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蘭亭序》被書法界奉為“中華第一書”,最受推崇的是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馮承素摹本《蘭亭序》。 ![]() ![]() ![]() ![]() ![]() ![]() ![]() ![]() ? 比較有名的《蘭亭》版本,還有 1.“開皇本”。“開皇”為隋文帝年號,一種刻本為“開皇十三年”,另一種為“開皇十八年”。此刻本字跡臃腫,因未見于宋人著錄,后人疑是偽造。 2.“神龍本”。因帖前后印有“神龍”(唐中宗李顯年號)各半印得名。后人以此帖翻刻較多,故成一大體系。后經(jīng)鑒定為唐馮承素摹本,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此帖于乾隆年間被刻于“蘭亭八柱”,列為第三柱。 3.“虞世南臨本”。傳為初唐虞世南所臨墨跡,后被皇帝鈐以“天歷之寶”印,故又名“天歷本”,于乾隆年間被刻于“蘭亭八柱”列為第一柱。人常慕其“第一柱”之名而學之。 4.“褚遂良臨本”。傳為初唐褚遂良所臨墨跡,明代被陳敬宗鑒定為“褚臨本”。因有的字筆法形態(tài)似宋代米元章,故又稱“米臨本”。刻于“蘭亭八柱”第二柱。 5.“定武本”。為石刻本。傳為初唐歐陽詢臨本。據(jù)載從五代開始流傳,契丹耶律德光從中原得之,攜于真定。耶律死后,此石被棄山中,宋太宗趙光義年間被一位“李學究”所得。李死后,其子為還債取出,被定武太守宋景文收入公庫,因此得名。宋代大觀年間,原石被收入宣和殿。 6.“玉枕本”。傳為歐陽詢臨蠅頭小行楷,刻于禁中,可能是“定武本”的前身,又名“袖珍本”。 7.“穎上本”。傳為“褚本”中最佳者,出于安徽穎上井中,又名“穎井本”。 8.“黃絹本”。亦稱“洛陽宮本”,帖中“領(lǐng)”上加了“山”,世稱“領(lǐng)字從山本”。 9.“陳鑒本”。明代陳緝熙所收。 10.“定武”體系中其它本。如“國學本”、“何氏東陽本”等都屬“定武”體系。 11.《蘭亭八柱帖》。雜帖。清代乾隆四十四年(一七七九年)以《蘭亭序》臨摹本墨跡三種上石,共分八柱;第一柱為“虞臨本”,第二柱為《褚臨本》,第三柱為《馮摹本》即《神龍本》。另外三柱為柳公權(quán)《蘭亭詩》三種。還有明代董其昌臨柳書《蘭亭詩》和乾隆臨董其昌本《蘭亭詩》共八卷刻于八柱之上,摹勒極為精美,傳本不多。“八柱”現(xiàn)在北京中山公園,已損。 12.其他。此外據(jù)傳還有“洛陽本”、“賜潘貴妃本”、“薛稷本”、“游似本”、“上黨本”、“米氏本”、“薛紹彭本”等等。歷代相傳的不同本子不下百余種。 3.“虞世南臨本”。傳為初唐虞世南所臨墨跡,后被皇帝鈐以“天歷之寶”印,故又名“天歷本”,于乾隆年間被刻于“蘭亭八柱”列為第一柱。人常慕其“第一柱”之名而學之。 4.“褚遂良臨本”。傳為初唐褚遂良所臨墨跡,明代被陳敬宗鑒定為“褚臨本”。因有的字筆法形態(tài)似宋代米元章,故又稱“米臨本”。刻于“蘭亭八柱”第二柱。 5.“定武本”。為石刻本。傳為初唐歐陽詢臨本。據(jù)載從五代開始流傳,契丹耶律德光從中原得之,攜于真定。耶律死后,此石被棄山中,宋太宗趙光義年間被一位“李學究”所得。李死后,其子為還債取出,被定武太守宋景文收入公庫,因此得名。宋代大觀年間,原石被收入宣和殿。 6.“玉枕本”。傳為歐陽詢臨蠅頭小行楷,刻于禁中,可能是“定武本”的前身,又名“袖珍本”。 7.“穎上本”。傳為“褚本”中最佳者,出于安徽穎上井中,又名“穎井本”。 8.“黃絹本”。亦稱“洛陽宮本”,帖中“領(lǐng)”上加了“山”,世稱“領(lǐng)字從山本”。 9.“陳鑒本”。明代陳緝熙所收。 10.“定武”體系中其它本。如“國學本”、“何氏東陽本”等都屬“定武”體系。 11.《蘭亭八柱帖》。雜帖。清代乾隆四十四年(一七七九年)以《蘭亭序》臨摹本墨跡三種上石,共分八柱;第一柱為“虞臨本”,第二柱為《褚臨本》,第三柱為《馮摹本》即《神龍本》。另外三柱為柳公權(quán)《蘭亭詩》三種。還有明代董其昌臨柳書《蘭亭詩》和乾隆臨董其昌本《蘭亭詩》共八卷刻于八柱之上,摹勒極為精美,傳本不多。“八柱”現(xiàn)在北京中山公園,已損。 12.其他。此外據(jù)傳還有“洛陽本”、“賜潘貴妃本”、“薛稷本”、“游似本”、“上黨本”、“米氏本”、“薛紹彭本”等等。歷代相傳的不同本子不下百余種。 《蘭亭序·張金奴本》拓本局部 鄭板橋臨《蘭亭序》拓本局部 宋仁宗臨《蘭亭序》 ? 東晉王羲之書《蘭亭序》刻帖宋拓本手卷裝,縱25.9厘米,橫74.4厘米。行書,28行,行間有界欄,王羲之書《蘭亭序帖》真跡曾被唐太宗所得,貞觀間令從臣能書者摹寫,遂有勾摹佳本傳于后世,又刻石以廣流傳,唐時已有石刻拓本,至宋則更多,故版本之繁不可勝計。南宋理宗收集《蘭亭序貼》拓本達 170余種,南宋丞相游似收百余種,分干支每字10種排次,每種裝為1 卷并親寫題跋,即為游相藏本。此本后有清孫承澤跋云:“右宋丞相游景仁所收禊帖,乃開皇本,非定武本也。”故認為《開皇本蘭亭序帖》,此本摹、拓俱佳,可傳原帖書法形神,為《蘭亭序帖》宋拓本中珍本。 此卷本幅鈐“晉府圖書”印和乾隆、嘉慶、宣統(tǒng)等印璽。并有“景仁”、“式古堂書畫”、“敬德堂圖書印”等藏印。后隔水原裝舊紙 3段,有宋游似跋、元吳文貴、趙孟觀款,清孫承澤、曹溶等跋。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 通常認為《蘭亭序》是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撰并書。行書,二十八行,共三百二十四個字。傳世摹刻本極多,以開皇本、定武本、神龍本三種為著名。 開皇本所見版本有二:其一帖尾署“開皇十三年十月”,另一帖尾署“開皇十八年二月廿日”。“開皇”為隋文帝年號,因刻于隋開皇年間而得名。此刻本字跡臃腫,與定武本有靈滯之分,因未見于宋人著錄,后人疑是偽造。上海藝苑真賞社曾影印。 《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禊帖》。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撰寫。其文書法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與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蘇軾《寒食帖》并稱三大行書書法帖。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xì)”,會上各人作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fā)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jié)構(gòu)、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歲時的得意之作。后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唐太宗時馮承素號金印,故稱為《蘭亭神龍本》,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xiàn),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經(jīng)郭沫若考證,以為相傳的《蘭亭序》后半文字,興感無端,與王羲之思想無相同之處,書體亦和近年出土的東晉王氏墓志不類,疑為隋唐人所偽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說者。《蘭亭序》表現(xiàn)了王羲之書法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氣度、鳳神、襟懷、情愫,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xiàn)。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世人也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一句來贊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傳說王羲之小的時候苦練書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筆的池塘水都變成墨色。 《蘭亭序》是東晉右軍將軍王羲之51歲時的得意之筆,記述了他與當朝眾多達官顯貴、文人墨客雅集蘭亭、修稧事也的壯觀景象,抒發(fā)了他對人之生死、修短隨化的感嘆。崇山峻嶺之下,茂林修竹之邊,乘帶酒意,揮毫潑墨,為眾人詩賦草成序文,文章清新優(yōu)美,書法遒健飄逸。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王羲之因此也被后世尊為“書圣”。后人在研究其書法藝術(shù)時贊譽頗多:“點畫秀美,行氣流暢”,“清風出袖,明月入懷”,“飄若浮云,矯若驚龍”,“遒媚勁健,絕代所無”,“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確實如此,傳說王羲之以后也曾再書《蘭亭序》,但均遜色于原作,所以《蘭亭序》原稿一直為王羲之視為傳家之寶,為王氏后代收藏,傳至王羲之第七代時被唐太宗李世民“騙”入朝廷,唐太宗得《蘭亭序》后,曾詔名手趙模、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鉤摹數(shù)個亂真副本,分賜親貴近臣,之后民間也廣為臨摹,但無一勝過王羲之的原作,所以《蘭亭序》真跡被唐太宗視為稀世珍品而最終殉葬,這更讓后世對《蘭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國書法第一帖的美名實在無可爭議。 關(guān)于《蘭亭序》,世間流傳著形形色色的逸事趣聞。據(jù)說當時王羲之寫完之后,對自己這件作品非常滿意,曾重寫幾篇,都達不到這種境界,他曾感嘆說:“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為傳家之寶,一直傳到他的第7代孫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愛書法,死前他將 《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對書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 《蘭亭集序》的價值,將它視為珍寶,藏在他臥室梁上特意鑿好的一個洞內(nèi)。 何延之的《蘭亭記》中寫過:唐太宗李世民喜愛書法,尤愛王羲之的字。他聽說王羲之的書法珍品《蘭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終推說不知真跡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為智取。他派監(jiān)察御史蕭翼裝扮成書生模樣,去與辨才接近,尋機取得 《蘭亭集序》。蕭翼對書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談得很投機。待兩人關(guān)系密切之后,蕭翼故意拿出幾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給辨才和尚欣賞。辨才看后,不以為然地說:“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跡倒不差。”蕭翼追問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訴他是 《蘭亭集序》真跡。蕭翼故作不信,說此帖已失蹤。辨才從屋梁上取下真跡給蕭翼觀看,蕭翼一看,果真是 《蘭亭集序》真跡,隨即將其納入袖中,同時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關(guān) “詔書”。辨才此時方知上當。 辨才失去真跡,非常難過,再加上驚嚇過度,不久便積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此后又有唐太宗派“蕭翼計賺蘭亭”的傳說……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推崇備至,敕令侍臣趙模、馮承素等人精心復(fù)制一些摹本。他喜歡將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賜給一些皇族和寵臣,因此當時這種“下真跡一等”的摹本亦“洛陽紙貴”。此外,還有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臨本傳世,而原跡,據(jù)說在唐太宗死時作為殉葬品永絕于世。史書記載,《蘭亭序》在李世民遺詔里說是要枕在他腦袋下邊。那就是說,這件寶貝應(yīng)該在昭陵(唐太宗的陵墓)。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溫韜把昭陵盜了,但在他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并沒有《蘭亭序》,那么十有八九《蘭亭序》就藏在乾陵(武則天的陵墓)里面。乾陵一帶的民間傳聞中,早就有《蘭亭序》陪葬武則天一說。 《蘭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kuài jī)山陰之蘭亭,修禊(xì)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shāng)曲( qū)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chěng)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雖趣(qǔ)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今譯參考: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會,到水邊進行消災(zāi)求福的活動。許多有聲望有才氣的人都來了,有年輕的,也有年長的。這里有高大的山和險峻的嶺,有茂密的樹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輝映環(huán)繞。把水引到(亭中)的環(huán)形水渠里來,讓酒杯飄流水上(供人們?nèi)★嫞H藗冊谇赃吪帕卸m然沒有管弦齊奏的盛況,(可是)一邊飲酒一邊賦詩,也足以痛快地表達各自埋藏在心中的情懷。 這一天,天氣晴朗,和風輕輕吹來。向上看,天空廣大無邊,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這樣來縱展眼力,開闊胸懷,窮盡視和聽的享受,實在快樂啊! 人們彼此相處,俯仰之間一輩子。有的人喜歡講自己的志趣抱負,在室內(nèi)(跟朋友)面對面地交談;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情懷,不受任何約束,放縱地生活。盡管人們的愛好千差萬別,或好靜,或好動,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這樣的體驗)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自己所要的東西暫時得到了,快樂而自足,竟不覺得衰老即將到來;待到對于自己所喜愛的事物感到厭倦,心情隨著當前的境況而變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歡快的事頃刻之間變?yōu)殛愛E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況人壽的長短隨著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為烏有。古人說:“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當我看到前人發(fā)生感慨的原由,如果碰到和我想法一樣的,(我)總是面對著(他們的)文章而嗟嘆感傷,心里又不明白為什么會這樣。(我)本來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謬的,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以前一樣,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作的詩。縱使時代變了,世事不同了,人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后世的讀者也將有感于這次集會的詩文。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dàn)齋,身長七尺有余(約為1.61米至1.65米之間),原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后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后人尊為“書圣”。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人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jīng)》、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集序》等。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冶于一爐,創(chuàng)造出“天質(zhì)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被后人譽為“書圣”。其中,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為書家所敬仰,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對真書、草、行主體書法造詣都很深。今人劉鐸對王羲之的書法曾稱贊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隋開皇本蘭亭序(十八年版) ? 清拓開皇本蘭亭序,木面,有王存善題簽“隋開皇蘭亭宋拓本”。白紙挖鑲,蝴蝶裝,共三開,半開縱24.8厘米,橫13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 此本因有開皇年號而名,與定武一系,行書,28行,行間有界欄。“開皇本”有兩種:一本帖尾刻“開皇十三年十月”,另一本帖尾刻“開皇十八年三月二十日”。此帖未見宋人著錄。字跡不清晰,筆勢卑弱。應(yīng)是后人以別本摹勒。此本蘭亭序尾刻楷書“開皇十八年(598年)三月廿日”。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