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里描述得很簡單,因為七肢桶擁有預測未來的能力,所以他們想把自己的語言作為禮物送給人類,以求人類能在三千年后幫助自己,順便他們在逃離時還留下了一個超光速方程,但是被分為了12個部分,這就要求人類團結一致把方程拼出來。
所以我們可以大膽推測,如果有《降臨2》拍攝三千年后人類降臨幫助七肢桶,有幾個先決條件——第一,因為人類普遍掌握了七肢桶的文字,擁有了預測未來的能力,所以彼此之間的理解和溝通不成問題,也就是能在幫助七肢桶這個問題上達成一致。第二,人類能用超光速方程成功抵達七肢桶所在的星球。既然七肢桶通曉未來,所以也就知道人類必然成功的解救自己啦,所以《降臨2》很大概率會是一個喜?。ㄖv的跟真的一樣)。
電影里有一個鏡頭我非常喜歡,也是新添的。電影中男女主第一次相遇是在飛機上。男主帶著麥,女主沒帶,所以不清楚男主在說什么。后來男主通過手勢告訴女主把耳機帶上,用不同意女主書中“人類文明的基礎是語言”開場。這段表現很有趣,就通過女主沒帶麥一個動作告訴觀眾——語言多重要,沒有語言不懂對方的意思,甚至會誤解。就比如片中商將軍對七肢桶的誤解,大家對“提供武器”的誤解。這才是電影的魅力,寥寥幾個鏡頭就說清觀點。
但是在小說中,原文是:“語言學家不斷詢問七肢桶來地球的目的,七肢桶的回答每次都是“來看”或者“來觀察”?!比祟悜阎M麖钠咧胺矫娅@得好處的目的,希望與七肢桶進行“禮物交換”。但是直至他們離開,女主都“沒有弄明白它們為什么來,它們為什么走,為什么像這樣行事。”
回到1.2.1外交官的話,“無論其動機如何,它們都想得到什么。這一點我們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蹦兄鞑恍嫉淖藨B就告訴我們——你竟然還想從七肢桶那里得到好處?你怎么知道他們一定要得到些什么呢?
為什么我們就一定要站在效用論的基礎上看待外星生物呢?長期以來,人類固有思維是工具論,有用所以存在。包括整個社會分工日漸完善,什么是分工?就像《摩登時代》那樣,你專注的干一件事情,扭螺絲釘就扭螺絲釘,扭螺絲釘就扭成全球最好的。人不是人,而是一件能發揮作用的工具。人這樣,為什么七肢桶也要這樣呢?
《降臨》最成功的地方,是盡最大努力讓七肢桶文字語言原汁原味地展現在了熒幕上??吹匠橄蟮奈淖肿兂扇缑P字畫符般的圖案時,我發自內心震驚了。影片對于七肢桶語言背后復雜哲學含義的呈現,也盡可能的簡化而不失內涵——人類的思維方式是線性的,而七肢桶是“同步并舉的意識模式”。
很可惜的是,為了降低觀眾的理解障礙,電影大幅刪去了科學家的“戲份”,而僅僅保留最后發現“時間”和方程。文中語言學家和科學家的地位是同等的,作用互補,男主也會教女主物理知識。
比如,男主說七肢桶的思維方式體現了費爾馬最少時間律(光束實際選擇的路線永遠是最快的一條。大家都知道光在水中會發生折射,一折射看上去光到達水中某點的總路程就長了;然而光走到終點的時間卻短了,也就是速度最快的路線。)
女主在和男主探討該定律時,忽然明白,“這道光束,在選定路徑出發之前,必得事先知道自己最終將在何處停止?!睂τ谖覀內祟惗裕季S意味著說話,因為兩者是一套體系,但是對于七肢桶,思維不是通過聲音表達的,而是一團圖案;如果能像女主般熟稔的掌握,一下就能理解一個語義群,這種感覺就“像窗戶玻璃上的霧氣一樣漸漸展開”。
“七肢桶的文字好像并不僅僅是一種文字,它們幾乎類似于佛教中幫助禪定的象征宇宙的幾何圖案。我發現自己仿佛進入了某種冥想狀態。在我的冥想中,前因與后果不再是各自獨立的兩個個體,而是交織在一起,互相影響互相作用,二者不可分割的。觀念與觀念之間并不存在天生的、必然的排列順序,沒有所謂的‘思維之鏈’,循著一條固定的路線前進。在我的思維過程中,所有組成部分的重要性都是一樣的,沒有哪一個念頭具有優先權。如果有優先權這個說法,那么,所有組成部分都具有相同的優先權?!?/blockquote>“人類是前后連貫的意識模式,七肢桶是同步并舉的意識模式,它們同時感知所有事件,并按照事件均有目的的方式來感知他們,有最大目的,也有最小目的。”
這么一說,七肢桶來到地球上也是有目的的呀?這不就跟你在前文說的1.2.2中七肢桶并不想得到什么有矛盾嗎?文中有一句話,“語言與物理相同,也有因果和目的兩種理解方法;從因果論上看,語言是發送信息的工具,因為我說了,所以你聽見了;從目的論上看,語言使預先知道的計劃成為現實。”
因為七肢桶知道自己注定要來到地球上,所以他們來到地球上。他們為什么這么做?就是為了讓未來成真。成真了有什么好處?不知道。誰讓他們這么做?不知道。這種原因跟我們平時所說的“目的”是一個概念嗎?我們所說的目的,總帶有“獲得”的含義,至少要為了什么吧,不管是對你好還是對她好還是對大家好?但是他們的“目的”,是否有“獲得”是不清楚的。
再問這個問題一遍,身為觀眾,如果電影告訴你七肢桶的目的是這樣的,你能接受么?
這就到了本段想要探討的第四個問題。
1.4 既然我看到了我人生的全部,我的人生又有何樂趣呢?
影片中女主看到了自己和男主在一起結婚生子,她陪伴了女兒的成長,同時她又看到了女兒的死亡。因為把女兒的死亡告訴了男主,所以和男主分手。(男主顯然沒學會七肢桶的語言,不然他自己也能看到了;所以學門外語是多么重要)這個改編很聰明,因為原文并未說明原因。
未解釋會讓人很難受,就像你上廁所插隊總要給對方一個理由吧,比如我真的憋不住了。盡管前面的人也不見得比你好哪去,但看到你那張猙獰的臉,很大程度他們會自己憋一憋的。
小說中,女主說,“從一開始我就知道結局,我選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就是未來的必經之路。我循著而行,滿懷喜悅,也許是滿懷痛苦。我的未來,它究竟是最小化,還是最大化?”文中再次開放,作者沒有告訴你最大化還是最小化的是什么。我的理解,女主為何會選擇擁抱自己必然的未來,即便是悲傷的,因為知道和體驗是不一樣的(具體說明可以見文末與女兒相關的情節)。女主要通過自己的行動把預言變成真的。
但女主是有自由意志的啊,為什么不能改變未來呢?此處先撇開未來能不能改變這類深刻的問題。書中寫道,“會不會出現另一種情況:預知未來改變了一個人,喚醒了她的緊迫感,使她覺得自己有一種義務,必須嚴格遵照預言行事?”女主覺得她所看到的未來很重要,在與女兒的對話中她覺得有這樣一個女兒很緊迫,所以她有緊迫感必須按照預言行事。
那么面對我們注定無法改變的未來,于人類而言就一定要找到一個讓自己滿意的“目的”。也許是幸福,也許是痛苦,但我所理解的“目的”,就是經歷本身。或者像女主一樣,她有一種緊迫感去實現這些悲傷與幸福。如序言詩中寫的船般,她的存在不是為了尋找幸福,也不是為了逃避幸福,就是在既定的航線上,享受每一天的海浪與陽光。
作者在后記中寫道,“耐心點,你的未來會來到你的面前,像只小狗一樣躺在你的腳邊,無論你是什么樣,它都會理解你,愛你。”不幸是一種,幸福是一種,它們都是我作為人類個體要去體驗的事情;我在我有限的光陰里,體會人生的全部,不管酸甜苦辣,不管結局如何,都是值得的,因為我完成了預言;就如同七肢桶來到地球一樣。
作者在后記中表達得很明確,這篇文章算是我們給予自己的安慰——人類的命運難道不是預言嗎?出生在哪里,什么樣的環境,這些東西是由父母決定的,不是孩子。但是面對這些必然,即便不好,不是也得拿出千萬分的勇氣活下去嗎?
某公號影評寫道,對《降臨》唯一不滿的地方便是女主沒有發揮改變命運的主動性。與此觀點恰恰相反,我喜歡女主擁抱并珍視未來的態度,這恰恰是本片未落俗套的余韻之處。人類以一己蠻力改變的事情已經太多,能改變就意味著擁有主動權嗎?更重要的是,女主所見的是女兒一生的故事,作為媽媽她能改變或“干涉”到何種程度呢?如果是把女兒救活,這就又陷入效用論的窠臼中——好像只有大團圓才是成功的,那些悲傷的經歷,那些和女兒共同經歷的枯燥的時光是不是就沒意義了呢?
1.5 總結:電影版在強調什么?
兩相對比,電影版確實沒有完全展現小說的豐富內涵。為什么不展現?請見后文。
《降臨》故事內核其實非常好萊塢:(女)英雄完成破解外星人文字秘密的任務,并幫助地球人達成和解。女主在實現過程中遇到很多“矛盾”——比如文字本身的難度,比如和各種利益相關方的對立。
女主與軍方的對立——比如影片中女主在與韋伯上校第一次見面時電影中女主是被動的。首先鏡頭上我們是以韋伯上校的視角看到女主的,此時女主背面對著觀眾;后聽到韋伯的聲音,女主把電腦合上轉過身來。整個環境中,上校一直是主動一方。情節安排更為明顯,韋伯一直是發號施令者,他要求女主僅憑錄音判斷意思并揚言要去伯克利找其他候選人,女主為自己爭取到機會。小說中女主先接到上校電話知道來意,之后主動與上校打招呼。上校的表現也非常有禮貌,盡管他還是非常嚴肅并且保持著對外星人的不信任,“我們要盡可能的減少外星人對我們的了解。”
軍方其實背后是民眾。而女主是站在外星人立場上,認為外星人無害的。這就衍生到民眾與外星人的對立:比如我們看到鏡頭前民眾們打砸搶燒,整個畫面氛圍一直是緊張濃重的,乃至軍人親人打電話過來問“爸爸你會不會被外星人吃掉?”
2. 為什么這樣改編?
正如1.5中所述,電影版的主旨是很清楚的,矛盾更激烈;小說會更耐人尋味一點,但是確實不好讀。而且小說的整體質感非常像大型學術討論會。這樣搬上熒幕是不合適的。
電影從根本上講,是線性思維的體現:觀眾很難說我看到后面還能倒回去,看書盡管我們的腦子還是線性思考但至少能翻回去,很多同志都有看書沒看懂翻前面的習慣。電影過去就過去了,所以要簡化矛盾情節人物,讓所有的鏡頭盡量連接起來讓觀眾看懂,甚至最好一兩個鏡頭就能交代清楚,而且要直觀。
就比如電影弱化了不直觀的七肢桶聲音系統:電影中女主說“人”時,七肢桶發出了聲音,但后來女主證明單純靠聲音的做法是不可行的。隨后電影拋棄了聲音體系,只是簡單說了“文字和聲音無關”,轉為完全的文字展現。而小說,對七肢桶的發聲系統和發聲方式有非常詳細的描寫,而且總是與文字系統同時出現;隨著女主對七肢桶文字背后哲學含義的理解,越發明白了發聲系統的薄弱,只是文字“薄弱的替代品”。
為什么要弱化聲音系統呢?畢竟大家都是看電影不是聽電影啊,聲音怎么拍?好的商業電影一定都會有打破傳統的創新之處,有些是在鏡頭表達上,有些是在敘事邏輯上給觀眾制造難度,但是這個難度一定是要在掌握范圍內的可供解讀的(比如諾蘭的作品),不然大眾肯定不買賬。看不懂就說你裝逼咯?票房就不好咯。
《降臨》最偉大的地方是把《你一生的故事》改編上熒幕(這句話確實有些好笑)。
第一,很多人都說《降臨》是硬科幻,因為它以語言學為基礎,有較為嚴格的推理基礎,并且整部電影都圍繞兩類生物語言的不同(人類線性、七肢桶同步)展開,很完整。Roland Bathes說,所謂的常識不過是歷史的產物。那些我們認為是常識的東西,比如自幼習得的語言,大家是不會去探討他為什么這樣子的,你不會去問媽媽為什么喊你媽媽不喊你大媽對吧。而有些語言學家就是去探尋語言背后的邏輯和成為現在這副模樣的原因。相信看過這部電影,很多人會對語言學感興趣。這種科普是有價值的。
再說一層,大多數人所經歷的人生是無意識的,所謂“渾渾噩噩后知后覺”,不知道每天自己為什么這么過,也沒想過明天會怎樣,或者說是“短視”的。人們都知道自己會有死亡的一天,但從沒有想過是什么時候(因此便像我一樣在凌晨打字消耗青春)。但是《降臨》給大家開了個腦洞,如果你真的知道自己一生的故事,你會怎樣度過呢?你會去擁抱你的宿命嗎?
第二件是關于線性思維的,《降臨》用極美的方式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告訴大家還有一種思維是同步的。人類社會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被線性思維耽誤的,比如歧視這事,直到現在不還有人弄人種崇拜嗎?昨天我聽我一個很好的朋友也是知乎一大咖跟我說人類高于其他生物,并且認為眾生平等是很天真的觀念時,我整個人都是EM的表情。特德·姜至少致力于告訴我們一點,還有這樣一種思維方式你之前沒見過吧,所以我們都別說誰幼稚了好嗎??赡苁菍Φ?,可能是錯的,但是未實證都請尊重一下,畢竟注定要發生的故事也要我們自己去經歷才能證實吧。
女兒一生的故事線(正序版):
1. 結婚兩年后:
某一個溶溶月色下,媽媽對爸爸說想要跳舞。之后爸爸問,“你想要個孩子嗎?”小說里寫到,“你的父親很快便會向我提出那個問題,這將是我們夫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刻,我希望專注傾聽,記下每一個細節?!蓖瑫r,這也是小說的開篇。
2. 剛剛學會走路:
女兒學會走路,就像媽媽證明了彼此之間的關系是多么不平等。每次女兒擦破,媽媽感覺自己也疼,但神經中樞卻管不了女兒亂跑?!耙幌氲侥阃榈男β?,我的心臟便會幸福的收縮起來?!?/p>
3. 三歲階段(以下片段按在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
二三歲(3.1):
爸爸和媽媽賣掉了第一所房子。
三歲(3.2):
女兒到了睡覺時間不困,一直問媽媽為什么要上床。媽媽說,“因為睡覺的時候到了,你非上床不可。我是你媽媽你必須睡覺。”女主年輕的時候曾想一定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結果自己還是成為自己母親那樣的媽媽。
三歲(3.3);
女兒想從廚房臺子上拉一條洗碗巾,媽媽想拽住,但女兒還是摔門上了。媽媽和爸爸把女兒緊緊摟著送到急診室。
4. 五歲:
女兒在幼兒園語言習得的軼事。女兒跟媽媽說她的好朋友要當“伴”(Can I be made of honor),媽媽問當什么“伴”;女兒說好朋友的姐姐要出嫁了,媽媽說原來是“伴娘”啊(Can I be maid of honor);接下來女兒就問,“我可以當伴娘嗎?”
5. 六歲:
全家陪爸爸去夏威夷加餐會議,女兒大聲哭號,“我現在就想去夏威夷?!眿寢屨f,“有時候等待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有了等待,到時候會覺得更好玩。”
(細想媽媽的經歷,會覺得這句話很有趣。女主的一生都在等待那些必然的事情,對她而言當時是否覺得更好玩呢?)
6. 十二歲:
女兒有一天問媽媽為什么會有自己,“你們生我,完全是為了找個不花錢的用人?!眿寢屨f,“十三年前我就知道大約在這個時候地毯需要打掃了,生個孩子做事看來最省錢最方便。”
(媽媽看似的玩笑話,但確實是真的。媽媽能看到未來,沒事不要惹媽媽。)
7. 十三歲:
媽媽帶女兒去買衣服,女兒想要信用卡,媽媽說門都沒有。女兒不想讓朋友看見自己和媽媽一起逛街,媽媽不愿意,女兒脾氣大作說,“凡是讓我高興的事,你絕對不做!你一點都不關心我!”媽媽心想,“沒多久前你還喜歡和我一起逛街。你成長的速度太快了,永遠比我想象的快一步?!?/p>
(必然知道結果,為何還要經歷呢?因為知道和體驗是完全不同的感受。能看到未來,也無法體會到當時幸福有多幸福,痛苦有多痛苦。)
8. 十四歲:
片中的零和博弈故事。媽媽讓女兒打電話給爸爸,女兒那時候跟爸爸不太合得來,就讓媽媽打,“自從你跟爸爸分手,我連做作業都找不到什么人幫忙。”媽媽心想,“什么稀奇古怪的事你都可以歸結到我和你父親離婚?!焙髞韹寢屜肫饋砹诉@個詞,女兒抱住媽媽說,“你是世界上最棒的媽媽?!?/p>
(大多數人,如林黛玉般情情,喜歡對自己有情的,但很少的人如賈寶玉般情不情,可能父母算是后者吧。前一分鐘,女兒還對媽媽生氣;后一分鐘就說媽媽真好,因為媽媽發揮作用了呀。終歸到底,人類還是逃離不開“自私”的本質和有用的概念。當然,這沒什么不對,大家都是人,這也是為什么這些故事如此打動人心的原因。)
9. 十五歲:
女兒不敢相信爸爸竟然會那么不厭其煩地問自己當時約會的男孩的情況。她模仿爸爸的語氣道,“你知道他當時怎么說的嗎?他說,十來歲的小伙子心里想什么,我清楚得很。要他說,好像我自己不知道一樣!他就希望我是一個小娃娃,自從我長出乳房,他就不知道拿我怎么辦才好?!眿寢尭嬖V女兒,“別頂撞爸爸,你的發育確實把爸爸嚇了一跳,我會讓你知道我爸爸花了多少時間才適應我的?!?/p>
10. 十六歲暑假:
相親,媽媽相親。媽媽,女兒和女兒的朋友等媽媽的男友。女兒說,“要是覺得媽媽的男友不錯,就說天氣好;覺得不行就說天氣差?!眿寢尅傲x正言辭”表示拒絕這個方案。女兒見到媽媽新男友后看上去挺滿意的,她的好友問,“你覺得今天天氣怎樣?”女兒說,“要我說,今晚準火辣。”媽媽的新男友一臉疑惑,“我覺得今晚挺涼快的。”女兒一本正經回答道,“媽,幸好你今晚穿的不多,跟天氣挺合拍的?!?/p>
11. 高二(十七歲):
女兒跟媽媽說昨晚在派對上喝得酩酊大醉,媽媽極力裝出沒有大驚小怪但是卻被女兒一眼看穿,“你像我這么大時還不是一樣,你又不是不知道?!眿寢屝睦锵氲氖?,“其實我沒有喝到酩酊大醉,但我也知道,如果我這么說,你會以為我撒謊,也會不尊重我?!@件事將再一次提醒我,你不是我的復制品。你是一個奇跡,是我每天的快樂,但我不能自稱為你唯一的創造者。”
(豆瓣閱讀上有位朋友在最后一句話下留言,問這是做父母的體會么?個人觀點,其實天下大部分做父母的都是無意識的,根本想不到這句話,想到了也不見得能發自內心的做到;正是因為女主的經歷與常人不同,能看見未來,所以女主的想法就比較單純了,因為再怎么做也無法改變孩子在某個歲數死亡的命運,也知道孩子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所以就不會抱有那么多的期待,讓孩子以孩子本來的面貌成長。)
12. 大學畢業:
媽媽和男友,爸爸和女友參加女兒的畢業典禮。媽媽沉浸在女兒長大成人的驚奇中,沒想到當年的小不點竟然活脫脫變成了一個女人。畢業之后,女兒找到一份財務分析師的工作。媽媽不理解女兒為什么對錢那么感興趣,但是媽媽沒有抱怨,因為當年她的母親也不能理解自己的女兒為什么不愿意安安穩穩當個高中英語教師。“只要你開心快樂,我就會心滿意足。
(因為知道女兒未來每個瞬間,尤其是最后的“悲劇”,所以更會因女兒的快樂而感到滿足吧。就像去圖書館借書一樣,因為確切地知道失去的時刻,所以更為珍惜。但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這樣的“福氣”。)
13. 二十五歲去世:
媽媽和爸爸的關系已經非常冷淡,大概一年只通一個電話??墒钱斀拥降巧骄仍牥l現了女孩的遺體的電話時,媽媽做的頭一件事還是打電話給爸爸。
14. 離開人世后:
媽媽賣掉了第二所房子。媽媽和另一個男人搬進農場,而爸爸和媽媽不記得名字的女人在一起生活。
媽媽總是做夢夢到帶著三歲的女兒爬山,結果女兒自己從包里出來往上爬,媽媽夠不到。
亂序版先寫了女兒的出生,接著寫了女兒的死,中間的故事隨著原文對七肢桶預言的理解而推動。
在結尾處,文章回到開頭,“從一開始我就知道結局,我選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就是未來的必經之路。我循著而行,滿懷喜悅,也許是滿懷痛苦。我的未來,它究竟是最小化,還是最大化?”于是接受了男主的邀請,生了個孩子。
最后附送書中女主最喜歡的笑話,內容有孩子的應該一下就看明白了——
“我從前聽一個喜劇演員說過一個笑話:“我拿不準是不是該要個孩子。一個朋友有孩子,于是我問她,‘如果我有了孩子,等他們長大后,會不會生活中遇到什么不幸都怪罪我?’那個朋友大笑起來,‘會不會?別天真了你?!?/blockquote>這是我最喜歡的笑話?!?/blockquote>
『樓主喜歡的回復』版塊:
這是樓主最喜歡的部分,非常主觀,也非常任性。因為我猜想大多數朋友都是沒有時間讀回復的,所以樓主就精選些我很喜歡的回復給大家,各個角度的都有,歡迎大家看到之后討論~謝謝各位朋友的智慧!
1. 關于電影不采用費馬原理的解釋:
BruceLau ——
不采用費馬原理的解釋一是避免中間破解語言的過程過于冗長,保證節奏的連續性,畢竟很多沒聽過這個原理的觀眾會更加摸不著頭腦,;二是費馬原理用在這里解釋有科學性錯誤,只能粗略的說明一下,在量子力學方面的解讀完全是另一回事。
2. 為什么中方會被設定成為鷹派:
Davetranslator ——
我覺得電影把中方將軍設定為鷹派以及用麻將這種零和游戲作為中方對待外星人態度這點很有趣,個人感覺有映射當下某些西方右翼對中國態度。
3. 聯想到三體以及是否團狀思維會讓人更為超脫:
樹下的我們——
這個影評讓我想到了三體,三體文明遠比地球發達,但擔心地球技術大爆炸滅掉自己,所以要先滅掉地球;而七肢桶預見到“三千年后會需要地球人幫助”(強弱調換位置了),它們想的卻是給地球人提供“禮物”。團狀思維的人在三觀上是不是更有境界一些?我覺得,大概是因為他們瞬間就明悟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對于人生命運有全面感悟,俗一點講,活得更超脫一些吧。相應的,當下的行動反而能表達更多的善意,不像線性思維的人那么汲汲于利益吧。
4. 電影表達的重點因人的感覺而異:
Pack——
看到看頭說重心不同我同意,但是其實小說里表達的那些在電影里還是挺明顯的?至少我比較關心這些關于思維的東西。其實主要是每個人的觀影側重點不同。雖然電影側重合作溝通,但其實我看完更在意語言決定論這個東西…
5. 關于文末笑話的三種解釋:
張十三和他的基友江浮歡——
基友馬上有第二個孩子,對于那個笑話,他在糾結孩子到底“會不會”認為生自己出來受了罪。(樓主翻譯一下就是『會不會?』用完全的疑問語氣讀,基友非常善良,一定會成為一個好爸爸。)
我單身,我覺得作為父母,想這么遠真是多慮了,孩子根本不會想到父母。(樓主翻譯一下就是『會不會?』用不可置否的語氣讀,覺得問這個問題本身很搞笑,因為孩子根本不會想。)
樓主沒孩子,樓主提供的第三種讀法是『會,不會?』不會是反問語氣,意思就是肯定會怪罪的啊。借鑒的經驗就是前文女兒和媽媽的對話,女兒確實把鍋全拋給媽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