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國,簡稱十六國(304年-43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混亂時期,該時期自304年劉淵及李雄分別建立漢趙(后稱前趙)及成漢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滅北涼為止。 在諸國混戰期間,前秦皇帝苻堅一度統一北方,但在南征東晉時,于淝水之戰慘敗。其后各族于關東及空虛的關中叛變,加上東晉北伐,前秦全面崩潰,北方再度混亂。北魏立國后,經過拓跋圭、拓跋嗣及拓跋燾的經營,最后于439年統一北方,進入南北朝時期。 十六國時期,國家眾多,帝王眾多,今天,煮酒人總結一下十六國時期比較開明、功績比較大的五位皇帝(不包含北魏,以當政時間先后為順序)。 1、劉淵(前趙) 劉淵(249年至253年之間—310年),前趙開國君主,匈奴族,西漢冒頓單于后代。304年,自稱漢王,國號為漢(史稱漢趙、前趙),308年正式稱帝,304年—310年在位。 劉淵雖為匈奴族,但反對暴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北方民族融合。 2、李雄(成漢) 李雄(274年—334年),成漢開國皇帝,氐族。《晉書》載其“少以烈氣聞,每周旋鄉里,識達之士皆器重之”,304年稱成都王,306年稱帝,國號“大成”,304年―334年在位。 李雄在位時,興文教,立學官,為政清明,使得成漢在蜀地割據一方。 3、石勒(后趙) 石勒(274年―333年),字世龍,羯族,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人,后趙建立者,史稱后趙明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唯一一個奴隸皇帝。319年十一月稱趙王,都襄國,329年吞并關中取上邽滅前趙,北征代國,330年正式稱帝,稱霸北方,令后趙成為當時北方最強的國家,319年—333年在位。 石勒實行多項措施,勸農重文,求賢納諫,推動了文教和經濟的發展。 4、慕容皝(前燕) 慕容皝(297年—348年),字元真,小字萬年,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人,鮮卑族,前燕的建立者。333年,慕容皝繼承父位,統領遼東。337年,慕容皝自稱燕王,建立前燕,定都大棘城。342年,遷都龍城(今遼寧朝陽),337年―348年在位。 慕容皝“雄毅多權略”,崇尚漢族文化,崇尚儒學,在位期間平定內部叛亂,擊敗宇文部和段部,擊退后趙進攻,破高句麗,威震北方,為日后前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苻堅(前秦) 苻堅(338年—385年),字永固,小名堅頭,氐族,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人,前秦君主,公元357—385年在位。苻堅在位前期勵精圖治,重用漢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與民休息,加強生產,終令國家強盛,接著以軍事力量消滅北方多個獨立政權,成功統一北方,并攻占了東晉領有的蜀地,與東晉南北對峙。 苻堅于383年發兵南下意圖消滅東晉,史稱淝水之戰,但最終前秦大敗給東晉謝安、謝玄領導的北府兵,國家亦陷入混亂,各民族紛紛叛變獨立,苻堅最終亦遭羌人姚萇殺害,終年48歲,謚號宣昭帝,廟號世祖。 |
|