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病了去醫院看醫生,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掛號。 現在一般的大醫院都有幾十個科室。大醫院越來越細的科室劃分,增加了看病掛錯號的幾率。 很多患者不知道自己應該掛哪一科。同樣是腹痛,為什么有人需要看消化內科,有人需要看普通外科,還有人需要看婦科? 有些發熱病人查出的卻是心臟疾病,如果掛錯了號,是不是很容易誤診? 這么多復雜的問題,您搞得清楚嗎?看來,學會自我分診還是很有必要的。 看急診還是門診 很多人不曉得自己是該去看急診還是普通門診。那么,在掛號前,您首先要甄別自己病情的緩急。 門診和急診的處理程序及醫生配備是不一樣的。門診醫生的治療過程比較系統和細致,而急診則側重于處理急癥,所以若是您的身體有以下不適時,就應該掛急診號。 急性發熱,體溫>38.5℃;呼吸困難、嚴重哮喘發作; 各種原因導致的昏迷、休克、抽搐; 各種急性外傷、燒傷、出血; 急性劇烈腹痛、腎絞痛、膽囊疼痛等; 嚴重心律失常、急性炎癥、血尿、無尿; 各種急性中毒、嚴重的嘔吐或腹瀉; 眼、耳道、鼻腔、咽喉、氣管、食管異物梗阻以及各種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等。 如果沒有特別緊急的癥狀需要處理,那您就應當看門診。因為門診醫生會按照系統的診療程序對病人進行全面檢查,而且門診的分科更細,醫生對本科疾病的治療具有更加豐富的經驗。 身體不適時應看什么科 現在醫院分科越來越細,尤其是大型綜合醫院。比如內科已分出了心血管內科、消化內科、呼吸內科、內分泌內科、血液內科、腎臟病內科、風濕免疫內科、神經內科,急診內科等;外科則分出了普通外科、骨科、脊柱外科、神經外科、心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急診外科等。每一個??凭椭饕膊∮窒鄳殖鰧2¢T診,如心血管內科有高血壓、冠心病、高脂血癥、起搏器、心律失常門診等;內分泌內科有甲亢、糖尿病門診;消化內科有胃病、肝膽胰門診等等。 中醫醫院分科又可分為中醫肺脾科、中醫心腎科、中醫風濕病科、中醫糖尿病科、中醫腫瘤科、中醫老年病科、中醫肛腸科、中醫外科、按摩科、針灸科等。 各大醫院的科室設置可能不盡相同,您可根據自己的癥狀先進行自我分診,以便能更快地掛號看醫生?,F將常見癥狀列舉如下。 眩暈(+以下癥狀) ●突然扭頭或變化體位時眩暈→首診神經內科 ●高血壓→首診心血管內科 ●飯前心慌、手抖→首診內分泌科 ●耳鳴、聽力下降→首診耳鼻喉科 ●頭痛、惡心→首診神經內科、神經外科 ●惡心、嘔吐、手足麻木、高血壓史→首診神經內科 ●鼻塞、流膿鼻涕或耳朵流膿→首診耳鼻喉科 ●頭痛、發熱、嘔吐、頸部僵硬、聽力或視力下降→首診神經內科 ●失眠多夢,頭痛程度與情緒相關→首診神經內科 ●過度用眼時,頭痛加劇,休息后好轉→首診眼科 食欲異常(+以下癥狀) ●畏寒、疲乏、言語行動緩慢、感情淡漠→首診內分泌科 ●心悸、多汗、易激動、失眠→首診內分泌科 ●多飲、多食、多尿、消瘦→首診內分泌科 ●上腹部不適、噯氣、胃脹、消瘦、厭食油膩、疲乏→首診消化內科 ●低熱、食欲不振、乏力、盜汗→首診呼吸內科 發熱(+以下癥狀) ●咽痛、扁桃體腫大、前額痛→首診耳鼻喉科 ●心臟雜音、心慌、心律不齊、皮膚黏膜淤點→首診心內科 ●鼻塞、打噴嚏、咳嗽→首診呼吸內科 ●尿急、尿頻、尿痛→首診泌尿外科或腎內科 ●面色蒼白、流鼻血→首診血液科 ●關節腫痛、面部皮膚紅斑→首診風濕免疫科 ●下腹墜痛、白帶異味→首診婦科 腹痛(+以下癥狀) ●上腹部疼痛、惡心嘔吐、腹瀉、發熱、乏力→首診消化內科 ●右上腹絞痛、寒戰、發熱、黃疸→首診普通外科 ●右下腹固定壓痛和轉移性右下腹疼痛,出冷汗、低熱、惡心嘔吐→首診普通外科 ●腹痛持續時間短、胸悶、心臟病史→首診心血管內科 ●食欲不振、消瘦、貧血、腹部腫塊→首診普通外科 ●女性,下腹部疼痛,陰道出血、停經史、發熱、惡心嘔吐→首診婦產科 咳嗽(+以下癥狀) ●咽部癢感或吞咽不適、聲嘶→首診耳鼻喉科 ●發熱、咽痛、流涕、喘息、胸悶→首診呼吸內科 ●持續3個月以上的慢性咳嗽每年發作,連續2年以上→首診呼吸內科 ●低熱、盜汗、乏力、體重減輕→首診呼吸內科 ●消瘦、有壓迫感的刺激性干咳→首診胸外科 腰腿疼(+以下癥狀) ●疼痛向臀部、大腿后方或小腿外側放射→首診骨科 ●寒戰、高熱→首診骨科 ●外傷→首診骨科 ●扭傷、腰肌勞損→首診按摩科或理療科 惡心嘔吐(+以下癥狀) ●嘔吐物為隔夜食、有酸臭味→首診普通外科 ●已婚女性停經1~2個月,惡心嘔吐在清晨時較重→首診婦產科 ●眼部疼痛、頭痛→首診眼科 水腫(+以下癥狀) ●晨起后雙眼瞼水腫,伴面色蒼白、乏力→首診腎內科。 ●雙下肢壓陷性水腫,伴心慌、氣促→首診心內科。 ●雙下肢非壓陷性水腫→首診內分泌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