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基本上每一個家族,每一個姓氏都會有一份字輩,它是中國古代特殊的一種“禮制”,用來區別長幼尊序,方便大家從名字中就可以看出怎么稱呼,也避免了后代取了祖先的名字,或者同輩之間有重名的尷尬,一般字輩對男孩子的要求比較高,對女孩子要求比較隨意,取名字的時候,一般都是按字輩來取,比如,王行里面的“同“”字輩,就叫王同什么,王同飛,王同林等等。然而,因為各種原因,自五六十年代以來,各種原因,導致大家對字輩很陌生,尤其是年輕人一代,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重新認識一下字輩。 字輩是怎么來的 字輩也叫做字派,有的地方也叫作班字,是家族用來區分家族輩分的字,往往是家族祖先長老制定的,用來規定后世的子孫后代的輩分,一般輩分都能用十幾代,中國最正式的輩分表,應該是唐朝韓愈所寫的韓式族譜。而如果字輩用完了,則由家族權高望重的人來商量接著重新譜寫一份,來傳給后代。 字輩的形式是什么樣的 許多家族的字輩往往是一首類似于五言四言的類詩體,譬如山東日照丁氏,他們在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六修丁氏家乘時,從第十三代開始將字輩定為:“惟我家譜,履歷備詳,原籍海州,肇始武昌,明初來照,相宅河北,天啟開科,崇禎任職,鄉賢名宦,德言事功,顯揚令緒,繁育興隆,聿愿同心,孝敬和睦,世代綿長,丕承祖澤”這套字輩以四言的形式,敘述了日照丁氏的來歷、遷徙、發展以及對子孫后世的祝福與期望。五言類詩體字輩如程氏四箴堂自始祖元譚四十世開始為:“伯偉尚嘉芳,浩天大發祥,聞知尊典訓,正直集材梁,禮義為賢度,謙恭有道光,齊家先孝友,之國尚文章,學問通經濟,功名奏天堂,祖訓欣永振,百世受其昌”。還有的不少以對聯形式存在的,最早的就是趙匡胤為其后代擬定的字輩加上自己的匡字組成一副對聯“匡德惟從世令子,伯師希與孟由宜”等等。 天下同姓之間的字輩都一樣嗎 有不少人都疑問,我們都是一個姓,為什么字輩不一樣呢,其實這是必然的,雖然天下同姓都是一個老祖宗的,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少家族分散到中國各地,不少家族都是重新組建的,所以即使同姓也不沒有同輩分這一說法。你比如江蘇李氏:安、永、懷、瑞、興、啟。 四川川東:安、邦、定、乾、坤。 貴州畢節:安邦正國友,崇碧發萬春。湖北鐘祥:安居樂業,玉合同情;炳忠執正,開國盛家;后世稱明,得必有鄰;龍光燕喜,康祥云集。不同地方同一個姓氏的輩分也是不一樣的。 輩分不僅僅存在家族族譜中 關于輩分這種制度其實不僅僅只是家族中用過的,在其他地方也有不少的應用,相聲界自第四代開始,字輩為 德壽寶文明比如:已故相聲大師馬三立 是壽字輩的已故大師 侯寶林 是寶字輩的已故大師 馬季 是文字輩的相聲演員郭德綱是明字輩,相聲名家馮鞏也是明字輩的,而郭德綱又給他徒弟們排了一個輩分,“云鶴九霄,龍騰四海”八科,比如岳云鵬,閆鶴翔等等,但其實他這不算輩分排名,只是為了好記而已。 字輩應該說一部完整家譜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個家族的印記。通過字輩可以把兩個不認識的人團結到一塊兒,可以使陌生人之間產生突如其來的親切感。更能夠增強各群體間的凝聚力,字輩作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將它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下去。大家可以在評論下方留下自己姓氏的輩分,相互討論交流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