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楊玉慧,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科普中國微平臺原創首發) 
著名的心理學專家林文采博士說,家長給孩子的第一心理營養就是——無條件接納。在懷孕的時候,我們不知道這個寶寶長什么樣,也未曾期待TA多么出類拔萃,長大后能考上什么名牌大學,我們唯一希望的,就是——TA是健康的。這時候我們給予寶寶的,是無條件的愛。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們逐漸就不平衡了,人家孩子都會算數了,人家孩子不粘家長,人家孩子讀書成績好,人家孩子......望子成龍是人之常情,但是處處比較,就給孩子造成了這樣的印象:我要比各種“別人家的孩子”強,才可以得到媽媽的愛。

圖片來源網絡
可以說沒有比較就沒有人類。在遠古時代,比別人強壯的就會獲取更多的生存資源,跑得慢的也許最終成為別人的獵物…...進化論說“物競天擇”,這個“競”就是競爭,沒有比較,何來競爭?沒有競爭,何來人類?“比別人強”是刻在人類骨子里的東西。
我們將比較分為“主動比較”和“被動比較”。與生俱來的可以稱為“主動比較”,是激勵進步的驅動力。而他人把個體1與個體2進行比對,是“被動比較”,是抹殺進取的“殺手锏”。
主動比較是發自內心的將自己與他人做比較。這種比較可以幫助個體更好的評價自己,不光是人類,動物界也如此。一窩小狗在降生沒幾天,就會對自己在兄弟姐們間的地位做出正確的評價,強壯的搶,弱小的讓。這種自我評價是相對客觀的,可以讓我們更好的認清自己。這點在小學生競選班委的時候表現特別明顯,有的孩子會根據學習成績、平日表現、同學關系等綜合評價,去競選自己合適的“崗位”,而不是一窩蜂的都去當班長。
除了正確的評價自己,“主動比較”的另一個好處就是激勵:我要好好學習,努力超過某某。這是從心里暗下決心,我們稱之為“內因”,內因的作用就好比大石下的幼苗,有著超乎想象的生命力,是催人進步的最大動力。
而一旦父母介入,總把自家孩子跟其他孩子做比較,那就會把“內因”轉換成“外因”。

圖片來源網絡
父母在比較的過程中,相當于把自己的價值觀灌輸給了孩子,“人家的孩子”才是符合爸媽要求的孩子,而你,得遵從我。孩子凌亂了,爸媽口中的“我”和我心中的“我”是不一樣的。過多的干涉就會導致孩子無法對自己做出正確的評價。
由于經常被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就好像在心里種下了攀比的種子,小時候可攀比的東西比較少,可是長大以后呢?事事都要比,攀比心強的生活,再也難有快樂,因為總有比你更強的。
從小就被父母指出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孩子何來自信?自信心的最初培養來自最親近之人的接納、肯定、贊美、認同。當父母把這些都給了“別人家的孩子”,拿什么去要求自家孩子自信?
近些年來屢次發生大學生研究生殺害室友的事件,兇手都是風華正茂的孩子,他們的心里沒有陽光,因為陽光都被“別人家的孩子”擋住了。如果說自信和開朗生在陽光下,那么陰暗處則是嫉妒、仇恨。

圖片來源網絡
父母總夸別人家的孩子,出發點都是為了讓自家孩子從對比中找到差距,從而取長補短,誰又會想到“良藥”的副作用是如此之大?為此,家長最需要做的就是“覺察”,不妨學一下古人的“日三省吾身”,經常覺察自己是否經常拿自家孩子的某些短處,去比較別人家孩子的長處。如果有,及時懸崖勒馬。
孩子出生就有不同的“先天氣質”,有內向和外向之分,對于外向的,適當的比較會起到激勵的作用,而對于內向敏感的孩子,則建議用更柔和的方法,更多的耐心去對待。
很多人都喜歡問孩子: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媽媽好還是爸爸好?等等!大多數父母得到的答案都是孩子對自己媽媽的肯定。捫心自問,你真得做的那么好嗎?孩子對父母真是做到了“無條件接納”。而反之,經常拿孩子做比較的父母,不妨回想自己的小時候,站在孩子的位置上審視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少愛變成了傷害?
培養孩子成長的方式有很多,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做對比,無疑是下策,不要再做孩子心中的“假爸媽”。
編輯:魯凡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