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舉,就像踢進世界杯 李二公子得中進士實屬來之不易。 清沿明制,最重要的入仕方式最是科舉。想學人家一樣高官得做,駿馬得騎,腐化墮落,衣錦還鄉?這個理想很美好!那么,請開始踏上你的全國制霸之路吧!假如你家里是大清國某地的某個小康之家,請得起私塾先生、交得起束修,那麻煩你先用幾年時間-----如果你比較笨,那可能要十多年,甚至幾十年,模板參見老童生周進、孔乙已------把“四書五經”讀熟學透,然后湊齊五名同學,再請一位已經考中的秀才做保,就可以參加“縣資格賽”------每年二月里由知縣大人主持的縣試了。 考什么?大名鼎鼎的八股文吶!還有詩賦、策論兩項??忌狭??光榮!兩個月后,你可以參加“府道資格賽”----由知府大人或知州大人、同知大人組織的府試。又考中了?小伙子不借嘛!來參加“全省資格賽”吧!這是由本省學政大人-----相當于管教育的副省長------組織的院試。不過,現在不行,三年才考兩次,每次也就錄取十幾個人,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別學國足,先好好回家溫書去吧! 什么?你又考中了,恭喜你!成績一等的你就是國家承認的“廩生”----也就是秀才,一個正兒八經的讀書人就此誕生了!從現在起,可以穿代表讀書人身份的長衫,可以免除家中兩口人的徭役,每月可以獲得國家六斗米、四兩銀子的伙食津貼,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國家開辦的縣學、府學或州學里去讀書,與同學們一起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今萬戶侯了。 做為秀才呢,你見了官員可以不跪,甚至可以直接給縣官大老爺寫寫信,談談社會風俗、當代詩文、本縣教育以及群眾們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吃了官司也不用怕,可以派律師去應訴;就算真上了大堂也不能隨意動刑,打屁屁、上夾棍是有辱斯文滴,要稟告本省學政大人革除功名后縣令方可以處置。 這一切,都已經把你和鄉下泥腿子、短布衫嚴格區分開來。 如果你在縣學、府學里成績優異,可以被地方當做貢品一樣被擢拔到國家最高等學府國子監去讀書,名曰貢生,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榮譽。 可是,這才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下面的淘汰賽將更殘酷。 能考上秀才已經挺拽了 秀才只是一種讀書人的資格,好比中國隊做夢都想奪得足球世界杯冠軍,卻現在卻只是剛剛從世界杯亞洲區小組賽出線而已。 清代的正式科舉分三級:鄉試、會試、殿試,這是社會公認的正途出身。鄉試每三年一屆,參加者為貢生、監生以及本省各地之秀才。鄉試考三場,首場仍是八股制藝以及詩賦,第二場是五經制義,類似填空題,第三場是策問,類似論述題。歲試中第者為舉人,頭名為解元。鄉試是入仕的關鍵一步,為什么關鍵?請參考范進中舉。鄉試中舉仿佛國足進入世界杯亞洲區預選賽決賽圈順利出線,終于可以跟來自五湖四海的學霸一論高下了。 范進是無數窮秀才窘迫生活的代表 中舉后,舉人有兩條路可走,或繼續努力參加會試-----好比直接參加世界杯小組比賽;或參加“舉人大挑”----五大洲決賽圈出線未果隊的附加賽?!芭e人大挑”是為會試落第的舉人開拓的入仕新途徑,由各省、中央機關在落地舉人中選取長得帥、文采好,書法優、關系硬者直接擔當地方職務?!芭e人大挑”旨在消除歷年的舉人冗員,防止形成人才滯塞。清代國家規定,三次會試不中的舉人可以準補知縣,遇空缺方可上崗。一些多次會試不中、年齡偏大的的舉人往往會走這條路。 同光名臣閻敬銘便是大挑做了知縣 會試相當于世界杯的正賽了。會試也是三年一屆,中第者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的題目與鄉試差不多,只是第一場由皇帝出題,二三場題目由考官出題。當會試合格-----相當于小組出線------即可參加殿試。殿試相當于小組出線后直接的“百人爭冠賽”了。殿試考試內容多為策論,談民生與經濟時務,由閱卷大臣排出名次,呈皇帝欽定,分為一、二、三甲。一甲三人,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賜同進士出身。 殿試是極高的榮譽,相當于皇帝親自出面籠絡士子,給天下讀書人樹立一個終生奮斗的目標。如此看來,狀元就相當于世界杯冠軍了,中國讀書人的科舉之路不啻于上青天。 清代最后一個狀元河北省河間府肅寧縣劉春霖 當然,除了科舉還有其他的一些辦法,比如靠祖上軍功余蔭的蔭生、買官來做的捐生和衙門的吏員因工作實績突出而入仕。但是這些人往往被社會主流和官員群體所瞧不起,自己也往往感覺低人一等。 都是爹媽生的,李氏兄弟的科舉之路大相徑庭。李家大公子李瀚章與李鴻章同期科考失利,后來僅以“拔貢”入仕;三公子李鶴章從小在京城讀書,卻只考中秀才;四公子李蘊章眼有疾,只得花錢做個了國學生;五公子李鳳章在國史館做謄錄員,因太平軍戰亂未能參加江南鄉試;六公子李昭慶也是個國學生。如此的詩書門第的科舉之路尚且如何,一般人可想而知。 甚至后來李鴻章組建“淮軍”,旗下驍將云集,劉銘傳、張樹聲、潘鼎新、周盛波等多是行伍出身,倒也罷了,可帳下文人也沒有幾個真正有科舉功名的,周馥、丁日昌、盛宣懷等一流人物都沒有進士出身的科舉身份。 道光二十年(1847年),李鴻章金榜提名,高中進士,授庶吉士。庶吉士隸屬翰林院,但并非官職,只是朝廷特選的高級學習人員,派在“庶常館”學習,相當于皇帝儲備的年輕優秀領導干部人才庫。三年后,經考核優異的庶吉士留館,可授翰林院編修等職,其他的可到各部任職或直接到地方任縣令。 李鴻章三年后授翰林院編修。編修雖是正七品的縣級干部,但榮光耀眼,身份非常,世有“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之說。說白了,科舉得中是登堂拜相,成為一國內閣首腦的必經之路。 此后,按照正常的官場軌跡,李鴻章或升堂官,在中央各部委混跡,或到地方任職,縣道府省一路走來,大約十幾年就能做到巡撫一級的二品大員,就如同清代以來的官僚群體一般無二。只是,道光年的中國已經不是“康乾盛世”,國難邦危,天下大亂,死水始見微瀾。 覺得有用請賞贊!
|
|
來自: 昵稱2139946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