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喜歡嘮叨,就是嘮叨也沒有人聽。貓老不避鼠,人老不中用。偏偏老年人好像不知道這一點,喜歡指手畫腳,嘮嘮叨叨,兒子不懂事,孫子更不懂事,一家人需要她老人家操碎了心。今年家庭能夠維持收支平衡,溫飽有余,那都是她老人家操心,天天嘮叨的結果。 昨天,我惹媽媽生氣了。七年來媽媽一直在閨女家住著。年二十三,才回他兒子的家。媽媽是老年癡呆,有時認識我們,有時不認識,身體沒什么毛病。看見我去了,說我瘦了,一會又說看著我面熟。想上我家看看。我說。這幾天我有事,過幾天我來接你。媽媽一聽生氣了,說,我以后不上你家去了,永不登你家的門。我趕快給她說,我這幾天真的有事,給她解釋。又帶她在街里逛了一會。氣慢慢的消了。安頓好媽媽,我走了。剛過一條街,一個中年男人跟著一個老太太,老太太一臉怒容,男的和風細雨的說媽你是想咋著了?我要回家,男的說,你一個人回去咋辦?老太太一屁股坐在地上,兒子一臉無奈蹲在老太太前邊 老年人需要被人傾聽的必要,心是用來傾訴的, 我們需要更多的主動的走進她們的心! 或許我們在關注她們多的時候,我們也許就會理解她的“羅里羅嗦” 心也是需要很好的去交流,傾聽與傾訴的,因為我們都是社會人。 上了一定年紀之后,愛嘮叨,常表現在:說話往往重復口羅嗦,無休無止;喜好憶舊,炫耀過去功績;愛多嘴,好指點小輩的生活瑣事,如孫兒上學要說兩句,兒女穿著要說兩句;還常常自言自語,如看電視時,旁若無人,愛評價電視中的人與事……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言語與心理和生理有密切關系,老年人,特別是無所事事的老人,直接參與的事少,人際交往減少,視野有局限,知識又陳舊。為了增加對自己的注意力,他們只好借助話語來表白自己,以求得心理平衡,且固執己見以維護自身尊嚴;老年人津津樂道陳年舊事,炫耀以往的功績,都是為了尋得一種心理上的慰藉,以解脫現實的空寂;老年人言語雜亂,口羅口羅嗦嗦,也是思維方式和思維過程某種異常的表現。 如果老人整日不休地嘮叨,亂管閑事,搞得家無寧日,影響全家人,就屬于心理問題,應該進行心理治療。以何女士為例,她22年前是個有前途的大學教師,為了三個年幼的孩子和支持丈夫的事業,她默默地離開教師崗位,成了一名家庭主婦。到了兒女長大成材,丈夫也成了知名人士,老同事個個成了教授學者,仍然無怨無悔。但當她發現丈夫的風流韻事后,就變成像祥林嫂一樣一遍又一遍地向子女和好友傾訴她的委屈。雖然大家盡力給予慰藉,但是她仍無法擺脫,搞得全家人很煩。心理醫生對她進行交流分析療法和支持心理療法,交代子女與她傾心交談,表明大家會支持、理解、同情她。同時轉移她的注意力,引導她上老年大學,多與朋友交往。心理醫生還指導其子女對她進行厭惡療法,在生活中故意對她指指點點,如說她衣服太老土,頭發太凌亂等等,以引起母親厭感。經過心理治療和子女多次“針鋒相對”后,這位母親變得開朗起來,不再嘮叨不休了。總之,“人老話多”毛病,主要應在家庭親屬的幫助下,針對每位老人實際情況,采取科學的心理調適方法,逐步予以克服。 年紀大了,子女不能時時在身邊,退休沒事,天天沒事就東家長西家短的,上到國家大事,下到雞毛蒜皮沒小事,沒他們不知道的,沒他們不參與的,老年生活,差不多都這樣,打牌閑扯帶孫子,身體好的可以旅游,年紀大的也只能聊聊天了, 年輕時比較高冷,不要說男的,就是女的都比較少和她們說話,年紀大了,感覺自己隨和多了,和自己的親人熟悉的人聊的話多了,有時候女兒會笑著說:媽媽這么碎碎念干嘛?才發現隨著年紀增長話也多了,哈哈哈哈 我們這里也有“人老話多”一說。 是老人就怕被遺忘、就怕寂寞而不夠被他人重視,由于老人的空余時間多了,碰到知己的、能夠接受他的人話語的人往往家長里短,發泄心中的感慨,傳授他們的人生經驗以及個人往事等等,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也是大有好處的。 對于年老話多的老人,我們應該理解并尊重,做兒女們要善于傾聽,畢競他們年齡大了,歲月無多,一旦等他們離世,再多的金錢也買不來父母對你們的嘮叨和關心。 是所牽掛的人多了,向往美好生活寬了,看到的事想到的事多了。責己責人,道德修養是老人所煉得的人生價值。為已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