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是楚漢名郡,革命圣地,同時也是國務院國首批的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雖屢遭戰亂,城區擴大,但核心城址未動。在堯帝之前,長沙為揚越之地,屬古三苗國。 黃帝“南至于江,登熊湘”,熊湘即為長沙。炎帝教耕“崩葬于長沙”,舜帝南巡“葬在長沙陵界中”,禹分九州,長沙在荊州境內,至今岳麓山還留有禹碑、禹跡蹊等勝跡。春秋時期長沙納入楚國版圖,戰國時期城邑已頗具規模,為楚南重鎮。秦王掃六合,在全國立36郡,長沙郡名列其內。至此,長沙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劃的治所存世,歷代相傳。 西漢封長沙國,都城為臨湘。東漢復置長沙郡,三國時長沙屬吳國。 兩晉南朝置湘洲。隋唐兩代曾為潭州,唐代中期又為湖南道治所。五代十國時,楚踞湖南,以長沙府為國都。宋代潭州是荊湖南路的治所。元朝先后改稱潭州路、天臨路。明清兩朝長沙府轄12縣州,長沙城為長沙府及長沙、善化兩縣的治所。 清康熙三年(1664),兩湖分藩,長沙即為湖南省城。民國11年(1922)定位湖南省會,1993年正式設市[1]。 長沙坐擁兩千多年歷史文化底蘊,老街巷骨架沿用至今,街道歷史格局仍舊沒有變化。今日古城長沙歷史街巷體系自明清兩代時逐漸形成: 明代,長沙成為人口密集、工商業繁榮的商埠。繞城城墻開了9座城門,分別向城內鋪開9條正街,150多條縱橫交織的橫街,構成了整個城市的交通骨架。明崇禎《長沙府志》所記鹽倉街、通泰街、織機巷、金線巷、蘇家巷、碧湘街、學院巷、大椿橋、晏家塘、河街等幾十條街道位置、名稱與今無異。清代,長沙商業更加繁榮,街巷也經過多次修繕和改造,以致“城池崇屹立,甲于他郡”。城內馬王街、化龍池、坡子街、太平街、潮宗街、通泰街等一系列今日尚存的老街老巷,其走向、建筑布局、街道名稱等,在明清兩代已基本定型[2],可以從明清時期遺存下來的十幾幅地圖的到印證。 (1639年) 長沙府屬總圖 明崇禎十二年 ![]() ![]() ![]() ![]() (1986) 西區地名圖(西) ![]() ![]() ![]() ![]() ![]() ![]() 歷史城門 從民國時期至近代,長沙古城歷盡了“文夕大火”、“文化大革命”、“大躍進”和“大建設”的殘酷洗禮,許多歷史街道已逐漸消失。諸如諸如南正街、北正街、織機街、三公里、柑子園、走馬樓、老照壁街等己經消失,留下的僅僅是一個個意味深長的老地名。長沙老城區內的歷史建筑和歷史文物都比較少,而且不成規模,若干歷史街道零散地分布在老城區內。因而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保護、更新與開發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成為了擺在長沙政府和公眾面前緊迫而又嚴峻的問題。 長沙街巷地名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它作為一種特殊的歷史信息載體,不僅反映了古代長沙城的歷史、地理、交通、政治、經濟、宗教、社會、文化、民俗等狀況,而且呈現出無窮的文學韻味'高雅的藝術特質'豐富的想象力和詼諧的幽默感。長沙老街的命名取材廣泛寓意深邃。按街名的由來可分為[3]: ①以名人軼事為名:太傅里、藥王街、蘇家巷、老泉別徑等; ②以行業形態為名:織機街、金線街(紡織業)、登隆街(燈籠業)、槽坊巷、茶館巷、油鋪街、銅鋪街、衣鋪街、書鋪巷、草藥鋪巷、菜場坪等; ③以山水為名:如妙高峰、金盆嶺、銀盆嶺、識字嶺、燕子嶺、望月湖、仰天湖、清水塘、東塘、砂子塘、侯家塘、晏家塘等; ④以古城池地為名:南正街、北正街、天心街、天心游路等; ⑤以王府、官衙為名:定王臺、馬王街、三王街、藩城堤、司門口、院正街、先鋒廳、學院街、鹽道坪、府后街、縣正街、游記坪、協操坪、司禁灣、皇倉街、永豐倉等; ⑥以學宮、貢院為名:西文廟坪、東文廟坪、修文街、學宮門、文星橋、貢院街、高升巷、順星橋、文運街等; ⑦以佛寺道觀、民間傳說為名:玉皇坪、壽星街、呂祖巷、大古道巷、小古道巷、太乙寺、雨花亭、白鶴觀、李公廟、白果園、靈官渡、平地一聲雷; ⑧以園林為名:柑子園、水月林、韭菜園、芋香巷、荷花池等; ⑨以古井、古橋為名:白沙街、水風井、桃花井、泉嘶井、瀏城橋、青石橋、戥子橋、大椿橋、順星橋、文星橋、培元橋、落棚橋、一步兩搭橋等。 長沙歷史街巷多為商業買賣與居家出入之用。古城緊臨湘江而建,湘江便利的水運使長沙與外地有了豐富的物資交流,在喧鬧的碼頭旁自然有繁華的街市。而這些經濟發達的區域,通常也是富人們宅第的聚集之所。 古城內豐富的街巷業態互成一體又各具特色: ①潮宗街因是潮宗門達湘江碼頭的必經之道,因而成為米業、堆棧業的集中地; ②楚湘街因臨近渡口碼頭,故沿街多貨棧、力站及南貨、日雜店; ③金線街因設有實業學堂,紙業比較集中; ④清末,南陽街一帶集中了書店、書肆86家,故稱“南陽街書市”; ⑤太平街舊時為著名商業街,開設有多家行棧、貨號、店鋪,以經銷油鹽、顏料、花紗、南貨等為主; ⑥南正街(今黃興路)是近代長沙最繁華的街市,各類商店達數百家; ⑦下河街清時就是牙行云集之地; ⑧北正街曾辟為獨具特色的“燈具一條街”; ⑨民國時期魚塘街形成獨特的商業風貌,成為喪葬用品店鋪的集中地; ⑩犁頭街以經營古董、竹器、轎行者為多; (11)化龍池、白果園、吉祥巷、同仁里則為舊時公館集中地……[4] 從這些紛繁多彩的街巷功能特點,我們可以一窺古城長沙居民生活的多元化和豐富性,不難想象舊時人們在此生活、學習、工作、購物、出行需求完全可以得到滿足。 長沙古城區的街巷格局受自然地理因素、城池空間布局以及傳統風物民俗的影響。長沙從宋代至1924年城墻拆除前,繞城七公里的城墻開城九座門,從城門入城的為寬敞的正街,正街之間有橫街,橫街之間又分支出許多小巷,縱橫交錯形成了整個長沙老城區的街巷骨架。同時因為長沙是一座山水洲城,古時的長沙城內多丘陵、河道,街巷的走向是根據山勢、水勢的變化而變化的,故古時的長沙街巷體系并未形成北方城市的棋盤式格局,而是典型的蛛網式格局[5]。 為本文所研究的14條歷史街巷均坐落于長沙歷史城區范圍內: 筆者將這14條長沙市歷史街巷分為四個總片區: 一、太平街歷史街區規劃范圍: 太平街歷史街區:位于長沙市湘江東岸天心區,南起解放西路,北至五一路,東起三興街和江寧里,西至衛國街。其魚骨狀街區200年未變,全長375米,規劃總占地面積約12.57公頃。歷史文化街區重點地段為沿太平街軸線、西牌樓、馬家巷、孚嘉巷、金線街、太傅里兩側的歷史街區,其中金線街是長沙城僅存的四條麻石古街之一。
![]() 太平街 ![]() 西牌樓 金線街 點評:2007年太平街重新修復,太平街區最完整的歷史遺存就是它保留了自明清形成的“魚骨式”街巷格局:西側的街巷有金線街、孚嘉巷、馬家巷等;東側的街巷有太傅里、江寧里和西牌樓。該格局的內容具體可以指百年來街巷的名稱、位置未變,街巷寬度、兩旁建筑的形式與尺度,以及建筑材料仍然體現了傳統的風貌。政府改造工程將街區內現代、傳統的經濟資源整合,迅速帶動了太平街歷史街區的傳統商業和旅游經濟,于此同時,必須注意控制街區的適度商業化,以實現太平街歷史街區的傳統居民生活、文化形態保護與商業發展和諧共存。
二、潮宗街片區: 1、潮宗街(含九如里、梓園):東起黃興北路,西止湘江路;寬5米,全長約400米;規劃保護范圍33.3萬平方米。是長沙城僅存的四條麻石古街之一。 ![]() 潮宗街-真耶穌教會堂 點評:潮宗街是長沙城僅存的4條麻石古街之一,現存約400米,寬9米,為舊時最寬的街道,街兩旁有許多古街巷:如福慶街、九如里、梓園。明清時期潮宗街是長沙縣署和臨湘驛站所在地,又是人文薈萃之地。2005年政府啟動改造工程:保護重點是古老的麻石路面,兩廂建筑采取保護與更新相結合的模式進行改造。改造后老街原有歷史格局基本保留。 2、連升街:西起福慶街,東止三貴街;寬3~4米,長約300米;規劃保護范圍6800平方米。 ![]() 連升街 點評:連升街是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中“潮宗街歷史風貌保護區”的核心保護區域。街道彎曲,兩廂多老式公館,其中54、56號公館為長沙市重點保護歷史舊宅。05年政府啟動連升街改造工程:新鋪設麻石路面,選擇相對完整地段的傳統民居加以修復,改造后保持原有的空間形式與建筑格局,總體保護現狀尚可。現街區內大量老式房屋、公館現住居民多戶,均屬市房管部門租住戶,房屋保護狀況堪憂,街巷基本歷史風貌已不連續。 3、吉祥巷(含同仁里):東起藩城堤,西止黃興北路;寬5米,全長約300米;規劃保護范圍9500平方米。 ![]() 吉祥巷 點評:吉祥巷全長約300米,寬5米。清同治《長沙縣志》省城圖上即有此巷名。2005年政府改造工程:重點保護兩廂的麻石小巷、古井及特色民居。傳統民居集中,兩廂有麻石小巷,主街已形成頗具規模的菜市場,因缺乏社區衛生管理,形成典型的“臟亂差”街區面貌;更有部分文物古建常年失修,沿街甚有木質危房搖搖欲墜,保護現狀堪憂。亟待政府部門投入關注、合力整修。 4、賜閑湖(含五堆子、六堆子、左局街):西止黃興北路,北至營盤中路;主巷寬3~4米,全長430余米;歷史街巷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暫未列入長沙市歷史街巷保護名單。 ![]() 賜閑湖 點評:賜閑湖街區呈“口”字型,巷道縱橫、迂回曲折,連接眾多庭院,為傳統的居住區。政府改造工程定位于保護性的提質改造,打造成文化街巷,保護清代遺存的迂回曲折街巷格局、古井古墻,重新鋪設仿舊麻石路面,臨街民居和商鋪均按照古風翻新裝修,重點新建文化墻。現存街巷基本歷史風貌雖不連續,但部分歷史節點保護尚佳。環境整潔、氛圍安謐。 三、化龍池片區: 1、白果園:位于芙蓉區,南起人民西路,北止蘇家巷;街巷寬3米,全長120米;規劃保護范圍2500平方米。是長沙城僅存的四條麻石古街之一。 ![]() 白果園 點評:白果園街巷長沙城僅存的4條麻石古街之一。沿街內布滿文物古跡,建筑多以居住功能為主。2005年政府啟動改造工程本著“整舊如舊”原則,修復外墻破損青磚,復原屋檐翹腳,更換部分窗欞和石庫門,增補黑漆大門上的虎頭銅環、房屋墻角建造紀年,增掛金色匾額和門聯。街巷現存歷史風貌基本連續。
2、化龍池:位于芙蓉區,南起大古道巷,北止人民西路;街巷寬4~5米,全長300米;規劃保護范圍面積6900平方米。是長沙城僅存的四條麻石古街之一。 ![]() 化龍池 點評:化龍池是長沙城僅存的4條麻石古街之一,據清光緒《善化縣志》記載:化龍池所在地原名玉帶街,曾為長沙舊城八大公溝之一。舊時化龍池為繁華的商業街,有“長沙秦淮河”之稱。2005年政府啟動改造工程:保留長沙特色的麻石路面,入街口建牌坊,沿街鋪面設仿古屋檐、雨棚等,新增橫豎招牌、旗幟招幌,傳統老街與現代商業娛樂形態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酒吧一條街。 3、大古道巷:位于天心區,西起黃興南路,東止蔡鍔南路;街巷寬4米,全長約400米;規劃保護范圍1.33萬平方米。 ![]() 大古道巷 點評:該街巷2004年開始提質改造工程:鋪設水泥仿麻石路面,對兩廂箱包店鋪實施統一仿古立面改造。至2014年沿街違章建筑已拆除大部分,街巷東段已基本夷為平地,欲建南門口地鐵工程,現空地供臨時垃圾場、停車場用,街巷基本歷史風貌已不存。 4、小古道巷:位于天心區,西起黃興南路,東止磨盤灣;街寬4米,全長175米,與大古道巷平行;規劃保護范圍6200平方米。 ![]() 小古道巷 點評:小古道巷與大古道巷平行。2004年政府改造工程:鋪設水泥仿麻石路面,沿街建筑已拆除少部分,店鋪裝修與大古道巷同一風格。至2014年筆者現場勘探時,大部分的歷史建筑遺跡已難覓蹤影,街巷基本歷史風貌已不存。 5、磨盤灣-南倒脫靴-一步兩搭橋:位于天心區,西起小古道巷,東止蔡鍔南路;路寬處不過4米,窄處僅2米,主巷全長約290米;規劃保護范圍9400平方米。 ![]() 磨盤灣-予園 點評:這三條小巷連成一個大弧線,呈U字形,巷內曲折迂回。2004年政府改造工程:街巷鋪設水泥仿麻石路面,整修沿街公館。至2014年,街區內大量老式房屋、公館建筑保存狀況依舊堪憂。大部分歷史文物已拆除,僅存零星一兩處歷史文化遺產建筑只得以“孤島式”保留,石庫門損壞邋遢、沿街滿目狼藉,部分道路已斬斷用以改建新建高層居民樓,街巷基本歷史風貌已不完整。 6、天心街:位于天心區,西起里仁坡,東止席草田;街巷寬約2米,主巷長約100米;規劃保護范圍2700平方米。 ![]() 天心街 點評:天心街呈U型,主巷長約100米,東西兩端均向北轉彎,通向城南路。小巷幽深狹窄,寬不過二三米,自西向東,依坡而上,山坡石壁上挺拔著蒼天古樹。2005年政府改造工程中主街巷鋪設不規則的青石板路,與蒼古墓石相得益彰,外街店鋪改造裝修得古色古香。內街主要功能以居住為主,商鋪為輔。巷內整潔安靜,沿街歷史風貌保存基本完好。 四、古潭街片區: 1、古潭街(含下黎家坡-學宮門正街):南起西湖路、湘江路口,北止人民西路;街巷寬5.1米,全長480米;主街規劃保護范圍4800平方米,下黎家坡至學宮門正街面積1.4萬平方米,暫未列入長沙市歷史街巷保護名單。 ![]() 古潭街 點評:古潭街片區于2004年6月開始改造,是長沙市第一條動工改造的歷史街巷。兩廂小巷原始的石庫門、青磚墻、四合院、過街樓,依稀可窺清代里巷骨架格局。街巷乃傳統民居集中,均屬市房管部門租住戶,如今改造粉刷翻新、木質結構休整現已逐漸腐朽剝落,街巷歷史風貌不完整。
2、西文廟坪:西起學宮門正街,東止南墻灣;主巷寬3~5米,全長約220米;規劃保護范圍9200平方米。 ![]() 西文廟坪-道冠古今牌坊 點評:西文廟坪呈“口”字型,西段保持較好的低層街巷格局。2005年政府啟動改造工程:重點修復“道冠古今”石坊和整治改造西段街巷店鋪。牌坊周邊地面鋪砌舊麻石。東側新建文化墻,北面設仿古半亭,為廣大市民提供了一處陶冶性情之所,也給古城長沙增添了一處旅游景點。兩廂居民房進行了仿古改造,街區主要以居住、小型商業功能為主。巷內文化氛圍濃厚,長郡中學位于街區內,沿街歷史文化保護點密集且保存相對完整。
3、青山祠-光裕里-妙高峰:西起書院路,北止勞動西路;主巷寬3~5米,全長約1200米;歷史街巷面積約4萬平方米,暫未列入長沙市歷史街巷保護名單。 ![]() 青山祠-光裕里-妙高峰 點評:該街區于2005年啟動改造工程:修繕福王墓、興建福王陵園;把妙高峰巷改成“城南舊事街”;把光裕里及由義巷改造成長沙戲劇街。今街區內以居住功能為主,建筑物保存甚好,且風格統一,保持與第一師范學院風格的協調完整性。雖有部分歷史遺跡已不存,但街區基本歷史原貌現狀保護良好。
[1]陳先樞.金豫北.長沙地名古跡攬勝.第1版.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2-3 [2]陳先樞.長沙老城區的歷史變遷.老年人.2004.12. [3]陳先樞.長沙老街的地名文化.長沙大學學報,2012.26(1):5-8 [4]陳先樞.金豫北.長沙地名古跡攬勝.第1版.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8-28 [5]陳先樞.長沙老城區的歷史街巷格局和結構.長沙大學學報.2013.27(3):1-4 以上內容節選、改編自何婧所著論文《基于GIS的長沙市歷史街巷保護評價模型研究》。以下是她經過采集和整理后制作出的部分數據分析結果。 評價因子-歷史資源點 歷史水系公溝-宋代排水溝 評價因子-古樹名木 分析結果-歷史資源點-環境價值-協調性-歷史街巷 分析結果-歷史城域-歷史價值-悠久性-歷史街巷 分析結果-藝術價值-景觀風貌美觀性 完整性-歷史街巷 分析結果-綜合價值-歷史街巷 分析結果-保護的緊迫性-歷史街巷 作者:何婧 |
|
來自: rong_nirvana > 《傳統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