那份甜,慢慢從人們身邊消亡。 最后的麥芽糖 在仙鶴灣那里的橋上,偶遇賣麥芽糖的陳師傅,和以往一樣,思緒牽引著我走了很遠,第二天再去尋找時,他已經不在那里。再次覓到陳師傅,他已經移到了鼓樓街。在買麥芽糖時,我和陳師傅聊了起來,他的父親15歲就開始學習制作麥芽糖的手藝,一直從事傳統麥芽糖制作,至今已有三十八年時間。因傳統麥芽糖制作收到生產的沖擊,銷量并不好,小陳師傅每到淡季便改行。近三年來,小陳師傅每到春節期間一直跟隨父親在泰興的大街小巷賣麥芽糖。 陳師傅說現在麥芽糖機械生產效率高,樣式也好看,年輕人沒人愿意做傳統的麥芽糖制作。這樣的手藝在他們父親那一代就幾乎接近尾聲,父輩的堅守是“最后的麥芽糖”。因為麥芽糖不耐高溫,每年也就只能賣兩三個月,年前都在泰興的鼓樓街上,父親和他各在一邊,走南往北逛街的人,都可以遇見他。 陳師傅聊到傳統手藝漸漸被工業取代的時候,他們純手工制作的麥芽糖,真的是微薄的利潤,卻在這樣的寒風凜洌中,一站就是一天。過路的行人,多數像我一樣的7080后都會停下腳步,紛紛購買,也許,他們正和我一樣,麥芽糖勾起了往事,留戀的是記憶中的那段歲月。陳師傅說年后不一定還在這里賣,他們要去各個鄉鎮趕廟會。在短短的幾個月內,把麥芽糖帶到各個廟會,如果你逛廟會的時候,偶遇的也許就是這樣最后一批堅守傳統手藝的麥芽糖人。 李師傅談麥芽糖 在糖類中,麥芽糖是最適合小孩吃的糖。麥芽糖可以溫補脾胃,又能幫助消化。吃麥芽糖還不容易蛀牙。 麥芽糖是一種非常好的糖。如果想吃糖,又怕太甜怎么辦?你可以吃麥芽糖,因為麥芽糖的甜度要低得多。它不是單純的甜,而是有點回味的苦。麥芽糖好吃,就好吃在有這一層苦味打底。 麥芽糖甜中帶著這一絲微微的苦,是有作用的。它的甜味能健脾,它的微苦能健胃。脾虛、胃不好的人尤其適合吃麥芽糖。 麥芽糖是麥芽加糧食一起發酵做成的。糧食的作用是補脾胃的、補氣。而糧食發芽之后的作用是消食、通氣。凡是吃糧食過多不消化造成的積食,就可以用麥芽來調治。在糧食里加上麥芽一起發酵做成麥芽糖,對脾胃就特別有益,還能緩解胃潰瘍的疼痛。 ..................................................... 制作工藝 · 洗米 · 選擇干燥、純凈、無雜質的小麥或大麥、糯米等作為原料。其原料的配比為1:10,即1千克小麥或大麥,配以10千克。 · 發芽 · 將麥粒洗凈,放入木桶或瓦缸內,加水浸泡。浸泡的水,夏天用冷卻水,冬天用溫水。將麥粒浸泡24小時后撈出,放入籮筐內,每天用溫水淋芽兩三次,水溫不要超過30℃。經過3-4天后,待麥粒長出二葉包心時,將其切成碎段,且越碎越好。冬天時間可能會更長,需要8-10天。 · 煮米 · 將糯米洗凈,在水中浸泡4-6小時,待吸水膨脹后,撈起瀝干,置于大飯鍋或蒸籠內,以100℃蒸至糯米無硬心時,取出鋪攤于竹席上,晾涼至40℃—50℃。 · 落芽 · · 發酵 · 將晾涼的糯米,拌入已切碎的麥芽,發酵7-8小時,再裝入布袋內,扎牢袋口。 · 熬糖 · 將濾渣后的糖水倒入大鐵鍋內,大火燒煮,熬干水分。 · 打糖 · 待麥芽糖冷卻到大約50℃成琥珀狀糖塊后,取出糖塊,套入木梯橫木的拉鉤中,用手和棍棒將糖塊反復拉扯,從而使米糖膨脹并變得疏松,直至顏色由琥珀色變成乳白色。 · 拔條 · 將打好的麥芽糖柔成容器狀,往里面放入花生等食材,再柔成豎條狀。 · 剪糖 · · 完成 · 整個麥芽糖的制作過程需要花掉12個小時,看起來是一個費時間和精力的過程,但這些老手藝人,更看重的應該是技藝的延續與傳承。 麥芽糖代表了一個時代 對于我們,那是童年的回憶 而對于老一輩的工匠們 那是一代匠人的智慧和精神 隨著城市的發展,小鐵錘敲擊鐵片“鐺,鐺鐺鐺”的聲音已經漸行漸遠。但這甜蜜的味道永遠在記憶深處,不會消失。 感謝您關注頭條號《零食天天推薦》,零食、素食、美食教程、食品類特產等相關資訊免費推薦,淘寶店鋪《天天零食推薦》、微信公眾號《天天推薦》、QQ部落《家鄉特產》。部分內容來自互聯網,合作等事宜請聯系QQ10794279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