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是一場慘絕人寰的災害。當時整個社會還不成熟,還無法仔細思考災難后,我們該如何提供心理援助。
但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卻不一樣。
——這是一場全民心理知識的大普及。
· · · 在這樣一場大地震中,很多人失去親友,失去家園,失去健康。
有一位獲評全國英雄楷模的女警察,她全家10人中都在地震中喪生。
面對這樣巨大的喪失,她無法去面對,表現出感受不到傷痛的狀態,不顧自己的傷痛,帶著巨大的激情英勇救災。
而這樣的人,其實患PTSD(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概率會很高,因為喪失的傷害太過巨大。
· · ·
地震過后,我去了都江堰,參加心理救援工作。
有一位校長告訴我,妻子在地震遇難,妹妹一條腿截肢了,但在述說的過程中,他一滴眼淚都沒有掉。
我說:“其實掉眼淚也不一定就是弱者啊,淚該淌就讓它淌。”在我說出這句話時,就發現他的眼眶開始發紅。
其實我們生命中,從出生到死亡,每個人都伴隨著各種各樣的喪失。比如說失戀、失業、失學、失去親人;隨著一個人的成長,也會失去青春,損害了健康。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會烏云密布,甚至是狂風驟雨,喪失是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的。
喪失的東西越是重要、不可或缺的,給我們的影響就會越大。沒有誰能保證自己可以永遠活在燦爛的陽光下。
- 我們生活中的“喪失” -
當生活中發生改變,我們就會遭遇到心理的應激情境,而這些改變其實就是應激源。
對這些應激源,人們所產生的反應可能會因人而異,但是它都會給我們生活帶了或大或小的影響。
有研究列出了讓人們壓力最大的15件事情。
其中第一位的,是配偶的死亡;其次是離婚、家庭成員的死亡,尤其是親生兒女的夭折,再接下來是嚴重事故導致的創傷,還有結婚、失業和退休、懷孕和生育、職業的改變等。
這15個事件中,大部分都和喪失有關。
那么,我們說的“喪失”指的是什么呢?
失去親近的人,包括死亡、離去;失去未來的各種可能性,身體的損害等等,這都是廣義上的喪失。
其中親人的死亡和離去,對我們的打擊尤其巨大。
在上海有一個自助支持性的團體,叫星心港。團隊中的成員都是一些失獨家庭的父母。
有一次電視采訪,主持人向一位成員提問:“我想問問這位嘉賓,你是花了多長時間走出痛苦的?”
這個人聽到問題后變得非常憤怒,他說:“你怎么能這樣講?孩子得病痛苦的走了,走在父母的前面,做父母的是一輩子都走不出痛苦的,我們只是學會怎樣帶著這些痛苦勇敢的去面對生活!”
其實通過這個回答,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失去親人會給人們帶來多大的傷痛。有統計表明,一個人自殺,平均影響六個人,影響的都是自殺者的重要關系人。
在各類喪失中,親近的人死亡,是我們需要學會面對的,一個最重要的課題。
- 與死亡有關的“喪失”,“死亡恐懼” -
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我們面對的死亡情境。
比如說親人的去世;還有我們親近的同學、朋友,意外死亡。這些和死亡有關的喪失,都會引發我們的“死亡恐懼”——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人類所有恐懼中最根本的一種恐懼。
那么我們如何去面對死亡恐懼呢?
有的國家,是通過宗教信仰來克服死亡恐懼的:相信生死輪回,相信死后可以上天堂或下地獄。
對于缺乏宗教信仰的中國,我們怎么去解決對死亡的恐懼呢?
(1)逃避死亡的話題,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方式。
比如說在生活中,我們因為忌諱死亡,會回避和“死”發音相同的這些字,不用 “笑死了”表達很好笑,而是說“笑‘shi’了”;有親人去世,我們一般不會說人死了,我們都是說他走了,他不在了,他去了,他離開我們了。
這些都表現出我們會通過回避死亡,來逃避對于死亡的恐懼。
(2)我們還會通過繁衍來面對死亡恐懼。
繁衍子孫后代意味著基因的延續,對我們去解決死亡恐懼也會有一些幫助,所以在傳統文化中,我們中國人特別強調家族的繁衍,血脈的繼承。
(3)除了以上的方式,我認為通過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使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活的有意義,也可以幫助我們很好的克服死亡恐懼。通過自己影響身邊的人,不管這個影響有多大,即使是微乎其微,就像詩里描繪的一樣:見與不見,不管它有多大,但是它總在那,再怎么稀釋它總是有。這樣能夠幫助我們尋求生命在精神上的意義,這不管是對哪種文化中的人都是非常必要的。
(4)按照父母對我們的期待那樣活下去,把他們給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傳承下去,這種生命精神的傳承,也可以幫助我們克服死亡恐懼。
我有一個來訪者的父親去世了。父親對她很疼愛,所以她對父親有很強的依戀。父親去世后,來訪者很難接受這個事實。
她不相信宗教,堅信自己永遠也無法跟父親相聚,自己今后的生活,父親也無法知曉,這讓她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了意義。
在這個干預中,針對來訪者的狀態,用“父親在天上看著你”這樣精神上的鼓勵方式,是完全無法被來訪者接受的,因為她并不相信類似“人死之后會上天”這樣的宗教性思想。所以我只能和她一起慢慢探討如何讓她感受與父親精神上的連接。
“雖然父親離去了,但是父親對你的期待你記得嗎?他希望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希望你過什么樣的生活?”
在探討的過程中,我和來訪者慢慢領悟到:如果你能夠遵從父親的愿望,就能夠把這份父親的精神遺產接過來,這就是你與父親之間的連接。
有了這樣的領悟和感受,干預漸漸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 “喪失”為什么會讓你痛苦? -
和死亡相關的喪失事件,都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創傷。
為什么喪失會讓我們如此痛苦,它到底破壞了什么?
在探討之前,我們首先給創傷一個定義。
美國DSM4(心理障礙診斷分類手冊第4版)里做出了這樣的定義:
創傷是個體直接經歷或目擊一件涉及死亡,或者是威脅生命,或者是其他危害身體完整性的事件。在事件中,當事人會有強烈的害怕、恐懼反應,如果當事人是兒童,還有可能出現行為的紊亂或者積怨等反應,這就是創傷。
通常我們所說的創傷有兩種類型:
自然災害帶來的創傷;公眾人際間的暴力事件帶來的創傷,比如美國的9.11恐怖襲擊事件。
我們知道,人在經歷創傷后,如果沒有得到妥善處理和應對,會導致PTSD(創傷后應激障礙)。
自然災害而導致PTSD的相對較少,概率在15%左右;公眾人際間的暴力事件中,比如綁架人質、恐怖襲擊、戰爭等,當事人可能發生PTSD的概率要高達30%左右。
特別是經歷戰爭的人。根據資料顯示,當年的越戰軍人患PTSD的比例高于50%。
除此之外,暴露于這些事件中的其他人員,比如說消防隊員、救援人員、醫護工作者等急救工作人員,也會有一定的概率發生PTSD。
創傷到底改變了什么?
在創傷之前,我們常常會有一套較為穩固的信念。比如我們會認為,生活是可以計劃的、未來是可以預期的、我能夠掌控自己的生活、它是有意義的、自我是有價值的、似乎危險離自己是很遙遠的等等。
它們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覺得自己很安全。這種錯覺有助于維持一種美好的生活體驗,對于我們來說是有保護功能的,它使我們感覺我們是在一直生活,而不是幸存的。
其實安全永遠是相對的,不安全才是絕對的。
當我們遭遇到了意外、很強烈的應激事件,當事件超過我們應對的范圍,就會摧毀我們創傷前的美好信念,破壞了我們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理解、對世界的看法,甚至于破壞我們對自己人生的控制感,進而導致心理創傷。
當然,需要強調的是,這種無法應對的感覺是從當事人的感覺——他自認為自己無法應對,但是事實上還是有一定應對的資源。
喪失帶來的創傷,引發痛苦的心理機制是什么?
這個過程涉及到一個概念:延伸的自我。
我有一個朋友因重病離開人世。他的離去相比我身邊其他朋友、同事的離世,帶給我的影響有很大區別,會讓我感覺特別難過,為什么呢?
因為他就是一種延伸的自我。他和我有著非常多的相似點,而且我們情感很深厚,我似乎感覺他已經成為了自己的一部分,是我的一種延伸,一種擴充。所以他的離去,給我帶來的悲傷尤其強烈、久遠。
可以這么說,在我們生活當中,所有和自己有關的人、有關的地方,所有能夠表明我們是誰的這些心理部分,都是一種擴充的自我,延伸的自我。
比如說,我們生命中的人:母親、父親、兄弟姐妹等等,自己養的寵物狗,自己的財產,自己生活的家鄉等等。這些人、事、物其實都用一種隱喻的方式表達了自我。而這種延伸的自我具有一種象征功能,它能幫助我們去定義自己。一旦一些人或者物成為你自我的延伸,我們會賦予它很多的價值,利用它們來提升自己積極的自尊感。
其實各種喪失,在某種程度上都意味著喪失了一部分的自我,越重要的喪失,感覺越是明顯,這會讓我們感覺難以承受。
- 遭遇“喪失”后我們的一般表現 -
即使喪失自我的感覺很糟糕,但在人成長的過程中是必然的,它和成長是共存的。
喪失可能會給人帶來創傷,但也可能不會,因為我們人類有強大自我修復能力,尤其是孩子。
但是不管如何,面對喪失,哀傷的表達是一定需要的。在汶川大地震過后,我們看到網上有各種形式的悼念,其實它就是人們面對喪失的一個哀傷過程。
所以哀傷是喪失過后的一個重要過程,而“哀傷反應”是指喪失所引發的悲傷現象,它一般包括情緒、認知和行為三個方面。
首先是情緒方面,當事人會有悲哀,還會有憤怒,因為自己無法承受這樣的悲傷,他可能會把它轉變成一種憤怒發泄出來。
比如說我們常常談論到的醫患矛盾,在醫患矛盾中病人或是病人家屬表現出的極端憤怒,往往是因為喪失引起的。患者在醫院里治病做手術前,雖然家屬簽署了知情同意書,但他們意識里可能會覺得這就是個格式化的合同,手術不會有多大危險。但是手術中經常會發生各種意外,如果因為各種意外,醫生沒能成功救治病人,這樣的結果會帶給家屬們一種突然的喪失感,當家屬無法面對和承受突然失去親人的悲傷,既而就會轉化為巨大的震驚和憤怒,這種憤怒會直接指向醫護人員,進一步導致各種醫患矛盾。
其實這些憤怒所表達的心理含義是一種被拋棄感、無助感,是對面對悲傷的無力感。當事人除了悲傷和憤怒,還會有愧疚、自責、焦慮、孤獨感、疲倦、無助感、驚嚇、苦苦的思念等等,有些人還會有解脫感,覺得輕松,或是麻木。
其次,在認知上,當事人可能會不相信這是事實,會感到很困惑,或者會因為沉迷在對逝者的思念中,而認為這個逝者仍然存在,甚至有的時候會產生幻覺。
最后,在行為上,當事人可能會出現:失眠、食欲障礙、心不在焉或社會退縮行為,又或者是夢見失去的親人,在生活中回避談及失去的親人,不停的嘆氣或者坐立不安,哭泣,有的人會就地重游,或者是隨身攜帶著已逝者的遺物,這些都是哀傷的行為反應。
對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喪失中,所引發的這些哀傷反應強度都是有很大差異的,主要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
第一個因素,是失去的對象。
你與失去對象間關系是什么樣的,這是和我們悲傷程度直接相關的。你們是什么樣的關系強度,是什么樣的關系類型?是讓你感覺安全的關系,還是你們之間存在沖突,是一種愛恨交織的關系,這些都會對當事人悲傷的程度和表現形式帶來影響;
第二個因素,是喪失對象的死亡形式。如果死亡太過突然,太過不自然,超出當事人的預期,使他感到沒有心理準備,這會增加悲傷的強度和悲傷持續的時間;
第三個因素,是個體自己因素。其中包括自己之前的悲傷經驗、人格因素、社會因素、其他的壓力等等。

- 生活中一般處理喪失的方式 -
我們中國的城市居民,有哪些處理喪失的方式呢?
在民間,親人去世后的一系列事情,比如說報喪、發出訃告、舉辦追悼會,都能夠幫助我們化解傷痛。 我有一個朋友,他們的家鄉有一種習俗,親人去世后會請人來專門唱一種哭歌,這種哭歌就是專門用來表達哀傷的曲子。等追悼會完成后,家屬會將遺體送至殯儀館舉行一個簡單的告別儀式,隨后進行火化并將骨灰帶回去放在墓地里。這以后,家里還會陸陸續續舉行一些儀式追悼死者,比如我們通常提到的頭七、二七、三七……一直到七七,整個追悼流程才算結束。在這整個過程中,家屬也漸漸從悲痛中走了出來,開始新的生活。等到清明時節,家屬還會去掃墓。
這就是城市居民哀悼失去親人之痛的全過程了。
除此之外,民間還有很多哀悼方式。
汶川大地震后,我們會將遇難當事人的遺體有尊嚴的掩埋,這本身就是對死者一種很好的哀悼,然后在家里面設靈堂、燒香。現在還有人會在網上建一些紀念堂,家人也保留一些已逝人的紀念物等等。人們在特殊的節日里也會舉行一些哀悼儀式。
我記得在汶川地震過后的第一個兒童節,有500個失去孩子的家長聚集在廢墟中給失去的孩子做祭奠活動,為他們過兒童節。這一幕非常凄涼,但這卻是哀傷表達處理的一個很好方式。
這些祭奠儀式,其實就是人們處理哀傷的表現,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讓我們完成與喪失個體的分離。我們可以用我們自己喜歡的、合適的方式進行哀悼,來度過這個哀傷的過程,這是很有意義的。
- 什么是“哀傷輔導”? -
什么是哀傷心理咨詢(哀傷輔導)?
這是處理喪失非常重要的途徑,能夠協助當事人,在一個合理的時間內,引發正常的哀傷,讓當事人完整地表達哀傷,這樣可以有效的避免哀傷在之后的生活中不斷重復出現。比如說PTSD,創傷后延遲出現的應激障礙。
在急性應激階段,可以讓當事人通過哀傷輔導,完成重要的修復任務。哀傷心理咨詢可以幫我們處理很多異常、復雜的哀傷反應。
哀傷輔導的對象不一定是經歷喪失的人,經歷過災難的人都需要做哀傷輔導。災難中的一些人群,如果具備一些高危特征、長期以來有慢性心理壓力、缺少應對的資源等等,我們也需要對他進行哀傷輔導。
哀傷輔導需要完成哪些心理任務呢?
第一個任務,確認和理解喪失的真實性。
當事人遭遇到喪失,尤其是突然的喪失,在震驚之余都會產生不真實感,所以需要幫助當事人確認和理解喪失的真實性。我記得在汶川大地震后,當時有不同的聲音在議論,如何去處理這些當事人的哀傷。有些專業人在幫災民處理哀傷的過程中,會讓他們去回憶災難發生的過程和當時自己內心的反應等等。這遭到了其他專業人員的反對,認為這是在一遍一遍的撕裂當事人的傷口。其實是否要回憶當時情景和感受,這是因人而異的。如果當事人還處在震驚、否認的階段,無法確認和理解災難的真實性,不愿意去面對這個傷痛,回憶才是有必要的。
第二個任務,表達、調整和控制悲傷。在這個過程中,幫助當事人表達悲傷,并對悲傷有所調整,最后能夠達成控制悲傷的狀態。
第三個任務,應對由于喪失所帶來的環境和社會性的改變。遭遇到喪失之后,我們所處的環境和所擁有的資源肯定會有變動,所以我們需要幫助當事人在這一階段學會如何應對這些改變。
第四個任務,轉移當事人和已喪失個體的心理聯系。經過必要的哀傷處理后,當事人不能永遠沉湎在這個階段,這就意味著要幫助他轉移和已喪失個體的心理聯系,走向整合。
最后一個任務,修復內部自我和社會自我。
這就是哀傷輔導需要完成的五大心理任務。
蘇曉波一年夜讀計劃 3本高深的精神分析書籍視頻直播,全網最低價! 現在報名還有優惠哦
直接咨詢大學糖客服 請不要重復添加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