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時經常去看電影,那么,有沒有最適合工會看的電影呢? 今天,錦小工帶來的每部電影都反映了那個年代工人的生活寫照,都有發生在工廠之間感人肺腑的故事,若您想親身了解工人們的生活百態,不妨看看下面這十部電影吧。 《我的詩篇》是一部以詩歌為主題,聚焦工人的生存境遇與精神世界的紀錄電影。通過互聯網尋找到六位特殊的工人,有自殺身亡的蘋果手機生產工人,有叉車工、爆破工、制衣廠女工、少數民族工人,乃至地下800米深處的礦工…他們同時也是優秀的詩人,敢于從沉默和被代言的境遇站出來表達自己,用詩書寫勞動、吟詠愛情,抒發悲喜、直面死亡。 2.咱們的工會** 電影以全國優秀基層工會**王遠文的先進事跡為底板,以幫助工人們爭取漲工資、簽訂無限期勞動合同等權利為基本素材。正面表現我國當代工會干部的形象。《咱們的工會**》是推進工會文化建設的一種積極而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展現工會干部形象的電影。 3.鋼的琴 《鋼的琴》講述了在90年代的東北,一位下崗工人為了女兒的音樂夢想而不斷艱苦努力,最后通過身邊眾工友的幫助用廢棄的鋼鐵為女兒打造出一架鋼琴的故事,通過小人物幽默與艱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親情和友情。 4.信義兄弟 春節前夕,武漢東方建筑集團公司項目經理孫水林為趕在年前給工友們發工錢,攜帶一家四口人開車送工錢,不料路上雪大路滑,遭遇車禍,一家四口全部罹難。弟弟孫東林得知后,四處借錢,準備替哥哥為工友們發工錢。發工錢時,賬本在車禍現場丟了,工友們憑著信義自己報賬,中間錢不夠了,東林母親拿出自己的儲蓄一萬元添上去,最后給工友們的錢一分錢也不差。 5.鐵人 故事在現代的沙漠石油鉆探作業與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大慶'石油大會戰'之間交替進行。“鐵人”王進喜和現代“鐵人”劉思成分別用各自的方式闡述著他們“鐵”的故事。年輕的石油工人劉思成是'鐵人'王進喜戰友的兒子,從小背負著父親的殷切希望。然而隨著事實的被揭開,劉思成原本的世界轟然倒塌。他經歷了思想認識的巨大轉變,重新認識了過去的那個時代和人,也重新構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6.百煉成鋼 山鋼是一個在計劃經濟中建立起來的老牌鋼廠,但是在經濟體制改革中漸漸喪失了市場競爭力。地方企業紅鋼副總季節在政府的撮合下不情愿的接受了這個死氣沉沉的鋼廠。他面臨的是技術人才的流失、大量下崗工人及困難家屬、常年發不出工資等困難。季節大膽的將紅鋼的先進管理辦法引入進來,支持技術人員搞創新,爭取西氣東輸的工程,使山鋼的面貌煥然一新。 7.青春制造 這部電影是根據一汽職工王洪軍的真實故事改編的。王洪軍是一名一汽普通工人,他在工作崗位上默默鉆研、不斷革新,成為新時代知識工人的代表。 8.一諾千金 影片講述了由黃渤飾演的主人公喜良在看完通宵電影,從電影院回到工地門口,突然被工頭叫到了醫院。垂危的工友劉根用虛弱的聲音托付喜良,希望喜良能把自己的骨灰和兒子小寶送回老家。看著曾經朝夕相處、同甘共苦的劉根,喜良沒加思索地答應下來。劉根咽氣后,送劉根的骨灰和兒子回老家,成了喜良心中一個必須實現的諾言。 9.金牌工人 琴島港固機吊裝隊隊長徐振國,在海港飛速發展、吞吐量越來越大的時候,就已經把眼光盯在吊具革新、提高吊裝效率上。更讓徐振國興奮的,是琴島港要安裝世界上最先進的橋吊。受多年的好友、港務局設備處常處長委派,徐隊長率隊到上海學**。簡短地學**后,等待徐隊長的,將是日益繁忙的吊裝任務和弄懂橋吊操作規程的一大堆資料。 10.血,總是熱的 1979年春,中國經濟體制急需變革。新任江南市鳳凰印染廠廠長羅心鋼在“廣交會”上看到年年得獎的鳳凰廠產品卻無人問津,同時發現市場上進口手工印花絲巾圖案很暢銷,而這種圖案是**中受批判的本廠設計師申華設計的,羅心剛受到啟發。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羅心剛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勇敢面對嚴酷的現實,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終于贏得了全廠職工的信任和支持,開創出新的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