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一條老狗 ——略論“從心所欲不逾矩” 許錫良
自孔子之后,中國在二千多年時間里,孔子的那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笔敲恳晃蛔x書人所耳熟能詳的,大家對此都頂禮膜拜,以為道破了人一生的成長規律。
其實,圣人的這種有感而發,并沒有什么科學根據,因為時代不同,人與人不同,所得出結論自然而然也就不同。細細推究起來,一個人的學習并不是從十五歲才開始的,而是從一出生就開始了。更有甚者從胎教的理念來看,人之受教育甚至還要往前推進。三十而立,要看怎樣理解。如果是自食其力的話,那么,現在顯然三十歲有點太晚了。就現代來說,比如韓寒今年還沒有三十歲,卻已經立了十多年,如果用這個年齡的標準來衡量一個人,那么只能夠說韓寒比孔圣人不知道強了多少倍??梢娙缃袢匀挥檬ト说乃枷胗^點來約束現在的年輕人,那是不合理也不道德的。
“四十不惑”也是很含糊其辭的。什么叫“不惑”?如果是指沒有疑問,那么只能說明這個人思想已經僵化,缺乏了好奇心與想像力,缺乏了質疑問難的批判精神。因為,一個人到四十歲,也許可以明白許多道理,但是,絕對不可能是面對人生,面對世界,可以從此宣稱自己“不惑”了。
至于“五十知天命”,我不知道這個“天命”在孔圣人心中是如何定義的,如果是指上天的旨意,顯然是過于狂妄了。如果是指科學規律,那么說一個人五十歲就可以窮盡科學規律,那只能夠是胡說八道。那么“五十知天命”究竟是指什么呢?其實就是指自己要承認自己的命運。也就是“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知道自己這一生無論怎樣“富而可求”、“學而優則仕”,這一生都是命中難求的。無論從時間與精力來看,都沒有東山再起的可能。因此,五十歲流漓顛沛一生,仍然毫無結果的孔子這個時候明白了,要認命。升官發財之事,雖然一生努力追求著,但是,命中無時莫強求,這就是孔子的“知天命”。
至于“六十耳順”,其實就更好理解了。年輕時的孔子只要聽到不同意見,立即就上來破口大罵。那些敢于向他質疑問難的學生,不知道被他罵過多少次了。無論罵出“朽木糞土”,還是“小人”或者“老而不死謂之賊”,都是氣血難平。因此,孔子后來概括為這三條:“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一個人到了六十歲,以孔子時代的養生知識與生活條件,應該算是比較高壽了,因為那時七十歲的人就算古稀。六十歲的人,人生閱歷豐富,聽的不同意見多了,到這個年齡也是見怪不怪了。這種狀況叫“耳順”,也就是聽什么,都感覺無所謂了。
因為,自己都快死了,無論是升官,發財,還是黃金屋、千鐘粟或者顏如玉,對于自己的意義都不大。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到了六十歲的人,在當時應該是“及其老也,血氣既衰”之年,之所以聽不同意見沒有那么刺耳,是因為那時耳朵已經不太好使喚了,耳背,聽不太清楚,自然就耳根清凈了,這是完全符合一個人一生的衰老規律的。
至于最后一條,也是最令一些人得意洋洋的一條,也就是那條:“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焙髞淼娜烁鶕@一條,創設出無數的人生境界。比如前半輩子對孔子儒家頂禮膜拜,后半輩子,對孔子儒家批倒批臭的儒學大師馮友蘭先生,就根據這一條得出了人生的四個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然而果真是如此嗎?“從心所欲”在這里解釋為:自己內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應該是不錯的。問題是,一個人達到天地境界的時候,他無論想干什么,都不會超出規矩。這個規矩可以理解為世俗社會的風俗習慣,約定俗成的那些規則,也可以理解為天地之間的自然規律。如果是前者,應該是真的,一個在人世間打拼了七十年的人,對所在的社會的各種現象應該是爛熟于心的。如果是后者,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孔子時代并沒有自然規律的概念。
因此,所能夠有適合的理解應該是前者,即世俗的風俗習慣之類的現象,特別是孔子一生所強調的“克已復禮”之禮。只不過,這個時候要符合禮的要求,并不像孔子年輕的時候那樣艱難,所要“克已”,到了七十歲的孔子其實已經不需要“克已”,也就是說,一只巨大的犬儒,經過一生反復訓練,現在自宮起來已經不再會有痛感了。不但沒有痛感,而且反而因三日不宮,就惶惶不可終日。后來推而廣之,就是表現在三天不能夠跪拜,就渾身不自在的奴才心理。
其實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粗略的描述,也只是與一只狗的成熟過程是一樣的,與其說這是一個圣人的成長過程,不如說,這也是一只狗的成熟過程。如果要出一道題問:“一條老狗是怎樣煉成的?”孔子這段話就是非常好的闡釋。
早些年讀英國科學哲學家波普爾先生的《客觀知識》一書,內有一篇演講稿,叫《云與鐘》,也談到人生的這個過程,這是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在1965年4月,在美國華盛頓大學一次演講的題目。相信波普爾先生在演講之前并沒有讀過《論語》中孔子的這段話。但是,他還是把這個意思說得很清楚,那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一只小狗變成了老狗的結果。
波普爾用云的特性來代表非常不規則、毫無秩序而有點難以預測的社會現象。而把鐘的穩定而非常準確的特性來表示人類社會行為的規則性、有序性和高度可預測性。很顯然,這兩個物體所表示的都只是社會現象的極端。如果這兩個極端放在一起的話,那么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就其穩定性而言,都可以在它們之間的某個位置找適合它們的地方。如果是一只小狗,那么它的穩定性要放在云這一邊多一些,如果是一只老狗的話,則它的穩定性要放在鐘這一邊。經驗越是豐富,那么穩定性就越強。人越是成熟,性格就越是穩定。
一只小狗最后隨著時間的推移,成為了一只老狗,因此,對這個世界不再好奇,不再留戀,不再有興趣,這其實并不是什么值得驕傲自豪的事情。因為,小狗雖然因經驗不足,而經常犯一些錯誤,會表現出不穩定的心理特征,但是,小狗卻比老狗有好奇心,要敢于嘗試,敢于創新的精神。而變成了一只老狗的結果,就是“穩定壓倒一切”,時時刻刻處于保守狀態之中。雖然“從心所欲”,但是,隨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所產生的欲望其實也是有限的。無論是黃金屋、千鐘粟,還是顏如玉,都是有心而無力,對升官發財的夢想,更是要大大地衰退。即使所謂從心所欲,其實所欲也不會太大。有限的欲望,表現在行動上就更是動作緩慢,反應遲鈍。
一個人年老如此,還要想對這個世界充滿活力、充滿希望、充滿生機以及充滿信心,那是不太可能的。人的生命活力,常常就是通過旺盛的欲望來表達的。一個人老來好色不是不可以,只是,即使“隨心所欲”,恐怕也欲速則不達,因而難以逾矩也。至于一些人老到孔子所說的七十歲,仍然晚節不保,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一是可能身體比孔子要好,孔子七十從心所欲,難逾之矩,被他輕而易舉地逾了過去。二是人老心不老,老當益壯,心欲比孔子多了一些。
孔孟之后的宋明理學為了達到圣人老狗的境界,就發現了一種特別的方法叫“存天理,滅人欲”,其實存的只是皇帝圣人的大私,滅掉的只是平民百姓的小欲。只要滅掉了你的那點可憐的作為人所賴以生存的小欲,那么,即使讓你“從心所欲”,你也蹦達不到哪里去,這樣下面越自宮,上面就越放心。這樣要實現“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會越來越容易。鐵打的江山,流水的百姓?;实鄣募姨煜戮蜁f萬年。一方面,富有天下,貴為天子;另一方面萬民爭相做穩奴隸,社會和諧穩定,萬民頌圣,天下可運于掌,也就水到渠成了。 2011年1月5日星期三 |
|
來自: 洪瀾 > 《文化與文明/反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