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名“兩彈一星”元勛僅5人健在



 
于敏 王希季孫家棟周光召 程開甲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及中央軍委制作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授予或追授給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等23位為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記者注意到,23名“兩彈一星”功臣中,目前已有18人辭世,僅有5人健在,分別是于敏、王希季、孫家棟、周光召、程開甲。中國“氫彈之父” 于敏 于敏,生于1926年8月16日,著名核物理學家。 1944年考入北京大學工學院,1946年轉入理學院學習理論物理。1951年起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從事核理論研究工作,1960年底開始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 于敏是我國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杰出領軍人物之一。在氫彈研制中,解決了熱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礎問題,開創性地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型基本完整的設想,發揮了理論研究設計的開拓者、領軍人的關鍵作用,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為氫彈突破作出了重大貢獻。他長期領導并參加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和設計,解決了大量關鍵性的理論問題,對我國核武器發展作出了顯著成就。從20世紀70年代起,在倡導、推動若干高科技項目尤其是我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國核爆理論創建者 程開甲 程開甲,1918年8月3日出生,江蘇省吳江市盛澤鎮人。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是我國核試驗科學技術的創建者和領路人。 上世紀60年代,程開甲建立發展了我國核爆炸理論,創立了核爆炸效應研究領域,領導并推進了我國核試驗技術體系的建立和科學發展,指導建立核試驗測試診斷的基本框架,支持了我國核武器設計改進和作戰運用。首顆原子彈理論設計 周光召 周光召,1929年5月15日生于湖南長沙。 1958年在國際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態振幅,并建立了相應的數學方法。是世界公認的贗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參加領導了爆炸物理、幅射流力學、高溫高壓物理、計算力學等研究工作。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理論設計中作出貢獻。 1996年3月,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觀測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462號的小行星,被命名為“周光召星”。 創中國衛星多個第一 孫家棟 孫家棟,1929年4月出生,遼寧省瓦房店市人。 學了7年飛機,搞了9年導彈,1967年,38歲的孫家棟被任命為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技術總負責人。1970年4月,“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此后數十年,孫家棟與衛星結下了不解之緣。 翻開孫家棟的履歷,一顆顆璀璨的中國“星”熠熠發光——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科學實驗衛星、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他是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中國第一顆通信衛星、靜止軌道氣象衛星、資源探測衛星、北斗導航衛星,他擔任工程總師;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他再次挑起工程總設計師重任……在他領導下所發射的衛星奇跡般地占整個中國航天飛行器的三分之一。返回式衛星總設計師 王希季 王希季,云南省大理市人,1921年生,衛星和衛星返回技術專家。 1942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機械工程系。1948年赴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研究院留學,獲碩士學位,1950年回國。 我國早期從事火箭技術研究的組織者之一,是我國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及其后的氣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試驗火箭的技術負責人,倡導并參與發展無控制火箭技術和回收技術兩門新的學科。他創造性地把我國探空火箭技術和導彈技術結合起來,提出我國第一枚衛星運載火箭的技術方案,主持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核試驗取樣系列火箭的研制。 作為返回式衛星的總設計師,負責制定出立足國內技術和工業基礎而又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研制方案。在他主持下大量采用新技術并突破一系列技術關鍵,使衛星增大了功能,延長了壽命,使我國衛星返回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世界僅有的掌握此項高技術的三個國家之一。 (綜合《法制晚報》、《中國航天報》、政事兒、中新社等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